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口结构,大反转!

2022-03-10 15:31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看到一份报告,《2022年女性居住消费调查》,全国38个样本城市,女性购房客户平均占比,从2017年的45%,上升到2021年将近49%,女性租房客占比,从42%上升到了44%,东莞、杭州、沈阳增速最快。

一边是女性在城市的消费能力变强,另一边,是进城女性,回到农村后的抢手程度。


我记得过年的时候,看到徐州一个相亲的现场,几百个男孩排队,来相亲的女孩只有5个,红娘维持秩序,轮流叫号,场面很震撼。


后来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农村男孩去相亲,且不说县城房子、10万以上车子、见面礼和彩礼这些,介绍的对象,大部分都是二婚的,还特别抢手,有的甚至离婚手续都没走完,就有大批的约见安排。


看起来,似乎男多女少、狼多肉少的局面愈演愈烈。


可实际上呢,男性人口,已经出现了几十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最近看了去年的统计公报,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

单看总量,还是男多女少,男比女多3362万人。


但是,这份数据,还隐藏了一条“暗线”。


在《年鉴》表2,“人口数及构成”中显示:2020年的时候,男性是72357万人,女性是68855万人。


两个年度的数据相减,得出的结果是:


2021年,男性人口下降了46万人,而女性人口则增加了94万人。


也就是说,这是中国男性人口,从1978年以来,首次出现减少的年份。

看来,多年失衡的性别比,终于重归平衡了。


还有一份数据,可以佐证:


高等教育人口的性别比。


去年底,统计局发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统计监测报告。

其中有一项,关于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是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普通本科专科、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里,女生分别是1674.2万人和450.6万人,占比分别达到了51%和58%。


这意味着: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女大学生的数量,全部反超男性。


人口素质大幅提升后,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会使“生育意愿”压倒“育龄数量”,成为决定生育率的首要因素。


国元宏观杨为敩有一项研究,很有趣。


如果一个地区的生育观念强,养儿育女,会成为当地不吝成本的文化。


我们可以看当地的“离结率”,(同一时期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的比率关系)。


如果这个地区的离婚率偏低,就意味着:


两个人结婚,可能一开始就是为了下一代的繁衍,而不是基于爱情,只要下一代过得好,婚姻也就得过且过。

按这个指标,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较重的地区,比如广东、安徽、江西,在全国排名很靠后。


而传统生育观念相对单薄的大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正好是离结率的前三位。


所以,生孩子这件事,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是教育、观念、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城镇化、房价、生育成本的综合体。


上面说的离结率偏低地区,以前的性别比,就很离谱。


10年前的六普数据,31个省份里,13个省出生性别比超过120,这些省份,占到全国出生人口总数的60%。


原来出生性别比最高的是安徽,达到了131,只有内蒙、新疆和西藏出生性别比是正常的。

东兴证券说:超过95%的人口,出生在性别比失衡的地区。


现在,七普显示: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1,比2010年下降了6.8。


男性总人口的下降,女大学生数量的反超,这当然是件好事。


这是社会进步的真正体现,更是文化、科技、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口结构反转呢?


蓝白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是老龄化,二是城镇化。


先说老龄化。


我看过一项各城市性别比的统计,在超大、特大城市中,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多女少”最严重的,分别是东莞和深圳,性别比分别为130.06和122.43,其次是佛山和广州,性别比分别为119.12和111.98。

性别比最低的是大连、沈阳和哈尔滨,分别为99、99和100,男女性别比基本保持平衡。

人口学者何亚福说:这种人口结构,折射出的是老龄化对“性别比改善”的影响。


理论上说,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一半,但大量的人口统计资料表明,世界各国出生婴儿的性别比基本上都在103-107之间。


而青年和中年时期,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两者维持平衡状态。


到了老年,女性人口又往往比男性长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越是像广深莞佛等年轻人大量涌入的城市,性别比就越高。


反过来,像东北公认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性别比就越低。


推及全国,七普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在加速,推动性别比平衡,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城镇化。


蓝白一直以来有个观点:城镇化带来的房价飞涨、人口进城,是“男多女少”现象减少的重要原因。


2009年,北京二手房均价每平米1.3万元,上海1.2万元平方米,广州均价才8000多块钱,深圳二手房均价也没有超过1.4万元的单价。

现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房价上涨都在5倍以上,涨幅10倍以上的片区和房子也不在少数,优质学区房涨幅更甚。


注意,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性别比一路走高,持续徘徊在1.2的高位。


而2009-2019年这段房价大涨的时间,与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年代,也就是90后长大的时间,完美重合。


这种现象,可能是我国独有的“性别-婚姻-房产”循环内卷文化。


复旦教授魏尚进曾发报告说:竞争性储蓄动机,是要增加自己或者孩子在婚恋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


在中国,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最重要的储蓄形式或者资产积累的形式,就是买房。

当男孩娶老婆越来越难,只能靠买房、买大房、买大城市的房、买更贵的房,才能提高未婚男性择偶的竞争力的时候。


养儿防老没用了,不啃老就烧高香了,农村单身男性的竞争力持续被削弱。


想想也是,换位思考一下,十年寒窗,从农村走出去的女孩,宁可在城市里租房打工单着,也不愿意从写字楼辞职,回老家抱着孩子村口晒太阳。


所以,城镇化、高等教育、社会观念变化导致的婚姻市场供需失衡,自然会使“男多女少”的人口格局出现大逆转。


让失衡的性别比回归平衡,这似乎是房价上涨带来的唯一好处,还挺讽刺的,是不是?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人口结构,大反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