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10题目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
A:移情
B;模仿
C;生产
D: 游戏
孕育艺术意象内在动力是
A: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
B;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模伤与被模仿关系
D: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动与被感动关系
孕育意象的第一步往往是
A:艺术敏感
B;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成意象思维
C: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
D:对于艺术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
A:表达
B;生成
C:物化
D:外化
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
A“潇酒”的精神状态
C:“宽容”的精神状态
B;“豁达”的精神状态
D:“虚静”的精神状态
不属于天才的艺术创造力的是《 )
A:艺术敏感
B:艺术技巧
C:灵感
D:记忆力
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
A:纯粹的自然察赋
B;纯粹的后天努力
C:天助神功
D: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
从历史上看,艺术天才是
A:不存在的
B; 客观存在的
C: 与先天条件无关的
D:与后天实践无关的
被定义为“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嫩锐性和悟性”的是(
A: 艺术想象力
B;艺术敏感
C:艺术灵腿
D: 艺术技巧
“观古今于须爽,抚四海于一瞬”,这句话指的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的(
A: 艺术想象力
B; 艺术敏感
C:艺术技巧
D: 艺术灵感
陆机在《文赋》中说:“若夫感应之会,通寒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这是指艺术创作中的
A:表达
B; 灵感
C:动机
D:叙事
认为灵感来自神灵凭附的美学家是
A:泰勒斯
B;德谈克利特
C: 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所谓艺术技巧是指
A:艺术思维技巧
B;艺术联系技巧
C: 艺术审美技巧
D:艺术操作技巧
.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
A:艺术的形志
B;艺术的形象
C:艺术的形式
D: 艺术的形成
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实体和媒介是指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媒介属于艺术品的()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
绘画对于生宜熟宣的严格要求,注重的是艺术的
A:意境超验层
B;形式符号层
C:物质实在层
D: 意象世界层
艺术品的间接性物质存在是《 )
A:形式符号层
B; 意境超验层
C:物质实在层
D;: 意象世界层
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
A: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B; 意境超验层
D:物质实在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意境是一种形而上的人生境界
B;意境是一种形而下的人生境界
C:意境与中国人的暂学意识无关
D:意境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现了
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是
A:形式
B;意象
C; 主慧
D;情越
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是( )
A: 现实性、社会性、感性和联想性
B;现实性、情感性、联想性和想象性
C; 虚拟性、直观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D: 虚拟性、现实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是
A:现实性、社会性、感性和联想性
B; 现实性、情感性、联想性和想象性
C; 虚拟性、直观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D: 虚拟性、现实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往往要借助于形式符号层的指示,才能在鉴赏者心中形成
A:感性的表象
B:明确的逻辑
C:实存的物象
D:纯粹的判断
意象的基本结构是()
A:知与意
B:意与象
C:情与意
D:言与象
意向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
A:理想状态
B:基础动力
C:超验意境
D:形式符号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
A:意象和知觉
B:理智和情感
C:体验和感受
D:意向和想象
在感性形态上与对象相似的意象类型是( )
A:兴象
B:仿象
C:喻象
D:抽象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意象属于 ()
A:抽象
B:仿象
C:兴象
D:喻象
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显明的关系的意象是 (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在各种艺术意象中,以“天然”和“隐蔽”为主要特点的是
A:抽象
B:喻象
C:兴象
D:仿象
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意象的主要类型包括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E:形象
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是 ( )
A:现实性、社会性、感性和联想性
B:现实性、情感性、联想性和想象性
C:虚拟性、直观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D:虚拟性、现实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是
A:形式
B:意象
C:主题
D:情感
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是
A:思想性
B:情感性
C:娱乐性
D:想象性
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所应有的、不可能有的东西是艺术意象的
A:虚拟性
B:感性
C:想象性
D:情绪性
[单选]审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是( )
A:思想性
B:情感性
C:娱乐性
D:想象性
从艺术意象的角度来说,与中国的“隐秀论”相近的西方理论是
A:有意味的形式论
B:集体无意识说
C:表现论
D:符号论
下列不属于意象基本特征的是
A:情感性
B:想象性
C:目的性
D:虚拟性
艺术接受的核心是
A:意象的重建
B:意象的创造
C:内容的理解
D:形式的分析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
A:《周易》
B:《离骚》
C:《淮南子》
D:《乐记》
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 )
A:再生成的
B:直接传递的
C:作品中固有的
D:艺术家规定的
以下关于艺术接受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接受者在艺术的形式符号暗示和引导下进行的
B:有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
C:是接受者重建艺术意象的过程
D:是一种被动的理解活动
E:是重现创作者创造时心中的艺术意象
“期待视界”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 )
A:先在结构
B:心理结构
C:潜意识结构
D:无意识结构
但丁提出,文学作品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
A:抽象的意义
B:神秘的意义
C:现代的意义
D:传统的意义
艺术接受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A:评
B:品
C:观
D: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
B: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没有终点
C: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会随着“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变化
D: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可以分为观、思、评三个阶段
艺术接受过程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A:品、观、悟
B:观、品、悟
C:悟、品、观
D:品、悟、观
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艺术接受中的( )
A:“观”的阶段
B:“品”的阶段
C:“悟”的阶段
D:“思”的阶段
“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
A:所有接受者必定要达到的层次
B:接受主体鉴赏活动的起始环节
C:接受主体感知最终的升华
D:对创作主体意象的复制
对于鉴赏过程中“悟”的正确描述有 ()
A:接受者的初步感受和意象重建
B:主体的意象终于升华为意境的感悟
C:主体意识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D: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E:主体克服了艺术品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矛盾
五四时期的新诗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变革运动,这主要体现的是艺术的( )
A:道德教育功能
B:社会干预功能
C:宗教感化功能
D:娱乐消遣功能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新诗鼓励青年改造人生和社会,这反映了艺术的( )
A:思想启迪功能
B:政治宣传功能
C:社会干预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是艺术的( )
A:娱乐消遣功能
B:认识功能
C:思想启迪功能
D:社会干预功能
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快乐,是艺术的()
A:娱乐消遣功能
B:认识功能
C:思想启迪功能
D:社会干预功能
鲁迅的作品批判了落后的国民性,这反映了艺术的( )
A:思想启迪功能
B:政治宣传功能
C:社会干预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关于艺术功能不正确的表述是
A: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B:艺术具有多元的功能
C: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D:艺术的审美功能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艺术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 )
A:宗教功能
B:认识功能
C:道德功能
D:审美功能
最早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西方学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艺术的首要功能是 ( )
A:认识
B:感化
C:审美
D:启蒙
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
A:它来自实在的世界
B:它来自虚拟的世界
C: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
D:它来自虚拟的世界却追求实在世界的审美效应
简述意象的结构
简述意象的生成。
艺术意象的虚拟性
结合下面的诗歌,谈谈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试论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的,请举例说明。
试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对西“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出理论阐释。
简析艺术的核心功能
根据下面张孝祥的词,谈谈你对“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这一命题的理解.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把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航独啸不知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