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转为专栏
向来对任何节日都没有认同感,发节日祝贺更是神烦。最讨厌的就是“传统节日”(有些是假的传统),然后是电商节日(男生女生父亲母亲这些可以利用来销售的节日,区别于618)。
态度往往来自于经历和认识的塑造,对于节日的经历,最初都是那些“传统节日”,这种节日里,聚一起吃饭,然而不能聊天,也不会有人跟你聊天,顶多有些提问(提问当然不是聊天本身),并且,一些愚蠢的人还禁止在这一天不愉快、不开心,必须笑、必须参与气氛。呵呵。
“传统节日”在中国的语境里,有利于那些年龄、辈分更高的人,如果不是那一类人,很不幸,就只有受人摆布的待遇。节日本身就是一个权力场,又只能依靠地位、辈分来压制别人的不满时,就不要指望会对节日心生好感了。
电商节日就不用多说,把节日捧出来为了卖货。跟“传统节日”里的某些做法一样,为了私利(赚钱、权力欲)而不惜利用、损毁节日本来应有的认同感。(当然电商策略更好一点,不会用贬低参与者的方式来宣传。“传统节日”里的说话要是有这么奉承,也不至于让人厌恶)
“传统节日”之所以加引号,是这些所谓的“传统”,很多都是现代发明。并不是过去没有,而是重要程度、普遍程度、内容、持续时间,都可能是与想象中不同的,以前的人对特定节日的解读和理解,也和现在的人不同。
如果没有伴随的休假,一个节日即使文化意味再浓厚,也会变淡,随着无休假的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这个节日就不重要了。能带来直接的便利和舒适的自由掌控,才是节日的生命力,在这种自由掌控里,人才会去传承其文化意义。这是那些在节日里禁止人不开心的(愚蠢)人所理解不了的。
就人的情感来说,如果没有载体,那么就很难被其他人辨识和感受到。面对面当然很容易,姿态、表情、话语、语调,这些都是能直接看到的。而没有面对面的就没那么容易了。
节日就是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机会,借由这个节日,可以传递一些情感,关心、在意、连接在一起。节日提供了机会,通过庆祝活动、节庆仪式,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在一起(尤其是大型节日,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准备,人们一起共事,为同一个节日目标而合作),塑造出共同情感,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共同的确认,而不至于感到被隔离在彼此的世界里。
不管是在节日中处在被忽视或被针对性压制的处境,还是节日的庆祝活动被缩减(往往跟节日时间被缩短有关联,到不唯一),节日越是不能发挥连接人们一起参与共事的作用,节日对人的影响力就越弱,节日本身的价值也因此而越小。人与人的相连,尤其是与陌生人的相连,是需要通过公共的活动来实现的,当节日失去了这个作用时,人就会发现他被抛掷回自身,发现他与其他人并不相连(如鲁迅言)。这个体验被归在“现代性”里,它的特点就是人已经无法在过去流传下来的种种传统、习惯、习俗里为他寻找个人定位和世界想象的体验。
不同的是,在欧洲,是因为他们自己拆了传统,在中国是因为外部新文化的进入而传统文化“无力”应对这种挑战。这种遭遇,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都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幸运的是,可以从之前的遭遇里寻找缓解个人孤独的方法(当然更常见的是要么躲回破损不堪的“传统文化”里自我欺骗,要么是绝对地放纵无视一切规则地行事),不幸的是,这个过程会持续很久,比一个人的生命周期还长,而且,不像看历史那样,能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它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是需要在其中的人运用智识和实践去创造和解决的精神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