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她婆婆大人
话说看了三毛的书之后,我自己倒是非常好奇三毛与她婆婆大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我都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心态有什么问题。实在是三毛在我心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虽然她写的作品基本没有收录文学史,但是我自己是非常喜欢她写的文字,她的文字通俗易懂,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朴实的文笔展现出来,特别是她写给家人的信件,真真切切让我感受到当我还在读书时,为了给好朋友写信,特地去镇上买漂亮的信纸的事情。此处声明一下,宽嘴鱼汤是90后的女性哦。 虽然我也明白三毛在作品中应当是夸大了事实,或者说,用文字丰富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我也热爱文字,但我也赞同,如不是写他人的传记,就单纯的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的魅力修饰下无可厚非,更何况整个故事读起来文笔也很很细腻,关于风景、心理、人物、情节等描述很连贯,故事性很强。对于同样热爱文字的我而言,三毛能够脚踏五彩大地自由潇洒,而又带着悲天悯人之心去记录生活,我很是尊敬她。
以至于,当读到她和荷西结婚的相关文章时,总不由自主的怀疑道:这真的是三毛吗?原来她也有这种爱恨情仇,也会为生活奔波,为金钱烦恼。 可见我的想法是多么的粗鄙啊,以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只要笔杆子一挥,房子、车子、票子都到手了。是我狭隘了。但怎么会有人不喜爱三毛呢?而且还是她的婆婆,荷西的母亲呢!在她的文章里,荷西生长的家庭也是一个传统的、古板,并不会说因为西班牙是欧洲就整个国家,乃至个人家庭就是开明体谅的,路人都是热情奔放、性格开朗的。从群体到个体,误差还是有的,而个体的异质性,也是存在的。荷西的原生家庭的家教过于严苛、保守,导致荷西的两个姐姐都是悄悄结婚,她们的母亲虽然面有不悦,但女儿们的姓氏终究是冠了夫姓,也不再属于自己这个大家庭了。荷西作为这个家庭里的一个男丁,他母亲还是很宠爱他的,以至于荷西身上虽有纯真、俊朗,但也有大男子主义,有时候并不能理解三毛为什么对他母亲有种异样的毕恭毕敬,同样也没法理解他母亲为何不喜三毛,尽管三毛在撒哈拉结婚之后的日子中,仍然每周一信寄过去,信中关于荷西与她的生活事无巨细都一一报道,就这样写了半年,她这位同样是女人的婆婆,也没给三毛回一个字。
三毛这位作家,我之所以还佩服她,是她身上还有一股子痞气,痞子的气息,还乐呵着自称是江洋大盗,不是什么好东西。仗着反正是天高皇帝远,西属撒哈拉沙漠离马德里那么远,日子过的好、过的吵闹、过的平淡、过的波涛汹涌,终归是两个人的日子,倒也还好过。但逃得过初十,可逃不了十五。圣诞节来临,荷西与三毛决定要回马德里过节,三毛开始自我反省,临时抱佛脚,先数落自己的不对。结果这么一清算她还真有众多不对之处:譬如把她婆婆宝贵的儿子拐到了遥远且困苦的西属撒哈拉沙漠中;又譬如私自结婚,生米煮成熟饭才告知的大不敬之罪;又譬如她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不想回马德里的不配合之罪。最终,她仍然心虚地回马德里过节,哦,对,大包小包的回去,收买人心。
这期间,三毛与她婆婆的斗志斗勇开始了,她时常告诫自己:你面对的是一个恨死你的人,你的想象力不能松懈下来,要牢牢记住。 我读到这里也忍俊不禁,她的假想敌是她的婆婆,每天提高警惕的与假想敌做斗争,真可谓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当然,她也并没有针对她婆婆,而是小小跟屁虫,追踪敌人在哪儿便跟到哪儿,并积极抢活儿,看见敌人在干什么就要抢过来立马上手;而且一定要明白这时候,你身边的丈夫必定是化身为一个六亲不认的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母亲面前给你做奴隶呢?
就这样,三毛流泪接受所有。
其实,读到后面都能看到三毛在马德里过圣诞节过得很是艰辛,她没期望荷西能够站在她的立场上替他说话,三毛是骄傲的三毛,也是一个会受到伤害仍然会高昂头颅流泪的女人。但文章到最后,双方都重新接纳了彼此。三毛在文章结尾用一句古诗词说到: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最后,我想说,世间万物都抵不过的是时间,时间就像一把利器,能无形的切割所有;时间又像一把良药,能治愈所有。真心体验当下,真诚地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