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评三杰:不可企及的白昼月光

2020-03-30 11:30 作者:Tinkie_Yang  | 我要投稿

《甄嬛传》:封建社会里的小女人

作者:宋伟连

多年后,重温《甄嬛传》这部电视剧,此剧着重描述了深宫大院、多角博弈、后宫传说等元素,与其他宫斗剧相比,更加细节化、故事化、情感化。

《甄嬛传》整部剧的风格,辛辣而又讽刺,颇具传奇色彩。片中描述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在她身上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

从语言角度分析, 在《甄嬛传》中大量借用古典诗词——如唐宋诗词等,古诗风韵令人喜欢。其语言仿《红楼梦》所作,语言风格很接近红楼体。如所谓的‘甄嬛体”就是古腔古调,再加上她的习惯用语“极好的”、“真真”、“最好不过了”及宫廷专用语“不负恩泽”。

从色彩角度分析,甄嬛刚进宫时的清新典雅到后期的雍容华贵,由浅色系渐渐转变成暗色系。色彩的变化表现了一个纯真少女在皇帝后宫几经沉浮、生死搏杀的命运轨迹,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落寞与悲怆。

后宫女子竞相争夺皇帝的宠爱,这是封建社会下一夫多妻的悲哀。皇权之下,等级森严,从答应、常在、贵人、嫔、妃,到贵妃、皇贵妃,如登刀山,愈登刀愈尖,而在刀口下不知有多少森森尸骨堆积。后宫里,人人自危,不仅是为自己争,更是为家族争,朝廷政治与后宫争斗搅和一起,成为权谋和腐败滋生的温床。

《甄嬛传》借一个个年轻女性的梦想和生命的惨烈终结,揭示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和人性在绝境下的彼此吞噬。

《包法利夫人》:命这个字总产生效力

作者:赵一霞

这是第三次看《包法利夫人》这本书了,每次看这本书的感受都不一样。书还是那本书,可看的人不一定就是那个人: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经历不一样的事物,带着不同的心境来阅读,所理解的主题也会不同。

书的简介写着:爱玛为偷情而挥霍家产,并常常向奸商勒赫赊帐举债,勒赫捏住爱玛的把柄,逼债未果,便通过法院张贴布告,宣布爱玛再不偿还,就要扣押其财产。陷入困境的爱玛四处求助,包括两个情人,岂料他们无不推诿搪塞。爱玛走投无路,吞服从药店弄到的砒霜,痛苦地离开了人世。毫无疑问,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觉得爱玛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在她身上完美的诠释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含义。

读高中时,在高考的刺激下,只知道这本书是世界名著,标志着19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还知道了作者主要运用了客观性的创作手法……而之前的人物心理亦或是对主人翁的情感几乎消失了。只是通过众人对它的评价来阅读书籍,没有了个人的见解。

今天的阅读,我仿佛看到了人性的真实性,爱玛纵然是有错的,但是我更多的觉得爱玛是芸芸众生的一个代表,从她身上可以看出“命这个字总产生效力”。

爱玛一开始嫁给包法利,也是兼顾着对“爱情和生活”的结合来选择的,慢慢地,她发现这不是她想要的,这和她在修道院里看的小说里的生活截然不同,她是想改变的。改变,从踏进修道院的那一刻,她就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可是她忘了,有些东西不是想就可以的。所以很多人评价爱玛是个有公主病却没有公主命的人,她在临死时都还沉浸在梦里。我却觉得这是她独有的个性,比起怨天尤人的人来说,爱玛已经很好了。

爱玛知道自己出生不好,就在小说里找优越感,这像不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梦想着自己是电视剧里的主角呢?爱玛曾劝导丈夫去大城市生活,这和一些人结婚之前要车要房差不多吧?爱玛为了所谓的爱情两次偷情,这也与现实中某些人为了心中所想众叛亲离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说,再次阅读这本书时,我看到的更多是真实,爱玛的一生是荒谬的,也是真实的。

法国作家左拉:“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

我是认同这种观点的,从包法利夫人身上可以看出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也有很多的人把这种向往放错了方向,使得一生悲凉。

福楼拜在不加任何修饰下创作的《包法利夫人》,仿佛在冥冥之中告诉我们:“命这个字总产生效力”,最重要的是正确运用这种效力。

《月亮与六便士》:白昼月光

作者:关俞钦

在生活中,月亮是个很具体的东西,可当它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它总是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精神意义。月亮也就不再是月亮,而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的月亮描写,令我难以忘怀:

“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杈里做了窠。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

我认为,这里的月亮象征着薇龙某种美好纯真的愿望,随着月亮的浮现到消失,也就寓意着薇龙最后的结局与命运。刚开始的月亮看似触手可及,可越到后面,越是一场空。就像薇龙,从一个清纯的女学生,被漂亮的衣服、美好的爱情诱惑着,最终落入圈套,成了一名交际花。

反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到什么与“月亮”有关的情节,但我认为,这个“月亮”,一定有着某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一种追求

自古以来,月亮都是静谧、安宁的,它散发着平和的气息,它什么也不做,就在夜空中柔柔的,点亮黑暗的大地。

月亮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追求。为了这种追求,人们甚至可以不惜一切。就如《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他突然醒悟,要去追寻自己最初的画家梦。为此,他选择抛妻弃子,孤身一人在外漂泊。为了绘画,他吃尽了苦头,但他内心十分平和,他不曾有过什么遗憾和后悔。

那为什么用月亮来比喻这种追求,太阳不可以吗?

当然可以,但我认为,虽然黑暗里的阳光弥足珍贵,但白昼的月光,却更为难得。

可能很多人认为“追求”应该是宏远、伟大的,但我更愿意用微光去形容它。因为完成自己的追求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一点一滴,如同月光,细水长流。

斯特里克兰在追求绘画的道路上,遭遇过长期饥饿、病痛折磨,但是他只要想起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他就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所以,《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月亮”,象征着人类对于理想的追求。

二、“月亮”是一种无意识

斯特里克兰的灵魂从无处安放,到有容身之所,我想这是他内心深处无意识的呼唤结下的果子。正是由于自身具有强烈的意志愿望,所以斯特里克兰才能走出原有的舒适圈,去开拓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月亮”,也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含义,这种无意识是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外力冲击和坚定的内在追求,可能很难将它释放出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斯特里克兰的影子。因此,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藏着这样一个“月亮”,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享受的天才是与创作的天才相适应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不过都是主观附加的,天才的痛苦对于他自身而言,也许无足轻重,因为他的生活不在世俗认定的幸或不幸的领域里。追求艺术纯粹和精神生活的天才,总是无暇顾及他者的所思所想,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激情和思想意识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对象身上。他们对外在的人与物的冷酷和麻木程度,与他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热忱和执著成正比。在天才无暇顾及的领域,他总是饱受诟病、绯闻缠身;而在他专注投入的领域,他总是那样卓尔不群、熠熠生辉。

斯特里克兰为自私冷漠,不关心、不在意任何人,他本人就如同他的画作一般,充斥着原始的混沌、野蛮 。我想,斯特里克兰一直追寻的应该是“原始”吧,也就是自然的力量,一种超脱世俗的、原始野性的、极为纯粹的美。

三、“月亮”是一种灵魂的真诚

前半生,斯特里克兰扮演着世俗社会里的旁观者,看腻了人们的伪装:

为了利益,假装与朋友交好;

为了面子,在人前假装婚姻美满;

为了名誉,假装自己心地善良...

这些虚伪,终于让斯特里克兰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原始艺术激情。斯特里克兰也不想再伪装下去,他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人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斯特里克兰选择了前者,于是在他的后半生,他选择了自我放逐,在流浪中尽情释放着自己内心的欲望。

与文明对立的,就是原始了。

在斯特里克兰自我放逐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寻找着那片能让自己安定下来的土地。最后,他遇到了塔希提。岛上淳朴的土著人,可以包容斯特里克兰性格上的缺陷,小岛自然干净的风光,可以容纳斯特里克兰野性的灵魂。塔希提的原始风貌,刺激着斯特里克兰潜意识里的欲望,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于是,在这片原始丛林里,他停止了漂泊,开始了新的生活。

最后,对于“月亮”,我想,不管它是一种追求也好,是一种无意识也罢,对我来说它都是一种美的象征。除了追求和意识,它还可以是千千万万别的东西,只要它是你心中的月亮,那就是值得你不顾一切,去追求的。

愿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月亮”。


绿色字体作者:杯中的海



书评三杰:不可企及的白昼月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