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胃溃疡药物行业报告-恒州博智产业研究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 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成人(年龄在20-50岁)。本病多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鉴于其发生与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病。十二指肠溃疡病较胃溃疡病多见,前者约占70%,后者占25%,胃和十二指肠两者并存的复合性溃疡只占5%。临床上,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的微生物,是目前所知唯一一种能够在胃中生存的革兰阴性杆菌。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大约为50%。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的上皮细胞表面pH值升高,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引起黏膜损伤,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黏膜上皮细胞的癌变。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进展对数百万受影响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潜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有助于显着降低该疾病的患病率、并发症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住院率和死亡率。
目前中国消化胃溃疡药物根据不同的药物类型可以分为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和其他药物,按照药物不同的剂型可以大致分为口服常释剂型和注射剂。
中国消化胃溃疡药物市场规模现状及趋势预测


据QYR最新调研,2021年中国消化胃溃疡药物市场销售收入达到了249.1亿元,预计2028年可以达到375.2亿元,2022-2028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00%。中国市场核心厂商包括阿斯利康,丽珠集团,奥赛康,正大天晴药业,罗欣药业,武田,卫材,济川药业,康恩贝和悦康药业等,2021年前三大厂商,占有大约36.59%的市场份额。
地区层面来看,华东在过去几年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2021年规模为98.9亿元,约占市场的39.70%,预计2028年将达到146.7亿元,届时市场份额将达到39.09%。同时,西北及东北地区规模为34.9亿元,仅次于华东地区。
从产品类型及技术方面来看,消化胃溃疡药物包含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和H2受体拮抗剂等,2021年质子泵抑制剂占据最大市场份额,收入占比达到79.95%,预计2028年份额将达到83.31%。
从产品市场应用情况来看,消化胃溃疡药物主要应用于医院和诊所、药店,2021年医院和诊所应用最多,其收入达到218.5亿元,市场份额大约是87.72%,未来几年CAGR大约为6.42%。
消化胃溃疡药物行业供应链分析
【上游情况】原料药,是指符合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用于生产各类药品的原材料,是药品中的有效成份。原料药处于医药产业链上游,是保障制剂生产、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基础。
【消化胃溃疡药物行业情况】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病变深达黏膜肌层,常发生于与胃酸分泌有关的消化道黏膜,其中95%以上都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目前中国消化胃溃疡药物根据不同的药物类型可以分为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和其他药物,按照药物不同的剂型可以大致分为口服常释剂型和注射剂,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领域处于统治地位。消化性溃疡具有周期性及反复发作等特点,患者在发病初期偏向选择到药店自助购药治疗,零售药店抗消化性溃疡药物以口服用药途径的化学药为主,而注射剂型则可用于预防应激性的消化道出血。
【下游情况】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意识的增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医药行业具有明显的刚性需求,2020年全国各地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大量医院关闭非疫情住院部,医院门诊量同比均大幅下降,对以住院用药为主的企业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带量采购使得药品价格大幅下行,对涉及企业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2021年1-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60.5亿人次(不包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数据),同比增长22.4%。医院38.0亿人次,同比增长27.8%,其中:公立医院32.2亿人次,同比增长28.3%;民营医院5.8亿人次,同比增长24.8%。在疫情放缓之后由于医药行业整体需求刚性,被疫情抑制的需求延后释放,消化胃溃疡药物行业随之需求扩大。
消化胃溃疡药物行业发展机遇及主要驱动因素
【肠胃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胃病发病率高达80%,而且每年以17.43%的速度增长,全球每年死于肠胃疾病的人数在1000万以上,中国有1/5的人口患有肠胃病,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消化性溃疡、浅表性胃炎的发病趋势呈现出日益年轻化,中老年慢性萎缩胃炎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医药行业长期保持稳定向上的增长态势】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消费不断提升,国内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正快速释放。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持续上升,2019 年已达 87.2 亿次,同比增长5%。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4亿人次,比2019年减少9.8亿人次(下降11.2%)。同时,为促进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相关投入,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 6.6 万亿元,较 2018 年增长 11.3%,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升至 6.6%。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7.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7.12%,人均卫生总费用为5 112.34元。
随着国民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卫生费用的持续投入和国内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医药行业结构分化、产业升级趋势明显,行业增势趋缓,但产业结构及运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审评审批工作机制逐渐明晰和完善】仿制药是指与原研药在剂量、安全性、效力、质量、药效以及适应症上均相同的一种仿制药品。原研药的专利权过期后,对其进行仿制生产是国际制药行业内允许的常规做法。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MAR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仿制药市场规模达到3860亿美元,到2026年预计将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是我国医药产业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对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从2012年开始启动,自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持续推进。随着我国药品专利制度的不断探索和逐渐完善,我国医药研发的积极性和新药的可及性将得到显著提升。
【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家政策支持打破医药产品市场分割、地方保护,持续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从而培育出大型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业。不断整合药品仓储和运输资源,支持药品流通企业跨区域配送,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补充的城乡药品流通网络。鼓励中小型药品流通企业专业化经营,推动部分企业向分销配送模式转型。鼓励药品流通企业批发零售一体化经营。推进零售药店分级分类管理,提高零售连锁率,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参与国际药品采购和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对消化胃溃疡药物行业产生有利影响。
延伸报告:【2022-2028中国消化胃溃疡药物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本文研究中国市场消化胃溃疡药物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侧重分析在中国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重点呈现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消化胃溃疡药物收入、市场份额、市场定位、发展计划、产品及服务等。历史数据为2017至2021年,预测数据为2022至2028年。
本文正文共9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报告统计范围、产品细分及中国总体规模及增长率,2017-2028年第2章:中国市场消化胃溃疡药物主要企业竞争分析,主要包括消化胃溃疡药物收入、市场份额、及行业集中度等第3章:中国消化胃溃疡药物主要地区市场分析,包括规模及份额等第4章:中国市场消化胃溃疡药物主要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包括公司简介、消化胃溃疡药物产品、消化胃溃疡药物收入及最新动态等第5章:中国不同产品类型消化胃溃疡药物规模及份额等第6章:中国不同应用消化胃溃疡药物规模及份额等第7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8章:行业供应链分析第9章:报告结论
详情内容参考恒州博智(QYResearch)调研机构出版的完整版报告,如感兴趣了解需申请报告样本请联系客服或者登陆官网申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