小故事,大学问 :营养素系列讲座之四
今天给大家分享发现维生素D的故事。 1820年,波兰医生Jedrzej Sniadecki观察到,生活在华沙城里的孩子佝偻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孩子,他认为可能与狭小拥挤的华沙建筑物挡住了阳光有关,把患病孩子带到乡村接受光照后,成功地治疗了患病孩子。 1824年,D. Scheutte 开始为佝偻病患者用鱼肝油治疗。 在18世纪晚期,Niels Ryberg Finsen开始用人工光射线作为治疗手段。 1918-1919年德国医生Huldschinsky用石英-汞灯发出的紫外线照射重症佝偻病患者的暴露部位,效果良好。 1921年,Hess and Unger通过对佝偻病的流行病学观察,发现这一疾病与季节性的阳光变化有关系。 1919-1920年间,英国医生Edward Mellanby等在五年多的时间内,用400多只狗进行实验,在室内用低脂奶和面包喂养小狗,由于接触不到光照,狗出现佝偻病症状。给吃维生素B、C不见好转。给鱼肝油(cod liver oil,鲟鱼或海鱼肝油)后,就会痊愈。 1920年Hopkins报告氧和高温能破坏维生素A的活性。 1921年Elmer McCollum等做了一组试验。他利用氧和高温首先把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破坏掉,然后喂食佝偻病的狗,结果仍然可以治愈。证明鱼肝油中的“抗佝偻病因子”在有氧的条件下能耐受100度的高温14小时,而维生素A在这种条件下完全失去活性。McCollum将其称为维生素D。因为这已经是当时第四个被命名的维生素。 1925年,Steenbock等发现紫外线能够促进人体内的某些物质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 1930年德国Adolf Windaus首先确定了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1932年阐明麦角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可以得到维生素D2 。 1955年,Velluz等人完整地阐述了麦角固醇如何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维生素D2。 1971-1972年,Michael F. Holick等发现了维生素D活性结构的代谢机制。在肝脏,维生素D被发现转化成为骨化二醇(calcidiol),部分骨化二醇又被肾脏转化为骨化三醇,这才是维生素D的活性结构。骨化三醇作为一种激素在血液中循环,发挥调节体内钙、磷平衡的作用,从而促进骨骼正常生长。现已证明,维生素D尚有其他作用。 您若想了解更多有关营养素及相关疾病的知识,建议阅读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的由张书田、张丹编著的《营养素及相关疾病》,书中详细讲解了三大产能营养素、13种维生素、水、7种常量元素和29种微量元素,讲解了营养素的来源、用量、作用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