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科普】戈尔巴乔夫与美苏两极对峙
热点新闻资讯Hot News

【#戈尔巴乔夫去世#】俄罗斯总统事务局中央临床医院当地时间30日夜间发布消息称,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当天晚上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另据塔斯社报道,戈尔巴乔夫将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紧邻其夫人赖莎所下葬的墓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具体考点提取
1、热点详解——戈尔巴乔夫
2、热点补充——苏联发展与改革
3、热点拓展——冷战
4、热点拓展——北约、华约
热点详解

图源网络/侵删
戈尔巴乔夫
1、基本定性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苏联政治家,苏联末任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唯一一任总统。
2、补充说明
生平简要回顾
1931年,出生于苏联。
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1989年,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0年,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位,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苏联总统。
1991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卸任。
2022年,因病去世,终年91岁。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1981到1985为3.6%。

图源网络/侵删
①开始:经济改革。效果并不佳。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②重点: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和“政治多元化”。
“公开性”:原意是把党和政府的工作对人民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党和政府工作,以便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是在“让人民知道一切”、不留“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等口号掩护下,变成专门揭露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所谓“阴暗面”和“消极现象”,甚至是歪曲与伪造历史,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突破口。“公开性”使大众媒体成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工具。
“政治多元化”:是指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权力中心,具体内容就是反对一党制,允许多党并存,彼此竞争(政治派别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多样化)。
实质: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3、总结评价
有人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遗产的评价注定是复杂多样的。但无论如何,他对结束冷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福祉作出的贡献亦将永远被人们铭记。1990年,他因为帮助结束了冷战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补充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图源网络/侵删
有人评价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是积极倡导改革的苏联第一位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行者。
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苏联模式”。

图:苏联人民排着长队购买食品
图源网络/侵删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②经济:农业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代购制;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美苏争霸:形成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当时优势在美国(表现: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双方继续展开军备竞赛。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结果: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图:跛脚的巨人
图源网络/侵删
热点拓展

图源网络/侵删
冷战
1、基本定性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对抗。因双方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系列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故名冷战。
2、补充说明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的不同,苏联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首先在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矛盾,国际关系日趋紧张,逐渐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两方展开数十年的对立。其对抗常常采取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等方式进行。
冷战以1947年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为开始,以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结束。
冷战期间较为重大的冲突事件包括:柏林封锁、朝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3、总结评价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 “一超多强”。
补充
冷战相关历史知识
冷战的原因:
1、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返。而美国是世界上军事、经济最强大的国家;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强烈(根本目的);3、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4、国家利益的冲突;5、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6、二战刚刚结束,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经济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工业生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2/3。
军事
1945年,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空军、海军力量天下第一。在全球有484个军事基地。垄断着原子弹。
政治
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战后美国实力简表
冷战的信号:1946年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说,史称“铁幕演说”。

图: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图源网络/侵删
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图: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图: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
图源网络/侵删
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③军事上: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
简而言之:

热点拓展
北约
1、下定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简称北约,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2、简单概述:
①成立: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在美国华盛顿由美、加、英、法、意等 12 个国家共同签署通过,同年8月,北约正式成立。
②组织:总部设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设秘书长,下设主要机构又北大西洋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军事委员会等。最高决策机构为北约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等组成。
③设立宗旨: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北约保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已介入了南斯拉夫内战,授权了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等,被认为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3、意义:
北约的成立,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美国实现了其超级大国领导地位。

图源网络/侵删
华约
1、下定义:
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2、简单概述:
①成立:1955年5月14日,苏、东德、波、阿、捷、匈、罗、保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②组织:总部设于莫斯科,设政治协商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等。除此之外,苏联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先后建立了两支部队,分别是:联合武装部队和一体化部队。
③设立宗旨: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3、意义: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图源网络/侵删
补充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苏联的针锋相对:
①经济上:1949年,为了抗衡马歇尔计划,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②军事上:为了抗衡“北约”,1955年5月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加上苏联共8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两极格局的形成:
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先后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冷战达到高潮。

图:两大阵营
图源网络/侵删
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国际组织类词条背诵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