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总结:秦汉服饰-《中国服装史》—袁仄
文章内容总结和图片临摹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秦汉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发展时期。此时,衣冠服饰经历了从秦代不守旧制、不守周礼到东汉重定服制、尊重礼数的转变过程,充分显示出儒家思想以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统治作用,对后世封建社会服装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代
1)背景
自秦起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帝国南取百越,北却匈奴,其疆域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秦始皇始建中央集权官僚君主制,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改变了政治、经济、文字方面的规章制度,成为了今后中国历代王朝的范本,也促进了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国人心理上确立了一种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基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2)服饰特征
袍服:秦代男装,以袍为贵,秦代袍服的领子,右衽低袒,常露出内衣。袍服以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其领和袖多半用花边装饰。纹样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秦兵马俑的袍服、戎装,秦兵马俑大多是内着战袍,外套铠甲,铠甲多由正方甲片编缀而成,固定甲片是前胸后背。铠甲由皮革或其它材料制成,上嵌金属等。铠因不同兵种和职务而不同。秦时甲胄的发展已相当完备。
汉代
1)背景(西汉BC206-AC25,东汉AC25-AC220)
初建时因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皆模仿秦朝而被称作“汉承秦后,多因其旧”,但汉乃形秦神楚,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艺术精神方面,汉代文化继承的是楚文化的精髓。汉代是中国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亦是与别的文化圈交流极为频繁的时代,在出使、和亲、商贸、征战之间,汉文化得以向中亚乃至欧洲扩散,而罗马和波斯文化也源源不断传递到汉朝,亚欧大陆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的紧密。
2)服饰特征
在经济繁荣和政权稳固的基础上,汉代的内外交流日益活跃,汉代的衣冠服饰也日趋华丽。
男服
袍:汉承秦后,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袍服为主要形制。燕居多服蝉衣,即单衣形制与袍同,唯不同衬里。曲裾深衣在汉代虽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袍服的样式,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缩紧小。袖口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袍服的领子以低袒为主,穿时露出里衣,主要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其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襜褕:直裾单衣,是蝉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能做正式礼服。但到东汉时直裾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裤:汉时着裤,古代裤子皆无裆,只有两只裤管,形制与以后的套裤相似,穿时套在胫部,所以又被称为"胫衣"。裨是由胫衣发展来的短裤,两股之间以裆相联,汉族人多将此用作衬裤。汉女有着有裆裈,曰"穷裤"。
女服
汉妇女常服仍为上衣下裙和深衣。其主要特点为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和直裾并存,但曲裾居多。
曲裾深衣:汉代曲裾深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服饰。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形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有"三重衣"。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汉代时期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袿衣:采用斜裁法制成的长襦衣,有上广下狭的斜幅垂在衣旁,形状像刀圭一般。大袖的袿衣又称作"诸于"。

其它:舞女大袖衣,衣袖宽博,大袖里有伸缩自如的"水袖"。下为大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女子头饰,发式通常为挽髻,还有"迎春髻"、"垂云髻"、"飞仙髻"、"同心髻"、"堕马髻"。
纹样: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采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直接织出花纹图案的丝织品称作绮、锦。绮为素色平纹起斜纹花的丝织品。锦则为彩色提花,有经锦和绒圈锦。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