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问题
货币政策主要为四项目标服务:保持低通胀;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在多重目标权衡方面,央行强调突出价格稳定并兼顾其他目标。
整体通胀:
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生产价格指数(PPI)和GDP 缩减指数等。其中,最常用的是CPI。
从中国央行自身表述以及央行操作和通胀关系的历史经验来看,2016 年之前CPI是央行重点关注的整体通胀指标。2016 年之前基准利率或准备金率基本会跟随CPI 同比变动,当通胀( CPI 同比)过高时货币政策收紧(基准利率或准备金率.上调),反之亦然。
根据央行公开表述,2015 年之后央行越来越多地关注PPI、GDP 平减指数的变化。
结构性通胀:
除了整体通胀,市场会关注央行如何看待结构性通胀问题,特别是猪通胀和油通胀。
2019 年下半年开始非洲猪瘟使得生猪/能繁母猪供给明显下降,进而推升猪肉价格和CPI 同比(猪肉分项是CPI 波动的最大来源),CPI 同比最高时曾超过5%。
总结来看,央行历史上并没有在经济走弱时仅因为供给短缺带来的结构性通胀/猪通胀/油通胀而收缩货币政策的先例。
问题:
1. 按成因通胀分为哪几种类型?
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2. 中美通胀有何区别?
(1)美国的通胀是全面通胀,绝大多数物品都在涨价,衡量物价的几乎所有指标都处于快速上升状态。
中国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主要是由中国定价的黑色系品种)价格上涨较快,如动力煤、螺纹钢、铁矿石等以及相关的制成品价格上升较多,带动PPI 上涨。
(2)涨价的驱动力也有所不同。美国物价的上行逻辑是美国的宽货币、宽财政政策刺激了总需求扩张,而总需求扩张带动了物价上行;中国近期一些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更多地与供给端收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