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系列全守护灵出典及人物履历百科(三):楚叶矢、貘、阿玛比耶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835345。转载请标明出处)
·楚叶矢(ソハヤ)

典故:
这个守护灵比较怪。别人要么是把师傅背在身后当守护灵、要么把家纹当守护灵,离谱一点的也就是把老婆当守护灵;铃鹿倒好,整了把剑当守护灵——准确地说,是将现实世界传说中她丈夫/恋人的剑设定为了守护灵。
先说说“楚叶矢”(ソハヤ,sohaya)这个名称。这是传说中坂上田村麻吕佩剑“楚叶矢之剑”的名字,只要是田村麻吕用过的剑都能称为“sohaya”;现代各种日语文献中大多以片假名来写的原因在于,田村麻吕的佩剑虽然读作“そはや/sohaya”,但到底对应什么字一直没有定论,古籍中有“騒速”、“早速”、“楚葉矢”、“速早”、“素早”、“草早”等不同写法,为彰显其专有名词性质才使用片假名;《仁王2》将原本的田村传说大幅魔改,同时加入了所谓的猎妖众“ソハヤ众”,为了让这个组织的名字看起来比较有气势,采用了“楚叶矢”这个比较不明觉厉的写法、而不是主流常见的“骚速”写法。
在此前刀原型专栏(cv5600255)中提到,楚叶矢之剑是坂上田村麻吕数把佩剑的概称,而“骚速”这个名称,通常指奉纳于今天兵库县加州市清水寺的三把大刀。到底三把剑中哪把才是真正的“骚速剑”,这点并非此处关键;关键在于,坂上田村麻吕奉纳骚速剑之事的前因——虾夷征伐,以及他与铃鹿的因缘所在。
延历八年(789),虾夷(今北海道)人首领之一——大墓公阿弖(hù)流为与大和朝廷征东将军纪古佐美在衣川交战,将朝廷军引诱至巢伏村借地形优势大败之。此事震动大和朝廷,朝中将纪古佐美召回加以惩罚,并在延历十三年(794)派遣征夷副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和百济王俊哲一同征伐虾夷。经过七年对决,坂上田村麻吕于延历二十年(801)凯旋平安京,并向桓武天皇归还了下赐的节刀,宣告“延历二十年征夷”结束;次年,坂上田村麻吕在东北地区的胆泽建造据点胆泽城,虾夷首领大墓公阿弖流为、盘具公母礼率500人投降,被朝廷斩首,大和朝廷对虾夷地区的征伐宣告结束——这是史实方面对坂上田村麻吕征夷的记载;据说桓武天皇赐给田村麻吕的节刀“坂上宝剑”,就是众多“楚叶矢之剑”中的一把(也有坂上宝剑与楚叶矢之剑是不同的刀的说法)。

但在各种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中,原本的真相被不同程度地扭曲、模糊,田村麻吕被神话为杀鬼的英雄,而大墓公阿弖流为则按照大和朝廷一贯对周边不服从势力的处理方法,被污名化为“鬼”。这些涉及怪力乱神内容的传说中,阿弖流为有了全新的名字,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分别是“恶路王”(悪路王),以及“大岳丸”(大嶽丸,たけ转写为汉字也作大武丸)。伴随着传说的改写,原本桓武天皇赐给田村麻吕作为信物的节刀、以及田村麻吕本人的佩刀,就变成了斩鬼灵剑“楚叶矢之剑”(ソハヤの剣)。由于《仁王2》中坂上田村麻吕的戏份给了主角秀千代,但以大岳丸为BOSS又不能不提一嘴斩鬼的楚叶矢之剑,因此只好将原本传说中与田村麻吕喜结连理的铃鹿御前推出来,写出以记忆、大量灵石和守护灵为代价铸造出“楚叶矢之剑”的设定,也算是勉强圆回本传剧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楚叶矢这个守护灵基本可视为原创守护灵。尽管图鉴中提到其具有变成火或风的能力、且为体生六翼的龙形守护灵,但它在造型上和双翼五爪的应龙(也称黄龙)并不是一个东西(楚叶矢有五支角,但没有爪)。图鉴中称“楚叶矢”涵义不明、可能来自大陆西方语言音译,主要是因为坂上田村麻吕出身的坂上氏具有中国背景,其始祖为汉灵帝曾孙、带领亲属东渡日本定居的阿知使主(あちのおみ,也称阿智王,东汉氏、坂上氏之祖);“ソハヤ”到底是什么意思,日本史学界也确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只好将其溯源至中原大陆,视作某种古代汉语的音译结果。
传承关系:铃鹿(深芳野)


现实世界的传说中,与田村麻吕爱恨纠缠的铃鹿御前是一个身份极为复杂的人物,在不同传说中有着迥异的面貌。根据传说情节和立场来分,大致可分为“在铃鹿山打劫行商的女盗贼”和“帮助田村麻吕的天女”两大类;无论是哪种身份,铃鹿御前最后都爱上田村麻吕、并帮助后者击败大岳丸(恶路王)。《仁王2》将铃鹿设定为大岳丸的妹妹,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DLC3的BOSS数量不足,因此将传说中铃鹿御前盗贼的一面“立乌帽子”单独抽离,做成一个新BOSS——太别扭了。明明【平安京讨魔传】中提了一嘴田村大明神,但最后偏要把田村麻吕的戏份塞给主角,很有可能是不想浪费本传中深芳野的建模、同时不好圆深芳野和斋藤道三结合的故事。
强烈怀疑是像1代那样不肯开放预订特典“太初武士之铠”。
·噬梦(夢喰み,ゆめはみ)、貘(獏,ばく)



典故:
虽然名字“噬梦”很霸气很唬人,但玩家只要对各种传说略知一二就很容易看出来,此守护灵其实就是传说中的“貘”,一种以梦为食的异兽;DLC3中,这个守护灵则以完整形态——“貘”出现。不过,噬梦和貘造型采用的是现实中貘科动物的形象,传说中貘的形态特征则被删减了一部分。

“貘”这种生物在中国古籍上有多处记载,但几乎每种记载都不相同:《尔雅·释兽》曰“貘,白豹”,《尔雅注》却说这种动物像熊,但头和脚都比熊小,身上黑白斑驳,能舔食铜铁和坚硬的竹子,骨头实心而坚硬,皮毛可以防水(似熊,小头𤷒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而后,《说文解字》也称貘“似熊而黄色,出蜀中”,《神异经》更是有“南方有兽,毛黑如漆,食铁飮(通“饮”)水,名齧(通“啮”)铁”记载——怎么看都像被称为“食铁兽”的大熊猫。包括两晋时期为《山海经》、《尔雅》等古籍作注的郭璞,也言之凿凿地称貘就是“食铁兽”;

根据《说文解字注》的补充解释,“貘”其实就是《山海经》中提到的“猛豹”;但元代《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中,又把貘说成是“狼属”,即一种狼——总之众说纷纭,难以决断;一般来说,目前常和“梦”产生联系的貘形象,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
白居易曾在长庆三年(823)写过一篇《貘屏赞》。在这篇200余字的赞文中,提到“貘”是一种长有象鼻、犀牛眼、牛尾、老虎腿的异兽,主要生活在南方山谷中,以铜铁等金属为食,将其皮毛用作被衾可以防范疾病,将其造型画下来随身佩戴或置于家中可以辟邪(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同时,诗人还提到自己从小受头风困扰,因此找一名画工在置于头部周围遮风的屏风上绘制貘的图案——这说明在当时,以貘来辟邪并非个别人的习惯,而是一种类似社会共识的除祟手段。
而当这种习俗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后,日本人将“辟邪”与“除去噩梦”联系在一起,使得貘的能力从慑退邪恶之物变成了吃掉噩梦、祛除厄运。有些日语文献说这是受《唐六典》中“莫奇食梦”的影响,但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唐六典》中没有记载名为“莫奇”的内容,而是记载历朝历代于冬季举行驱除邪恶之物的大傩祭祀中的咒语“伯奇食梦”。传说伯奇为尹吉甫之子,被后母迫害后死于寒野,化作名为“鵙”的鸟,在后母即将鸩杀尹吉甫时出声提醒,让恶毒的后母死于自己的毒酒;之后,伯奇因心如明镜、能看透善恶而被民间传说描绘为可以祛除不吉之物的“十二兽”之一,能够驱除产生于人们潜意识的恶梦——这个传说中提到的“鵙”,其实就是伯劳鸟;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貘的形象基本和白居易笔下并无二致,甚至还有点像无耳的大象。从室町时代末期开始,貘就作为一种带有吉祥寓意的缘起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绘画、佩饰等各个方面,人们相信将枕头做成貘的形状、或是在枕头底下放置画有貘图案的小玩意儿能驱除噩梦、带来好梦。在日本,新年第一夜做的梦叫做“初梦”,象征新一年的开端;为迎接美好的初梦,许多人会在枕头底下垫一张画有宝船的纸,寓意在新年里带来财富与好运;有些宝船画为凸显“驱除噩梦”的寓意,会在画中宝船的船帆上写有“獏/貘”字样,象征借助貘的力量将恶梦吞食干净、留下好梦。




当然,到了现代以后,貘这种原本十分吉祥的形象也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发展出负面的涵义。由于貘的能力是“吃掉噩梦”,一些文艺作品便将其原本的职能反转,设定为邪恶化的貘会吃掉好梦、留下噩梦——《仁王2》中的“噬梦”,就是这种带有荒魂性质的存在;貘身体两侧、獠牙和双目颜色不一,就象征着其具有和魂与荒魂的双重性质,一如梦分为好梦和恶梦一般。

传承关系:大岳丸/果心居士(貘)-藤吉郎(噬梦)


由于果心居士是大岳丸恶意面的体现,因此他也具有大岳丸的守护灵“噬梦”;当他附身在斋藤利三身上时,噬梦也随之出现在斋藤利三身边,并不是斋藤利三本人拥有这个守护灵。


DLC3《太初武士秘史》的开头影像可以看到,噬梦诞生自被大岳丸斩杀的村民的怨念;但貘的分灵影像似乎表明,噬梦是貘负面化的结果。当大岳丸化身为鬼时,原本位于噬梦身上的羽衣状装饰物到了大岳丸身上,貘也以噬梦的形态显现;而当大岳丸恢复为和魂后,噬梦就变回了具有长牙和羽衣的貘。




同时,从貘身体两侧颜色相反来看,大岳丸化身荒魂、变为“鬼”,是吸收貘的羽衣和善意的一面,同时貘也会从善恶夹缝间的中立形态变为单纯带来恶意的“噬梦”——这一点从藤吉郎分灵“噬梦”的画面中也有体现。

“我靠着闪闪发亮的宝石,实现了梦想,甚至连成为天下人的梦都成真了;但是,这场梦大到自己也被红色光芒蛊惑,没有察觉到暗之力正在啃噬梦想、制造灵石。”



对应事件:朝露之梦
“我如朝露降人间,今作珠痕逝草前。难波巍峨实梦幻,醒时万事付灰烟”(露と落ち 露と消えにし我が身かな 浪速のことは 夢のまた夢),此为丰臣秀吉的辞世句,或许也是其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历史上,秀吉从一介草民一跃成为天下人,但其掌控的天下并不稳固。德川家康以及四国(长宗我部)、九州(岛津)等地的大名难以彻底折服,只能以“臣服”这种对个人威权极度依赖的方式来换取对当地的统治;秀吉本人晚年也日趋昏聩、不复当年神勇,直系谱代家臣的缺乏让丰臣天下难以为继,而原本的重臣中,甚至有很多都被秀吉自己作没了。
日本国内的战事休止后,武士阶级无法继续从战争中获利,而秀吉又无法将武士阶级的军事特权彻底移除;加之秀吉本人野心不断膨胀,最后于文禄元年(1592)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文禄·庆长之役),意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征服大陆,不料最终失败,秀吉也于庆长三年(1598)急逝。文禄·庆长之役的惨败激化丰臣政权内部矛盾,加上太阁秀吉、五大老之首前田利家身死,内府家康又加以挑拨操纵,最后在庆长五年(1600)爆发文治派与武将派对峙的关原之战,彻底削弱丰臣家最后的直系势力。此战过后,丰臣家不复往日荣华,最后在庆长二十年(1615)彻底消失在大坂的火海中。
·阿玛比耶(アマビエ)

典故:
阿玛比耶(アマビエ)是江户时代才见于传说记载的一种妖怪,出自江户时代弘化三年四月中旬(约公历1846年5月上旬)刊行的一幅木版画。根据这幅版画记载,当时在九州岛肥后国(今天的熊本县)附近滨海地区,每天夜里都能看到海中有一不明发光物体;当地官吏前去一探究竟时,发现了一只鸟嘴鱼身、有着长发、鳞片和三条腿的妖怪。这个不知是啥玩意儿的妖怪突然对着官吏们口吐人言,声称此后六年间日本诸国将迎来作物丰收,若有瘟疫疾病流行,将它的形象描画下来传阅给众人,即可消除病疫,之后便返回海中、未曾出现。之后,官吏们便将此事上报至江户,并找来画工将这个妖怪的大致形象画下来,配上事情来龙去脉一起印制成版画,分发到日本各地。

正是因为这个来历,阿玛比耶被视为能抵御疾病、消灾辟邪、带来好运的祥瑞妖怪,在后世、尤其是在日本疫情肆虐的2020年,出现大量同人创作(去年2月推特上曾兴起创作阿玛比耶题材作品的热潮,日本厚生劳动省也发布了配有阿玛比耶形象的防疫海报);《仁王2》中,阿玛比耶守护灵技可为敌人施加净属性、创造不断恢复体力的结界、以及各种使用药品获得增益的词条,都是对原本传说内容的致敬。但如果仔细审视这个妖怪的来历会发现,它的能力、经历和其他很多妖怪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而阿玛比耶本身的资料出处只有这份版画,似乎也无法排除这个妖怪存在误记或地方个例的可能。

首先要提到的与之相似的妖怪是阿玛比可(アマビコ),这是与阿玛比耶差不多同时代的一种妖怪,也称海彦、天彦、天日子、尼彦、あま彦或雨彦,主要见于天保年间(1830-1844)及明治中期的记载。它的来路和阿玛比耶出奇一致,都出现在海中、都预言未来农业丰产、都提到若出现病疫就将其形象画下来传给众人、同样也被印刷在木版画和瓦版(一种街头小报类型的印刷品,因印刷工具为刻有图文的黏土板而得名)上,甚至名字都高度相似;唯一的不同在于,阿玛比可通常被描绘为三足的猿猴,而阿玛比耶则被描绘为人鱼一类的存在。



其次,另一个与阿玛比耶极为相似的妖怪是“件”(くだん)。如其汉字名称所示,这是一种半人半牛的奇异生物,一般以人头牛身形象出现。据说在江户时代文政十年(1827),有人在越中国的深山里目击到这个妖怪,将其称为“くだべ”;这个妖怪告诉目击者,“未来的日本将会爆发大瘟疫,将会有无数人死去,但只要把我的形象画下来,就可以躲过劫难”,之后便消失在深山中。后来人们便将其形象画在版画和瓦版上,称为“件绘”,用来躲避疾病、消除灾祸。明治以后,件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开始出现牛首人身、牛女等形象,且大多有被母牛产下后不久就死去、但在死去前能预知未来的情节。有说法认为,件应该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兽——白泽的日本本土化产物,也有说法认为日本流行的身上长有数只眼睛的白泽形象其实是来自件兽。

第三个与阿玛比耶相似的妖怪是神社姬(じんじゃひめ)。这是一种人首鱼身、全长两丈有余(约6米)、头生双角的妖怪,在江户中期医者加藤曳尾庵(1763-?)的笔记《我衣》中被提到。据说文政二年(1819)的四月,这个妖怪出现在肥前国一处海滨,告诉当地渔民“我是龙宫使者神社姬。往后七年里日本将迎来丰收,但随后就会爆发霍乱;如果将我的画像分发开来,就不会染上疾病”。这个妖怪的原型一般被认为是生活在深海中的大型鱼类——皇带鱼(Regalecus glesne),古代日本渔民偶尔会见到上浮到海面或被冲到海岸上的皇带鱼,将这种长有细长红色鱼鳍的生物称为“龙宫使者”;同时,神社姬人头鱼身的特征被认为是阿玛比耶造型的直接来源,有些记载还提到神社姬长有三个足状鱼鳍,这被视作是阿玛比耶三足特征的出处。


除此之外,类似的妖怪还有出现于肥后国天草郡的山童(やまわらわ)、出现在日向国的尼彦入道(あまびこにゅうどう,阿玛比可的别名)、明治八年(1875)现身于新泻县汤泽町农田里的天日子尊(あまひこのみこと),等等。这些妖怪除了造型、出现场所存在个体差异外,其预言之事基本相同,且大多都让人们将它们的形象画下来作为护身符;

如果将阿玛比耶、阿玛比可、件、神社姬这些妖怪出现的时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会发现它们诞生的时间几乎出奇地接近,主要集中在19世纪江户时代后期和明治时代初期;而这段时期恰好是日本封建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社会环境动荡、瘟疫饥荒等天灾人祸较常出现的阶段。受到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以传统方式来祈求驱除瘟疫,将希望寄托在具有奇特能力的超人存在上,以求得到心理安慰。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日本各地出现了各种造型迥异、但大多有着同样职能的妖怪;人们将自己的愿望诉诸妖怪,并利用这种想象出来的存在获得带有保证性质的良性心理暗示,这既是日本传统泛灵论思想遗存的体现,也是一种时代和社会环境制约下的无奈。
传承关系:出云广贞

出云广贞生卒年不详,只能根据各种零星文献判断他是平安时代初期的贵族和医者,其父是同样担任侍医的出云岛成。他出身于摄津国,主要活动于桓武、平城、嵯峨三代天皇在位时期(781-823)。根据《日本后记》、《日本三代实录》记载,出云广贞在延历二十三年(804)担负起治疗桓武天皇病症的职责,因治病有方而于次年被升为从五位下;之后在平城天皇时期,他与担任卫门佐的安倍真直一起收集日本各地的药方八百余种,于大同三年(808)编纂出日本第一部医药典籍《大同类聚方》(大同類聚方,だいどうるいじゅほう)共100卷。嵯峨天皇时,出云广贞历次升迁,最后官至正五位下,但除此之外再无更多有关他的记载;据说其个人还著有名为《难经开委》(難経開委)的医书,但因散佚而难以辨明是否存在。
出云广贞被视为日本医学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但过于模糊的生平为他蒙上一层朦胧迷雾,甚至无法断言他到底是否为真实存在的史实人物。严格来说,生于平安朝的他和江户时代才出现的阿玛比耶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但出于对新冠疫情早日退散的期盼和祈愿,制作组还是把二者做进了支线;日本第一部医书的作者、能驱除瘟疫的阿玛比耶,以及“使用药物后100%清除负面效果”、“使用药品后赋予护身效果”等词条效果,都是光荣及忍组关注全球疫情状况及美好祝愿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