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巜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近现代]

2022-12-27 15:03 作者:关东里的琴声  | 我要投稿
{"ops":[{"insert":"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浸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n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n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n创作背景,此词写于1935年二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一月的《诗刊》上,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十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n赏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将写作时间标为1935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像娄山关进军的途中,写的是娄山关战役之后的景象。\n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的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n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生生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的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即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空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是晨月之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n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n 上阙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警务室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阙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n 下阙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生,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名即便关山慢慢,长路艰险,但己定不从头做起,照一般的长章法写来,下阙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概,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男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n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巳被广为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浸道\"二字却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浸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使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n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即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闪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阙及后阙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有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咋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副景象; 天亮,傅天明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的鲜红。\n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而卷之美,正符合苍凉雄浑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巜人间词话》中评:\"廖廖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n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阙沉郁,下阙激昂,上,阙取冷色调,下去阙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意同样强烈,上下阙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筒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副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出处——古文岛\n"}]}

巜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近现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