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导师介绍 | 戏剧影视学院

2021-01-08 09:12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戏剧影视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中传艺术学科中规模最大的学院。在国内同类院系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均名列前茅,在全国戏剧与影视学科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2012年“戏剧与影视学”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戏剧与影视学”跻身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戏剧影视学院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学团队、科研团队。


导师介绍


关玲



198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导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兼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导师。1996年获“中央三台奖”,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研究


关玲教授在电视业界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曾参与策划和制作的电视节目曾多次获奖,主要有《梅葆玖与俞振飞合演的昆曲“写状”》获1984年全国社教节目文艺节目一等奖,1992-1996年四年间为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制作了几十期节目,并多次获奖。1996-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创的电视系列专题片《香港沧桑》《香港百年》《香港新纪元》,曾获五个一工程奖。负责和参与了多项部级和国家及科研项目,组织过多次大型全国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


论文: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

《“一带一路”主题出版发展探讨》

《柏林国际电影节视野中的四种前沿电影》

《中华好诗词》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多角度解读《红海行动》的影像真实感》

《虚实交融,沉浸式广播剧<呦呦青蒿>的艺术特色》

《<加油,兄弟!>的艺术特征》

《中国好歌曲》的价值与意义

《<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文化超越》

《广播文艺的中国特色》

《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亮点》

《论电视文艺的时尚性》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心连心”活动评析》

《真情,真美,真感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我们一同走过>评析》。


著作:

《中国电视文艺20年:话语纪录》

《知行轨迹——中国电视文艺二十年》

《多维视点》(与何小兵合编)

《话语记录》(主编)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第2版)》(与张凤铸合编)等


关玲教授的学术活动还包括担任多项国家级专业评奖活动的评委,其中包括:全国电视骏马奖评委、全国电视形象宣传包装奖评委、“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评委、广播文艺政府奖评委。


游洁


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及MFA导师。长期致力于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编导、节目主持等教学与研究,讲授《电视策划》《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主持》《视听语言》《戏曲艺术概论》等课程。


专著有《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获“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电视文艺编导基础》《电视策划教程》《电视节目主持新论》《电视法制节目新论》《电视资讯节目新论》等。还参加了国家九五规划教材《中国电视文艺学》、国家十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电视史》等专著的写作。


主编《新时期广播文艺的发展》《多维视点·电视文艺20年》论文集,在国家级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文章如《关于“真人秀”语境的思考》《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编导特性》《电视本性的回归》《关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思考》《从〈寻找金花〉看电视传媒的价值抉择》《电视综艺节目的困局与突破》《影像观的转变——产业化背景下综艺节目声音语境建立》等。


最新论文:《新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评价体系探究》2020-07-15


在教学之余,长期在实践第一线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主持等多方位实践,经常担任全国电视评奖评委。还经常在校内指导学生的电视文艺创作,担任校对外与各台合作的大型文艺晚会的导演,并经常组织和参与针对各台、频道及具体节目的策划。


郑月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主任。兼任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委会电视研发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影视协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常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及多家地方电视台导播、剪辑培训专家,并多次担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评审组长等社会工作。


2020级中传开学典礼的主题宣传片《中传,我来了!》也是戏影的郑月老师和徐智鹏老师策划创意的。


主要讲授《电视节目导播》、《影视剪辑艺术》、《电视文艺晚会创作》、文艺编导《专业创作》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所著教材《电视节目导播》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荣获多项国家级 、省部级教学教改奖项,创办并负责北京市科委“中国传媒大学科普教育传播基地”。


论文《同构对比:缝合道义与杀戮的鸿沟》荣获2006年“第六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评论类”三等奖 ,2012年论文《导演专业(剪辑艺术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方略》荣获“第七届北京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高校)高峰论坛论文评比”二等奖。


2012年作为艺术指导的微电影《魔鬼理论16号》荣获第五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评委会大奖、第十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最佳摄影”奖、第二届九分钟原创电影大赛“最佳剪辑“入围奖,2014年作为总策划、艺术指导的中国传媒大学原创音乐舞台剧《周末要毕业》荣获2014年“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最佳演出奖”、“优秀剧目奖”,2014年作为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守望正义》剧本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评选的“2014年度优秀电视剧暨剧本扶持项目”,2015年作为项目指导教师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音乐舞台剧《文艺·流年》(现名《周末要毕业》)创作运营与品牌管理实践”入选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业推介项目,并荣获最高奖项“优秀创业项目”奖,2017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与管理运营新案——从《周末要毕业》到《你好,周一见!》”荣获中国传媒大学第八届(2017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许行明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电视编辑》等课程。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北京大学艺术系学习。主要方向为纪录片拍摄


论文:《浅析纪录片《长江之恋》的人文情怀》2020-04-15《介入与补位——对纪录片创作的另一种思考》2019-06-15


著作:《现代传播与电视文艺》《网络艺术》(与人合著)


付龙




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影音乐、动画音乐、音乐美学和音乐传播等领域。


论文:

《应时而变的新转机: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创新性与前景探析》2020-10-15

《古风歌曲的网络亚文化特质探究》2019-08-30

《从音乐电视到音乐竞演的审美转向》2019-07-15

《好莱坞电影音乐发展的三块基石》2017-12-30

《网络剧创作“大数据化”趋势的冷思考》2017-07-15

《“听到”与“听不到”的电影音乐》2016-03-30

《音乐“拉片单”在电影音乐研究中的应用》2015-12-30

《音乐表现及传播形态嬗变中的视听互动》2015-11-15

《从动画音乐到音乐动画》2015-10-01

《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看动画音乐的早期发展》2015-06-30


郑向荣



文艺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论文:

《从<忘不了餐厅>看真人秀节目中的素人使用》2020-09-15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审美化呈现——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评析》2020-02-15

《互动的“镜像”:观察式真人秀的创作特点探析》2019-07-15

《电视音乐类综艺节目创新发展路径解析》2018-12-15

《电视剧创作“游戏化”现象刍议》2017-12-01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的五个“意识”》2017-09-01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导向与娱乐功能的和谐共振——以湖南卫视<旋风孝子>节目为例》2016-06-15

《从“奇观”到“情境”:旅行真人秀节目的突围与升级》2015-09-15

《从“散点透视”到“焦点透视”——以季播实现综艺节目的注意力经济再打造》2014-10-05


姜燕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声音、录音。主要从事影视声音理论与创作、影视声音艺术与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参加过纪录片、专题片、真人秀、影视剧等多种形态节目的声音工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著作有《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等。

论文:

《电视剧声音创作中有声语言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研究》2017-01-15

《被隐匿的听觉文化场:中国电视剧声音艺术研究》2016-11-25

《景观中的声音意象与空间流动——以新世纪中国内地喜剧风格电影为例》2016-11-01

《电视剧音乐节奏中的情感内涵——以电视剧<井冈山>为例》2016-11-01

《中国内地电视剧声音创作实践历史研究》2016-09-15

《浅论电视剧声音创作中“节奏”的艺术魅力》2016-08-01

《“声音景观”中的音响与电视剧创作研究》2015-10-15


李胜利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及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剧历史与理论。


在当代电影、当代电视、现代传播、复旦学报、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主编美学前沿、迈向21世纪、迈向21世纪等论文集,编著函授教材艺术概论等。


出版了《电视剧叙事情节》《中韩电视剧比较研究》《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等学术专著, 在重要期刊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主编或参与主编了《艺术概论》《电影理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电影批评:迈向二十一世纪》,主持或参与一项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电视剧产业战略转型研究》)、多项省部级项目(如《观众:电视剧观众》《中国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研究》《中日韩电视剧产业发展比较研究》等)及中日韩合作研究项目(The Prospect of Chinese Contents Industry and Policy in East Asia),成为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2010),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约评论员(2015)。


论文:

《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成功改编——以《陈情令》为例》2020-10-05

《性别平等视野下国产女主剧的发展道路探析》2020-09-15

《爱情至死:论当前国产青春剧的“悬浮风”》2019-11-15

《翻拍或改编剧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原创》2016-07-01


黄金华



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制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主要策划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实验剧社指导老师,主讲《电视剧创作实践》《频道与栏目策划》《专题片创作》《短片创作》等课程。


金宇轩



导演、编剧。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其担任编剧的作品《天津闲人》获得第13届电影频道电影百合奖优秀故事片一等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低成本电影奖、最佳低成本电影导演奖。


金宇轩作为导演拍摄了《黑暗的另一半》《有间行者》等,这些作品曾获邀参加首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第六届横滨国际学生电影节(YSFF),入围北京电影学院第六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以及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九届短片大赛等。作为编剧创作电视剧《天堑1949》《不曾逝去的岁月》《超级聪明阿凡提》等。


论文:

《时间、空间与叙述视角——浅析悬疑片中的悬念营造技巧》2019-08-05

《剪辑台上的剧作:以《绣春刀》为例试谈剪辑对剧本的改写与重写》2016-09-01


赵晖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博士,北京京都世纪创作总监,策划《反恐特战队》《我和我的他们》《乾隆秘史》《交通警察》等剧。


潘桦


北京市教学名师。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教授,电影学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称之“校园里的第五代”。    


编剧并独立导演的电视剧《金色轮船》和《白桦林作证》分别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主讲的《影视导演艺术》课程成为校园品牌。教学指导和潘桦工作室策划指导拍摄的学生作品,荣获诸多国内外重要奖项。潘桦工作室网站(http://120.24.210.198/film/)拥有来自学生的一万多篇读书和学习电影的文章,与潘桦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共同成为学生学习电影的精神家团。她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1997—1998年受邀任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电影系客座教授,主讲《中国当代电影》。因长期致力于考察和研究国内外优秀大学的电影教育,集30余年影视教学和创作的精华,以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一流影视大学的教育理念,系统推出中国传媒大学“潘桦导演工作室”系列丛书9本——《影视导演艺术教程》《创意为王——解析世界著名电影人的成功创意案例》《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创作分析》《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微电影指南手册——《电影新形态:从微电影到网络大电影》《微电影编剧手册》《微电影导演手册》《21个最实用的微电影叙事手法》。全套丛书图文并茂,新颖独到,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潘桦导演工作室”之品牌著作。


潘桦与著名的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等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窗。1978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是经历文革浩劫后唯一开设电影专业的院校,第一次面向全国招生,当时年青的潘桦过五关斩六将从几万竞争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了这个28名学生组成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导演系。这里,也正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诞生的摇篮。就像张艺谋导演评价的:“潘桦老同学三十余年的一线教学和著书立作,令我这类只拉车不看路的人感到钦佩!”


1982年大学毕业时潘桦老师与同学潘渊亮合作导演的电影短片《我们的田野》,被选中参加美国大学生电影奥斯卡奖比赛。由于交通闭塞而错过了比赛时间,作为会外展映呈现在了美国观众面前,得到很高的评价。这是文革后中国电影专业的大学生作品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亮相放映。


曹久平



1957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国电影美术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美术系主任,MFA电影专业研究生导师。2008年第0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美术指导《太阳照常升起》。


美术指导,参与的影片有《棋王》《秦颂》《菊豆》《有话好好说》《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太阳照常升起》《杀死比尔》。曾经多次荣获国外大奖,最近一次获得的奖项是第25届金鸡“最佳美术奖”。


自幼酷爱绘画,中学毕业后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曾先后在《他们正年轻》《红高粱》等影片中担任助理美工和副美工。


1988年独立担任著名导演滕文骥执导的影片《棋王》的美术设计,因真实再现了云南西双版纳知青农场的场景而受到电影界的关注。


从1988年开始,曹久平开始和张艺谋合作,由《代号“美洲豹”》起步,相继在《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片中担任美术设计,创下了中国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连连获奖的纪录。《杀死比尔》获2004 年美国电影设计师学会最佳美术设计提名。


游飞



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Ohio University)电影系,艺术硕士(MFA),1997-1999年美国中文电视台(Sinovision),记者,2002-2008年在职攻读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师从郑洞天教授),2000-至今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


主讲课程:《导演艺术》《类型电影研究》《经典影片分析》《好莱坞电影制作》和《最新电影研讨》。


学术著作:

《中国电影的困境与前途》(载〈美〉《哈佛大学亚太季刊》英文版)

《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4期)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国家广播  

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文科著作类〉) 

《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美国影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电影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美国电影艺术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观看与呈现:论电影化的视点》(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11期)


影视作品:

电视剧《父母心》(1988年)

电视剧《铁血男儿》(1990年)

电视情景剧《幸福街》(30集,2000年)

电视连续剧《中关村风云》(20集,2001年)

电视连续剧《凤求凰》(33集,2003年)

电影《我和姐姐》(2004年)

电影《山韵》(2005年)

电视电影《聊斋 侠女》(2006年)


代表论文:

 大卫·林奇语录,当代电影,2003。

 穆赫兰大道,当代电影,2003。

 激情岁月如何燃烧--《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特色评析,当代电影,2002。


刘硕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编剧、导演、中国传媒大学2004级电影学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MFA电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受邀参加《今日影评》《圆桌派》等电视栏目。


论文目录:

《将爱情进行到底 韩国青春偶像剧叙事策略浅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对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现状的关注——第二期“博士论坛”活动综述》当代电影

《历史全景与个体特写——杨德昌与台湾电影的光阴故事》当代电影

《小作品的大智慧——浅析小成本电影的创作特征及发展走向》艺术评论

《关东大地众生相——《闯关东》人物形象分析》当代电影

《与青春有关的命题创作——对近年来中韩青春偶像剧创作的比较及思考》

《解析青春婚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点与价值导向——以《裸婚时代》为例》

《以高品质的创作领跑高校影视实践教学——央视定制大剧《跑马场》创作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叙事》当代电影

《辨析我国微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当代电影

《霾里看花:2015年中国电影创作观察与现象分析》当代电影

《妙手生花的人与妙不可言的事——浅谈电影剪辑的隐形魅力》当代电影

《观察与随想:从中国电影的2016年路过》当代电影《理性稳定 质量至上——从导演创作足迹看2017年华语电影图景》当代电影


邢北冽


著名剪辑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05级博士生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MFA电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翻译著作: 

《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 作者: [美] 罗纳德 J.康姆潘西 著 邢北冽 译 ; 徐竞涵 译 ; 那尔苏 译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论文目录:

《从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看中外短片的差距》北京电影学院报

《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当代电影

《新媒体发行——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当代电影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剪辑师角色的定位变化》当代电影

《电影数字化存储战略研究》当代电影

《破坏性创新——网络纪实视频的生存之道》当代电影

《做导演是我和世界自由交谈的方式》当代电影


马诚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导演,摄影师,MFA电影创作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93级本科,97级研究生毕业。


电影《考试》任摄影

参评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电影《王的盛宴》任摄影

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提名


代表作品:《刀安仁》《王的盛宴》


范小青



本名范伟清,教授,MFA电影专业导师。

199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导演专业。

2000年至2003年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主持人,独立制作多档访谈、录播及现场直播类节目。


2003年进入韩国中央大学尖端映像大学院攻读电影理论专业。

2004年开始为《看电影》杂志撰写专栏,同时还曾在《人民画报》《新京报》撰写文化专栏,并作为特邀撰稿人为《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新闻周刊》等报刊杂志及猫眼、时光网等电影网站撰文。


2006年至2008作为韩国制作人、主持人在香港有线电视娱乐新闻台工作。

2008年从韩国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任教,主要教授韩国电影研究、世界电影史、外国电影研究等课程。教学之余,作为主持人受邀参加中韩电影交流沙龙、论坛,并担任釜山电影节等国内外电影节顾问和评委。

2012年起参与电影摄制工作,作为制片人、监制参与中韩电影合拍项目,策划监制《Color of Asia》大师微电影(四部)、《危险关系》、《坏姐姐之拆婚联盟》等电影。


杨扬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电影学创作方向MFA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戏艺术学部教授会创作委员会委员、艺术学部戏剧戏曲学学科召集人、中国传媒大戏校督导组专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表演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杨扬工作室导师、2012级表演本科班班主任及表演课程主讲(主任教员)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重大项目《表演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系列丛书总主编。


导演的多部作品荣获近20多项国家级奖项,更涉猎多个单项奖及最高奖项:“中国戏剧奖”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全国戏剧文化奖”导演金奖、优秀剧目奖等10项奖殊荣获得者。中国“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首批入选”优秀人才。


论文目录:

2010年05月《类型电影与身体语态》《当代电影》总第170期

2010年05月《中国古装电影中的古代礼仪》《当代电影》总第170期

2012年07月《浅析电影表演创作中身体语言的“性格魅力”》《当代电影》

2013年11月《消失的功夫之躯----香港功夫片脉络中的《一代宗师》

2014年07月《中国动画中的戏曲元素与民族化》《当代电影》总第220期

2015年04月《戏剧身体“意味下”的电影表演》《当代电影》总第229期2015年09月《歌尽谁家扇底风——论“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的电影改编》



导师介绍 | 戏剧影视学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