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医对水肿的治疗,多责于肺、脾、肾三脏,在汉唐以前主要有攻逐、发汗、利小便等大
观中医对水肿的治疗,多责于肺、脾、肾三脏,在汉唐以前主要有攻逐、发汗、利小便等大法,其后乃增入健脾、补肾、温阳以及攻补兼施等法,但于此类水肿,效果多不满意。
功能性水肿病因病机与一般水肿有别,故治疗不可拘于常法。
根据个人的认识及临床经验,认为此类水肿主要是气血失调所致,故治疗应注重调补气血。
水液之代谢与气血生化有密切的关系。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营卫生会篇》)。
说明人之气血与水液本同出一源,均化生于后天脾胃。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篇中更明确指出:“故凡病水者,水即身中之血气,但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
这说明水液亦是身之气血,气血之气化正常则水液为正常之营养物质;若气血之气化失常,则水液可成水湿之邪而留于肌肤之中,遂成水肿之症。
可见,水肿与气血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功能性水肿”即多属此类。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治血论”中指出“盖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所谓“治气”即包括益气和调气。
气为阳,血为阴,欲达阴平阳密,气血调和之目的,必须健脾调气与养血和血同时并举,况本病又常伴经水不调等症,故养血之品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