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来了!空调会退出“家电舞台”吗?
近日,济南试行“集中供冷”,主要试行区域在CBD片区的酒店、商场以及写字楼。据相关员工介绍,集中供冷可以维持室内26℃的温度。网友纷纷评论:空调的劲敌来了!这种跨界打击对于空调行业来说是致命的,在这一现象下,对一些空调制造销售企业会有哪些影响呢?这些企业又该做出哪些改变呢?

集中供冷对空调行业的打击有多大?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集中供冷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少。首先,2016年在深圳的前海就已经有了集中供冷的先例,但是时隔7年之后,在济南又试行了。这说明集中供冷在这几年确实是被重视了起来,而且以后会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金进行升级和调整。

在这个角度来看,集中供冷对空调业的打击是巨大的,如果以后商场、办公楼和居民楼里都安装上了集中供冷的设备,那么空调就会完全被取代,到那时候,以空调为中心辐射的所有产业都会受到致命打击,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破产倒闭。
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是不大的。
第一个原因是集中供冷的技术问题。在深圳和济南的这两次集中供冷中,试行区域基本都是一些办公区和酒店商场,这些场所对于冷气的要求是持续的。而居民楼中的住户对于冷气的需求是有所差异的,并且集中供冷的设备是不支持一些老旧小区的管道的。如果想要大范围的实行集中供冷,要么是改革技术来降低安装标准,要么就是重建小区管道。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一些老旧小区的取冷还是得靠空调。

还有一个原因是政策的原因。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空调厂家都像格力那样有自己完整的生产线的,还有很多工厂是买来配件自己组装加工的。如果说政府为了环保政策强行集中供冷的话,那么所有与空调相关的制造厂商和配件供应商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来说,这条产业链的关闭就意味着已经生产的配件成为废品,而且还会有大量的劳动力面临失业。这种情况下,政府肯定要出面扶持,来帮助这些企业转变模式,要么就是循序渐进地推行集中供冷,这也会降低对空调行业的损伤。

面对这种“降维打压”,企业该怎么办?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降维打击现象层出不穷。就像外卖软件打击了速食行业、网约车打击了出租车一样,这次的集中供冷横空出世,打击的将是空调行业甚至整个家电业。
面对这样的打击,企业首先应该具备忧患意识。海尔集团张瑞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再伟大的企业,对待成就永远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忧患意识,即便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也当做好危机管理。如果空调行业的企业都认为自己的产品做到了极致,而不去考虑市场未来的发展态势的话,就会被突如其来的“集中供冷”打的措手不及。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企业缺乏忧患意识,等到突发事件来临,很可能一下子陷入真正的危机。

另外,企业要建立对讯息的敏感“触角”。只要获得与行业相关的讯息,一定要进行剖析和处理。虽然现在集中供冷还没有大规模的投入使用,但是未来的发展是任何人都无法准确预测和阻挡的,所以企业对于集中供冷的消息和政策一定要持续跟进,否则最后连自己是怎么被淘汰的都不知道。
最后,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不要只盯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对手,也要盯紧“背后的刺客”,就是那些搞跨界的企业。比如,格力空调在技术上是其他空调企业比拟的,这也铸就了格力在家电中特有的影响力,但是小米空调的跨界却打破了这种格局。谁也想不到一个手机厂商也进军了家电行业,而且还将家电的生产线越增越多。虽然格力也出过手机,但是这种大维度的跨界却没能掀起多大的波澜。所以说,跨界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你有能力,不仅可以抵御别人的跨界,也可以跨界去分别人的蛋糕。

在面对这些降维打击时,企业除了要具备上面所讲述的能力之外,还要巩固自身的基础能力,比如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科研力度、开拓新的销路等。
因为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各地的夏季气温都普遍升高,人们对取冷的需求也更大了,所以即使不是集中供冷,也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出现来与空调行业做竞争。因此,空调行业的企业家们面临转型是大势所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