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争机器——虎王坦克(第一部分)》(个人翻译版)

2023-06-17 10:39 作者:Karl_Heinz_Noak  | 我要投稿

文章开篇想对大家说些前提示项:

战争机器是来自拉脱维亚的基洛夫模型爱好者协会所创办的期刊!(还原各位有条件者去支持原作者)
       
此文为个人译本,如有错误请海涵,虽然标题为第一部分,但估计也不会有第二部分了(因为第二部分俺的文档损坏了没办法读取)。如有错误感谢指摘。所以这系列不会投给自制,如果作者联系侵权将会发文致歉解释并删除
让我们开始内容吧


前言:

       Pzkpfw VI Tiger Ausf. 毫无疑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辆重型坦克,盟军没有类似的坦克可以匹敌。但虎王坦克主要敌人是飞机、生产供应问题、维修能力不足、替换备件不足,以及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可靠性低所带来的极低机动能力。总之,小批量生产的“虎王”并没有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带来重大变数。

建造历程:

       德国人很好地吸取了苏联坦克带给他们的教训,因此陆军部决定建立一个比任何盟军的坦克都更大更强大的新坦克。尽管希特勒更喜欢以超重型武备来配置坦克的想法,但许多装甲兵认为,在任何事情上都应该有一定的尺度:即坦克应该将武器的威力、装甲厚度和速度和谐地结合起来。

       随着各条战线的局势越来越严峻,德国装甲部队对新坦克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事实上,这时前线部队对拥有着高速突破能力坦克的需求已经消失了,现在的任务是把已经被占领的东西拿在手里。(这里可以理解为随着战争进行到44年左右,闪电战的快速突破战法已经被完全摒弃,取而代之是是坚守防线与版图的战法,所以装甲研发的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德国人进行了妥协,制定了一个速度较慢,但有着更好的保护和武装方案、纯粹执行防御战任务的坦克的技术项目。他们得到的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虎王坦克或者称作Pzkpfv. B (Sd. Kfz. 182)。德国人总共建造了大约500个这样重达68吨的巨人。从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皇家老虎的生产一直在亨舍尔工厂进行。这种坦克的研制始于1942年秋季,当时军备部于1942年8月发布了该坦克的技术任务指标。在“虎王”和“豹”的装甲配置中,显然可以看到T-34及其倾斜装甲的影响。以至于从外观上来看“虎王”与“虎”截然不同。
       

       武装88 mm L/56坦克炮的虎式坦克Pzkpfw VI Ausf E(Sd.Kfz. 181)显示出其对敌军坦克的显著优势。这证明了88mm火炮于对抗敌人装甲单位方面非常有效。很明显,这种类火炮将成为日后德国重型坦克和重型自行火炮上出现的主要武器。开发工作最终致使88mm Pak 43 L/71及其改进版Pak 43/1、Pak 43/2和Pak 43/3的出现。将火炮的身管长度增加到71倍径,提高了射击精度和装甲穿透能力。随后的“虎”式坦克的建造时,亨舍尔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保时捷,两家公司都被要求在坦克炮塔中安装一门新的8.8 Pak 43/2 L/71长身管火炮。

小补充:

      以VK.45.01(P)为例,咱解释一下德国人的装甲项目命名方式:”VK”-Vollketten履带式,”45”-45吨,”01”-第01个系列,”(P)”-Porsche公司设计局)。

       在德国装甲车辆上使用88毫米火炮的历史始于Pzkpfw VI即 VK.45.01(P)。同期由卡塞尔的亨舍尔及其公司负责的”虎”开发项目,被称为Pzkpfw VI VK. 45.01(h)“虎”。亨舍尔的设计是虎王未来的基础,而保时捷的设计则将成为”费迪南德”自行火炮。早期项目的虎(P)项目配备8.8厘米KWKL/56加农炮,而将Flak 41则被视为升格武器

两张图为:保时捷公司的180型坦克工厂图纸。可以见得在坦克的后部有两个V-10发动机-发电机组,两个电动机组成的车载传动系统(波尔舍拿手的电传好戏)。甚至排气管所连的消音器也被安置在坦克内部

       1941年11月,军械局订购了一门新的88毫米火炮,名为8.8厘米KWK L/71。根据希特勒的建议,Flak 41被改造成8.8厘米Kwk 41坦克炮。计划于1942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新火炮。新火炮的技术指标数据如下:

  • 口径88毫米;

  • 炮弹速度(PZGR 39)1020 m/s;

  • 1000米距离穿透140毫米装甲;

       1942年,军械局决定继续开发Flak 41。由此提出了新项目:88mm Pak 43(Geraet 5-809)该门火炮的战术技术数据应为:

  •  口径88毫米;

  • 身管长度为72倍口径;

  • 发射Pzgr. 39的初速为1000m/s;

  • 1000米距离穿透160毫米装甲;


        并由位于埃森的Friedrich Krupp AG公司(克虏伯)和杜塞尔多夫的Reinmetallborsig AG公司(莱茵金属)共同设计设计。1943年2月,Pak 43的第一个版本发布。1943年3月,23个Pak 41/1系列发布。前两门Kwk 43于1943年10月完工,都拥有一个71倍径的身管。而波尔舍的早期虎(P)项目以88毫米L/56火炮为设计目标,但根据1942年7月14日坦克部队委员会的命令,费迪南德自行火炮也安装了L/71长身管火炮,这门为“虎”设计的火力核心。(费迪南德作为最早配置Pak 43的技术装备,从其结构设计来看也都是为了火炮而服务,相当于费迪南德此类车型实际上是为了投入实战来验证Pak 43功效的试验车型)

      早在1942年秋天,军备部就发布了一项新的重型坦克的技术任务,以升级取代将来的“虎”式坦克。新坦克的开发委托给保时捷、亨舍尔和克虏伯(负责炮塔布局)。保时捷宣布了VK 4501(P)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新坦克最初被命名为Pzkpfw VI 即VK 4501(P) Ausf. P,然后改为Pzkpwf ’’虎’’ P2。第二个模型有一个位于车尾新设计的长炮塔,动力室中置。新的还设计包括了安装不同的发动机和炮塔。保时捷在其内部文件中将其指定为180 A型和180 B型,而使用了Voith II型液压变速器的车型则指定为181A型、B型或C型。该项目的五种备选项目都各具特色:

  • (1) 180A型配备了两台10缸保时捷101/3渗碳钢材质的发动机,排量为15000立方厘米,2000转/分时输出270马力。使用发动机产能供给发电机,从而使发电机驱动电动机再传递动能给主动轮。然而,在坦克上使用这种变速器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由于完全的海上封锁,德国越来越缺乏铜。(制造一套电传系统需要1.8t的铜!)

  • (2) 180B型配备了两台10缸保时捷101/4化油器发动机,排量为15000 立方厘米,2000转/分时输出300马力。其他与180A 型并无大区别。

  • (3) 181A 型与180B 型拥有相同动力配置。

  • (4) 181B型配备了两台16缸保时捷Deutz柴油机,排量19600 立方厘米,2000转/分时输出370马力。

  • (5) 181C型配备了一台16缸“保时捷”柴油机,排量为37000 立方厘米,1900转/分时输出720马力。


几张图为 Tun 180坦克的工厂图纸,可以观察到其炮塔设计

     而根据波尔舍的设计:180型的履带宽度为700毫米,而181型为600毫米。

两张图都为后来的虎王的实验车所摄实物图,此为600mm运输用窄履带
两张图都为后来的虎王的实验车所摄实物图,为800mm战斗宽履带

       新坦克的炮塔,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保时捷炮塔”,配备了88mm的Kwk 43 L/71火炮。事实上,炮塔是由克虏伯与保时捷的共同参与下建造的,并采用电驱动。尽管未来项目的发展方向不明情况不明,但保时捷还是制造了一系列50个炮塔。

       而噩耗在1942年9月8日和9日传来,希特勒和军备部长施佩尔举行了一次会议。当即决定保时捷不再生产虎,这项任务完全交由亨舍尔公司。在已经生产的VK 45.02(P)底盘上转向决定建造配备88mm PAK 43/2 L/71型火炮的费迪南德自行火炮。
    1942年11月27日,保时捷公司征求了施佩尔的许可,组装了了三辆VK 45.02(p)。费迪南德·保时捷这位天才的工程师的作品由于军事物耗困难,最终只有90辆费迪南德和一辆VK 45.02 (俺估计就是那台指挥虎P型) 被派往军队实际作战。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亨舍尔:

       自1942年4月以来,亨舍尔公司一直在生产“虎”式坦克,并创建了一个安装L/71加农炮的项目以取代保时捷项目。该项目被命名为VK 45.02(H)。1942年10月,该项目又被命名为VK 45.03,其结构布局仍然与”虎”式非常相似。1943年1月,陆军武器局决定将新的“虎”与MAN公司开发的“豹II”系列项目统一。同时决定将已经生产的保时捷炮塔安装在第一批生产坦克上,但取消了炮塔的电驱模块。    

        1943年6月2日,它被命名为Pzkpfw. VI Ausf .B。于1944年12月11日,它又被命名为“虎王”(关于命名虎王其实具有争议,但本文全都以虎王代之)。同时开发了指挥坦克的"虎王"变种车——Pz.Befwg. VI Ausf. B。在1943年1月12日批准的最终版本中,该坦克获得了150毫米厚的正面装甲、与豹式坦克G型相似的潜望镜/驾驶员潜望镜和与豹式坦克G型相似的球形机枪。 此外,他们还准备了一个所谓的“系列炮塔”项目,计划在50座保时捷塔完工后全部安装在坦克上。

第一辆生产完成的“虎王” V1型(亨舍尔公司,1943年11月)。可以见得炮塔已经安装完毕,连挡泥板也已经装备上了,注意此时还是使用的600mm窄履带
第一辆“虎王” 试验车V1 原型车。这台实验车有两种履带。途中所展示的配备了运输履带。这辆坦克的后挡泥板已被折叠好并翘立起来方便检查
这是第一辆虎王在组装过程中的照片。上图显示了从动轮轴、主动轮传动、路轮和所有路轮摆臂限制器的外观
在下图中,坦克底盘行走机构上的轮组被组装完毕。沿着侧面用粉笔水平画了一条几号,在这条条纹上,6块裙甲将在之后被安上
行走机构安装完毕后的外观

       1943年10月初,第一辆“虎王”Ausf. V1(原型)离开了亨舍尔的装配车间。这辆车被带到阿里斯靶场,元首在那里检查了它。1943年12月,第二和第三个原型(V2和V3)完成组装。之后亨舍尔的VK 4503(H)被推荐用于批量生产。有一段时间,“虎王”的生产与“虎”的生产同时进行,但在1944年年中,“虎”的生产被取消,释放的生产力被全数用于生产“虎II”坦克。

       原计划每月生产140只老虎,但实际数字要低得多。到1944年5月底,计划生产191辆坦克,但由于不断的轰炸和原材料短缺,计划只能完成四分之一(49辆)。1943年10月,陆军武器局对亨舍尔下达了1234辆”虎王”Ausf. B型坦克的订单(加上三个原型,共1237辆)。而当美国占领工厂的领土时,武器部接收了492辆坦克(其他数据指出是480辆或477辆)。当时,还有8辆车处于最后组装阶段。1945年3月22日,最后一辆满载有炮塔的运输车辆才抵达卡塞尔。      

       显然,实际生产数量远远低于希特勒所期望的数量。盟军航空兵在破坏德国坦克制造业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1944年底,盟军对“虎王”的生产进行了更猛烈的打击,炸毁了几个相关联的制造工厂。非常明显,如果在战略层面上,虎王无法改变任何事情,但在战术层面上,新的重型坦克往往表现得很好,因为盟军还未能发掘有效的手段来应付新坦克的出现。

"虎王" V1型 底盘的3D建模图
"虎王"V1型底盘的3D建模图
"虎王"V1型底盘的3D建模图

保时捷型炮塔的3D建模图

保时捷型炮塔的3D建模图


概述:

       “虎王”坦克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造物,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之一。然而,“虎王”坦克的整体布局仍然是德国坦克的传统布局。坦克由五名成员组成,其中三人被安置在炮塔里。炮塔位于车体的中央,车尾为动力室。变速箱、制动器和车轮传动系统皆位于车体前部。坦克的正面装甲达到180毫米厚,并带有倾斜角度。从而使车体和炮塔被设计成由最少用料但防护能力相同的装甲板组成。坦克的装甲板总共使用了六种厚度,从180毫米到25毫米不等。例如,炮塔的正面装甲板厚度为180毫米(指亨舍尔型),车体的正面装甲板厚度为150毫米,50°倾角。炮塔和车体的侧面由80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底部和顶盖由40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甚至比早期的Pz III和Pz IV正面装甲厚)。车体装甲板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增加了结构强度

       根据盟军缴获的虎王所进行的射击情报报告,“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打击。亨舍尔炮塔上的火炮防盾被设计成了一种不能排除炮弹向下弹去,从而击穿车体顶盖的结构,这可能会导致坦克相对薄的顶盖出现裂缝,类似的跳弹现象经常发生在由保时捷教授所设计的炮塔上。“虎王”坦克的动力装置和变速器与“虎”式和“豹”式的动力装置和变速器没有什么不同。该坦克的主要缺点是动力不足的迈巴赫HL230 P30 700马力型,这款发动机也安装在后来的豹式坦克上。因此,“虎王”坦克的发动机功率比“豹”式坦克强很多:

坦克类型           单位功率(马力/吨)

  • 豹式               15.6

  • 虎式I型            12.3

  • 虎式II型           10.1

  • T-34               17

        尽管虎王坦克能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高达38公里/小时,在崎岖的地形上可以以高达17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与普通的坦克相比,“虎王”的机动性较差,操控重,油耗过多,但“虎王”的最大战线冲击速度并不比“虎”小多少。“虎王”的油箱容量为795升,这使其能够在一个加油站行驶160公里,但在崎岖的地形上,行驶储备几乎减少了一半。转向和变速箱与老虎1相似,但如上所述,方向盘需要更大的努力。“虎王”的底盘也部分类似于“虎1”坦克,唯一的区别是“虎王”的路轮虽然像“虎1”和“豹”那样交替使用。但其支撑辊是全金属的,带有内部减震和钢轮辋。虎王坦克的履带非常宽-----有800mm,而“虎1”的战斗履带宽度---------725mm。

虎王坦克驾驶室。德国重型坦克的一大优点是拥有自动变速箱和转向机构:驾驶员在控制大吨位车辆时很容易上手

        英国战争部关于“虎王”的报告中,有一些有趣的观察。然而,这有点误解了坦克的设计特点。比如说关于“虎I”装甲,有人说:“装甲,特别是正面装甲,是世界上坦克制造中使用过的最厚的装甲。然而,坦克的侧面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坦克轮廓的大面积(24英尺长[7.2米],10英尺高[3米])由于德国坦克的传统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很好的目标。一般来说,坦克的装甲是按照高标准进行制造的,但这种优势被车辆的大尺寸所抵消。该报告描述了该坦克的悬挂情况:“虎王”的悬挂方案与“虎1”上使用的悬挂方案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是,路轮不像“虎”和“豹”那样多层交错,只是重叠。由于在田野条件下很难维护这样的底盘,而且在高粘性土壤上移动时很可能会卡住轮毂,因此采用多层叠状交错顺序的轮毂被放弃。考虑到坦克的巨大重量,很难指望路轮上的橡胶带能够长时间支持行走机构运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全金属路轮................然而,根据德国战利品文件,使用全金属路轮的主要原因是德国严重缺乏橡胶的供应。

       然而,虎王的主要特点——新的长身管(6.3米)88mm Kwk 43 L/71火炮。这是有史以来德国坦克上使用的最强大的火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炮。该炮配备了一个双室制退器和一个半自动炮闩楔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直径为1.85米的塔来”驯服”这门巨兽。火炮安装在靠近炮塔前部,为装填手腾出了空间,使他可以将长而重的炮弹装进膛内(“虎”炮的穿甲弹重12.5公斤,“虎王”穿甲弹重16.4公斤)。火炮后座380毫米-580毫米不等。在长时间的快速射击中,随着火炮行程总数增加,如果超过最大允许值,则必须暂停射击。

图为保时捷“虎王”。1944年4月至5月所生产。来自第503重装甲营。注意其双段式炮管,炮塔后部舱口的周围有一圈半圆形装甲垫的保护,在全车上使用了防磁涂层
保时捷炮塔的顶盖。排气风扇已用防弹罩封闭保护,装填手舱盖厚度为15mm
图为发动机导气管避弹罩处于打开状态。这仅存在于一些早期的”虎王”坦克中,并非所有的"虎王"都配备了发动机导气管避弹罩,后期的"虎王"坦克使用了带金属网栅的导气管而取消了避弹罩
迈巴赫OG 401216B变速箱和亨舍尔和L801转向机构


       所有这一切,加上大量的正面装甲,导致炮塔不得不才取措施来平衡重量平衡,于是在其后部放置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壁龛,在那里放置了22发炮弹。但这又反过来又大大增加了炮塔和整个坦克的重量(保时捷炮塔的重量为68.43吨,亨舍尔炮塔的重量为69.75吨),并减缓了炮塔的旋转速度。该火炮的垂直瞄准范围为-8°至+15°. 为了抬高或压低火炮10°,炮手必须旋转13圈高低机手轮。炮塔要么使用手动操作改变方向,要么使用类似”虎”式坦克于上使用的电驱动系统。炮塔在2000转/分发动机运行时需要19秒才能完成360°旋转,在1000转/分的发动机运行时需要77秒才能完成360°旋转。在手动模式下,炮塔必须手动摇动700圈手轮才能旋转360°。然而,装填手的位置配备了类似的与炮手处的飞轮,所以他们两个可以同时旋转从而更快地摇动炮塔。所以德国坦克兵丝毫不奇怪地开玩笑说,他们死于身体超载的几率要比在战斗中被打死的几率大得多。

这部分装置由博世制造。此图为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的座位。中间为变速箱,通过万向节轴连接到发动机
战斗室地板与后部发动机分离隔舱板的合影:1.发动机主驱动轴;2.注油口;3.燃油滤清器;4.炮塔旋转机构轴(就是这玩意带动炮塔与吊篮旋转的);5.电池;6.悬挂系统的扭杆;7.舱壁

       1945年3月15日,美国陆军于一次讨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一般情况下,根据发动机转速,对虎王坦克的炮塔速度进行了测试。炮塔旋转机构由于占用了发动机功率,炮塔转速取决于发动机转速,一部分传动轴的功率提供给了炮塔旋转。旋转速度由炮塔左侧的杠杆决定。炮塔的旋转方向由位于炮手前方地板上的踏板决定。当他按下左踏板时,炮塔向左旋转,当他按下右踏板时,炮塔向右旋转。此外,炮塔的旋转可以通过手动杆控制,手动杆连接到与踏板相同的推力。如果杠杆向下移动,塔将向右旋转,如果向上移动,塔将向左旋转。

驾驶员座位(右上角变速杆)


       炮塔手动旋转也是这样,由位于炮手位置的飞轮旋转700圈完成的。在开始测试前,他们将发动机和变速箱在30分钟内点火。在测试过程中,发动机的温度为60℃,这决定了发动机在500、1000、1500和2000转/分的几个转速下完全旋转炮塔所需的时间。类似的测量也被用来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塔。在所有情况下,炮塔在旋转开始前被停止。对于超过2000转/分的运行没有进行测试,因为这发动机损坏的风险很大。

结果:在2000转/分的最高速度下,炮塔在19秒内完成旋转。相比之下,美国M4谢尔曼坦克的炮塔在10秒内完成了旋转一周。炮塔和T-34的旋转速度相同。有时,盟军坦克手就凭借这一优势成功击败了德国坦克

图示为配备了保时捷炮塔的"虎王"坦克。可以看到其排气管已配有热屏蔽罩和消焰器,随车附件也安装完毕
通过车尾部的一个舱口,可以通过一把特殊的调节器来改变支撑辊的位置以适应不同的地形
发动机的惯性起动手柄
Kombinations-Verbrennungs-Luftfilter的空气滤清器,由12个工作元件组成。
Kombinations-Verbrennungs-Luftfilter的空气滤清器,由12个工作元件组成。

       携弹数目取决于坦克上安装的炮塔类型(保时捷78发,亨舍尔84发)。虎王主炮使用的弹药种类与虎I基本相同,都有较高的初始速度。例如,“虎王”穿甲弹能以1018米/秒的初速飞出炮膛,而“虎I”只有809米/秒。88mm Kwk 43 L/71火炮具有巨大的装甲穿透能力,以下是德国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谈论的是均匀装甲):

       距离(m)      垂直的装甲穿透距离(mm)      倾斜角度为30°的装甲穿透距离(mm)

  • 100              250                                        203

  • 1000            215                                        165

  • 1500            160                                        148

  •  4000            80                                          没有数据

       坦克的额外武器是三门机枪。一挺与火炮配对的,另一个是安装在正面装甲上的球形机枪座内,第三个安装在指挥官的炮塔上,用于向空中目标开火驱赶敌方飞机。机枪弹药数目为5850发(39个子弹袋,150发每个)。由于高射机枪没有与大炮配对,坦克指挥官可以向第二个目标开火,而炮手则向第一个目标开火。安装在指挥塔上的机枪也可以用来对付敌人的步兵和非装甲车辆。虽然这种机枪是设计为用来射击空中目标的,但它对直接击落敌人飞机没有什么大作用。

此为原型:V1号炮塔 (VersuchTurm I)。图片正中央是烟雾弹抛射装置(Minomem nahverteidigèngswaffe),后面是换气扇

        保时捷炮塔的“虎王”在其左侧带有有一个洞,后来被焊接起来。相反,这些坦克在炮塔的屋顶上有一个舱口,可以通过这个舱口抛射弹药,该发射器可以发射烟雾弹、信号弹和杀伤人员手榴弹。尽管有这种可能性,但没有任何“虎王”携带这种手榴弹
       火炮由TFZ 9d望远镜瞄准具引导的,该瞄准具提供可变放大率(x3或x6)。在射击远程目标时可使用6倍放大率,而在射击近距离目标时可使用3倍放大率。坦克车长的位置配备了一个简单的屈光瞄准器,其方向与炮管的方向大致相同。前50辆"虎王"(配备保时捷炮塔)配备了TFZ 9b/1双目瞄准器,尽管其中一些还是配备了TFZ 9d单眼瞄准器。

       指挥官的炮塔配备了精良的固定潜望镜,而位于航向正前方的潜望镜则配备了内置瞄准镜。机电员位置配备了一个潜望镜,可以左右旋转15 度,上下旋转5度。除了使用MG 34的KFZ 2望远镜瞄准器外,无线电射击手还可以使用那具15度的潜望镜。位于右手边的机电员位置上方的疏散舱口形状不规则。

图为保时捷型炮塔的"虎王"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在无线电操作员潜望镜的左边可以看到驾驶员潜望镜有一个缺口,这表明这台坦克的序列号在280008号以上

       在炮塔顶部有一个长方形的装填手舱门和一个圆形的指挥官塔的舱门。在亨舍尔型"虎王"的炮塔后部有一个的矩形舱口(52x47.6厘米)安装在后壁。弹药通过这个舱口从外界送入坦克。这个舱口有一个孔,用挂在链条上的塞子封闭。一个直径为23厘米的小圆形舱口(直径为23厘米)位于炮塔的顶上,用于发射烟雾弹和信号弹,并为战斗室提供额外的通风。

第八辆在库默斯多夫训练场的"虎王"。在正面装甲上你可以看到V8字符和德国国防军的车牌号

坦克通讯:
       所有的“虎王”坦克都安装了Bordsprechlange的内部通信系统,通过在每个船员头带设备和喉麦提供了车组内的交流通信。连内无线电通信由Fu5无线电台提供,该电台由机电员操纵。由于标准无线电台仅在10公里范围内能提供有效的通信,所以某些以指挥版本生产的坦克通常配备额外的更远程的无线电台。

       一些"虎王"坦克被改装成指挥官坦克(Pz.Bfwg mit 88mm Kwk 43 L/71)。这些坦克配置了额外的无线电设备,但减少备弹到了63发弹药。10辆虎II型坦克(带有亨舍尔炮塔)被改装成指挥坦克。在德国军事术语中,指挥官的“虎王”被称为装甲Befehlswagen“虎 II”(8.8cm)Ausf.B (Sd.Kfz. 267/268)。Sd.Kfz.267型装备有Fu 5和Fu 7无线电,Sd.Kfz. 268则装备了Fu 5和Fu 8无线电。坦克的改装是由韦格曼公司完成的。这包括以额外的无线电和电气设备替换掉弹药架(车体体和炮塔都有一部分),并在炮塔右侧的车体上安装天线,并更换电线。。这些使用的是Fu 7或Fu 8型电台作为额外的无线电电台的指挥车不会放弃Fu 5电台,标准的Fu 5仍然留在坦克上。从外表上看去,指挥坦克非常像其他标准的坦克,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前线指挥中心,唯一可供辨别的特点是指挥坦克有着额外的大型天线。       

       由于当时的坦克无线电非常大而笨重,为了试图在坦克炮塔上安装一个额外的无线电。德国人拆除了两门机枪,并从炮塔中去掉了一部分弹药架等。“虎王”指挥坦克的内部空间被大范围地重新设计。由于指挥坦克通常不直接参加战斗,机组人员的组成略有变化。由两名无线电操作员取代了炮手和装填手。在必要时由炮手位的无线电操作员操作坦克火炮。
(这里俺想补充一点,早在库尔斯克期间,德国人的重型装甲单位就反馈到经常有车组无法处理微小技术故障,导致车辆非战斗减员而待修的情况发生。这时武器局就号召各支车组合理配置人员,比如让装填手或者炮手不再只负责单一职务,而以类似于技术士官的职务随车组战斗,他们可以在必要时解决车组的小规模维修任务,所以从这点上来看,如果是让指挥坦克上的原炮手学习了机电员操纵理论再来如此履行职责也是说得过去的)
"虎王"首秀

第31只被击毁的“虎王”坦克。这辆是汉舍尔公司于1944年5月所生产的,注意其使用的还是老式单段式炮管的Pak 43/2型,炮盾也是一个整体铸造成型的猪鼻型炮盾

此图来自第503重装甲营第3连的,摄于法国的迈利莱康(Maille le Camp)训练场。注意最近处的坦克配备的是一门双段式炮管,而背景中的其他车辆则配备了单段式炮管

     “虎王”坦克于1944年5月首次在东线首次亮相。1944年8月的诺曼底,第一辆"虎王"坦克被盟军击毁。事实上,在诺曼底,德国人只使用了仅仅几辆"虎王"坦克,它们都被尽数摧毁。然而,美国和英国的实地报告表明,虎王对盟军士兵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例如,查尔斯·惠廷在他的《进攻》一书中这样描述了虎王:在阿登战役后,尽管根据美国部队的报告,德国人在西线地区只使用了150辆"虎王"坦克……但这些车辆的出现,尤其是其88毫米火炮的巨大威力,使士兵们更加恐惧。
       查尔斯·盖塞尔(charles gaissel)曾在第628坦克歼击营担任中尉,他回忆道:“我们的部队是少数几个装备有90毫米新型M36坦克歼击车的部队之一。许多其他营还只装备了有着
3英寸的火炮的M10坦克歼击车。当我们第一次得到M36坦克歼击车的时候,我们被告知我们的90mm反坦克炮比德国人的88mm反坦克炮更好。但在第一战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炮弹根本无法穿透德国坦克的炮塔装甲。只有命中炮塔的顶部后,德国坦克才被摧毁。在这场短暂的战斗中,我们的连队蒙受了巨大损失。在战争结束前,我们的营才勉强击毁了一辆"虎王"坦克。

保时捷炮塔的内部照片集是英国人在俘获霍斯滕贝克的一辆”虎王”坦克后拍摄的。该坦克目前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展出。现在许多的车内物品都丢失了。照片显示了通过指挥塔看向坦克内部的视图。炮弹固定在炮塔后部的弹药架上,在弹药架中间挂着装有机枪子弹的弹药袋。同时,很难通过炮塔尾舱门进入装有弹药的坦克。原型上的舱口内部用金属闩封闭住了


保时捷炮塔的内部照片集是英国人在俘获霍斯滕贝克的一辆”虎王”坦克后拍摄的。该坦克目前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展出。现在许多的车内物品都丢失了。照片显示了通过指挥塔看向坦克内部的视图。炮弹固定在炮塔后部的弹药架上,在弹药架中间挂着装有机枪子弹的弹药袋。同时,很难通过炮塔尾舱门进入装有弹药的坦克。原型上的舱口内部用金属闩封闭住了

保时捷炮塔的内部照片集是英国人在俘获霍斯滕贝克的一辆”虎王”坦克后拍摄的。该坦克目前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展出。现在许多的车内物品都丢失了。照片显示了通过指挥塔看向坦克内部的视图。炮弹固定在炮塔后部的弹药架上,在弹药架中间挂着装有机枪子弹的弹药袋。同时,很难通过炮塔尾舱门进入装有弹药的坦克。原型上的舱口内部用金属闩封闭住了

保时捷炮塔的内部照片集是英国人在俘获霍斯滕贝克的一辆”虎王”坦克后拍摄的。该坦克目前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展出。现在许多的车内物品都丢失了。照片显示了通过指挥塔看向坦克内部的视图。炮弹固定在炮塔后部的弹药架上,在弹药架中间挂着装有机枪子弹的弹药袋。同时,很难通过炮塔尾舱门进入装有弹药的坦克。原型上的舱口内部用金属闩封闭住了

保时捷炮塔的内部照片集是英国人在俘获霍斯滕贝克的一辆”虎王”坦克后拍摄的。该坦克目前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展出。现在许多的车内物品都丢失了。照片显示了通过指挥塔看向坦克内部的视图。炮弹固定在炮塔后部的弹药架上,在弹药架中间挂着装有机枪子弹的弹药袋。同时,很难通过炮塔尾舱门进入装有弹药的坦克。原型上的舱口内部用金属闩封闭住了

保时捷炮塔的内部照片集是英国人在俘获霍斯滕贝克的一辆”虎王”坦克后拍摄的。该坦克目前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展出。现在许多的车内物品都丢失了。照片显示了通过指挥塔看向坦克内部的视图。炮弹固定在炮塔后部的弹药架上,在弹药架中间挂着装有机枪子弹的弹药袋。同时,很难通过炮塔尾舱门进入装有弹药的坦克。原型上的舱口内部用金属闩封闭住了

       在1989年3月的《装甲杂志》上,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詹姆斯·霍林斯沃斯中将描述了美军炮兵挫败虎王对其部队阵地的攻击的情况:
"1944年11月16日至19日,在沃姆河和罗尔河上发生了战斗。第67坦克团第2营与22“虎王”坦克团面对面。我们使用了Time-on-target方法(其实就是让所有可以射击的武器同时向一个目标集火射击)。我们用105mm、155mm、8英寸榴弹炮和240mm火炮开火,迫使敌人向后撤退。在战场上,三辆“虎王”正在燃烧。我们的75毫米和76毫米坦克炮无法穿透德国坦克的装甲。第201坦克歼击营的90毫米火炮对德军装甲也无能为力。但谢天谢地,炮兵救了我们"

       1945年2月,党卫军第503重型坦克营的21只”虎王”在波美拉尼亚的阿恩斯瓦尔德附近作战。不久之后,该营被分成四个分队,支援保卫丹泽的步兵。“虎王”坦克的指挥官鲍曼回忆说:“我们甚至没有在我们的坦克上设置战术编号,这样敌人就更难识别营长和排长的坦克。鲍曼车组(装填手泰奇、驾驶员霍夫曼、机电员比尔和炮手雷切尔)我们共击毁了66辆苏联坦克、44门大炮和15辆卡车。“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由指挥官完成,只有炮手和驾驶员才能驱动坦克。我们的88mm火炮是无可匹敌的。

    为了应对德国国防军在该地区的战术成功,红军司令部向前线的这一地段派出了大量重型坦克。IS-2坦克的122mm炮弹能直接击穿“豹”式坦克,甚至122mm炮弹足以使“虎”式坦克的炮塔装甲碎裂,就像德国坦克的炮塔卡住了一样。鲍曼接着说:“IS-2坦克是我们最强大的敌人,它们很难被摧毁。但如同阿喀琉斯之锺一样——炮塔的底部。只要命中这里,坦克就会失去战斗力。在我们驾驶”虎王”的战斗历程中,我们成功地从1700米的距离上击毁了一辆IS-2。这是很好的一击!战斗中不应忽视运气。为了能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我更喜欢”虎王”坦克而不是”虎”式坦克。

火控系统改进项目:
      1942年底,德国最高统帅部下令研制一种新型光学测距仪,该测距仪将安装在“虎王”坦克,以及一种新型的“豹”式坦克上(即"黑豹II"),该型测距仪将配备给88毫米火炮。根据计划,“虎王”坦克将获得立体合像测距仪(测距仪可以提供物体的三维图像)。测距仪的安装床有一个减振器,使测距仪在行驶时的位置稳定下来。
       在1945年9月12日的一份报告中,里坎技术局报告了斯梅茨测距仪EM.1.6.m R(Panzer):

       “该仪器是一种立体测距仪,底座为1.6米,设计用于安装在“虎”塔和“虎王”塔上。仪器悬挂在炮塔顶部下方。镜头被放在炮塔正面装甲板顶部的小洞里。测距仪目镜位于伸缩瞄准器目镜旁边,因此炮手可以在几乎不改变位置的情况下使用这两种仪器。
         在这些特性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准直系统,该系统在仪器的视野中投影出视野线的交叉点,以及折射系统的滑动透镜。
       该仪器的光学和立体性能良好,浮动刻度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评估空间视角,并使仪器更容易使用。主镜道和外部零件显然是用简化的技术制造的。由于测距仪需要不断调整,该装置不太可能适合实地使用,但内部的光学和力学的制造件质量非常好。"

保时捷炮塔内剖图:1.TZF 9B/1双目瞄准器;2.烟雾弹抛射器;3.换气扇;4.空弹壳出口;5.弹药装货口;6.自卫武器枪口盖;7.弹药架(左/右各8发);8.MG34;9.炮塔行走固定器;10.炮塔辅助旋转机构;11.压缩机;12.炮塔吊篮液压旋转机构;13.炮塔吊篮地板;14.压缩空气瓶;15.齿轮组;16.装填手舱门(厚度15 mm);17.装填手潜望镜;18.火炮升降杆;19.控制塔旋转机构的踏板;20。垂直瞄准机制;21.指挥塔;22.发动机位置指示器传输;23.打开和关闭指挥官塔舱口的转轮

       到1944年年中,德国人已经为"虎王"坦克安排过一次远距离射击。然而,在战争结束前,没有一个测距仪安装在坦克上。
       在美国陆军中,测距仪出现在50年代初的坦克上。虽然立体测距仪比组合式测距仪更有效,但美国人很快意识到,并非所有的瞄准者都能成功地使用立体测距仪。事实上,只有大约70%的使用者拥有立体视觉,即使是10小时的密集培训课程也无法纠正这种情况。美国军事领导层震惊地获悉,在野外条件下,许多机组人员正在从坦克上拆除立体测距仪,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射击方面的帮助。
“虎王”坦克的外观特点:
       以下是1944年8月21日美国军事情报局的一份技术报告的一段摘录:“初步报告提供了一种新的德国67吨坦克的未经核实的数据,它配备了一门88毫米Kwk 43型火炮。从外观轮廓上看,新的德国坦克类似于略有扩大的“黑豹”坦克。该坦克具有非常独特的设计,布局,装甲板的布局和广泛的焊接应用-德国坦克制造的显著特点。发动机位于车辆后部,变速箱和转向装置位于车辆前部:

  • 坦克悬挂:
    对于一侧悬挂来看,坦克的底盘由一个前轮驱动,一个后轮驱动,以及一个独立的扭力悬挂系统,其上连有九个路轮。路轮直径大,部分重叠,因此不需要再附加支撑轮。主动轮轴大约比地面高出74厘米,路轮轴高出53厘米,支撑部分长约4米。

  • 炮塔:
    炮塔可以旋转360°。它的形状很长。在炮塔的左侧,有一个凸出物,与指挥塔相连(很明显,他们很幸运地看到了50辆坦克中的一辆—— 炮塔是保时捷式的"虎王"坦克)。炮塔的左侧没有这样的凸起。炮塔的外部装甲与指挥塔相连。炮塔底座上轴承直径为1790mm,下轴承直径为1850mm。塔的正面呈圆弧形。主炮的左侧有一个用于单筒望远镜物镜的孔,右侧有一个用于给机枪射击的孔。火炮防盾的宽度等于炮塔的宽度。在炮塔的背面有一个大的矩形舱口。指挥塔的类型与最新版本的“豹”相同,有七个观察孔。炮塔周围还有一个高射机枪安装座。排风扇安装在塔顶的中央部分,炮塔顶部的右侧有一个矩形舱口。炮塔从略微向车体对称轴的左侧移动。

  • 发动机:

    未检查引擎室,但引擎室的外部部件和布局与豹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坦克上安装了HL230发动机。坦克的变速箱有八个前进档。

  • 其他:

    在车体的正面装甲板上,安装有一个带航向机枪的球形装置,就像豹的最新版本一样。除了球形装甲板外,正面装甲板没有其他孔洞。驾驶员的舱口和观察装置被移到车体的顶部。

    第二份报告的日期是1944年9月13日,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虎王坦克设计的新细节:“在诺曼底的英国战区,我们看到了一个严重受损的新型德国重型坦克,配备了88mm Kwk 43 L/71火炮。

    这种坦克只是略微让人想起了我们所知道的敌人,他们在北非首次使用的“虎”式坦克,但外形更像是“黑豹”坦克,特别是装甲板的倾斜布局。然而,将这种坦克与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德国坦克进行比较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新坦克的火炮远远优于安装在“虎”和“豹”上的火炮,而新坦克的装甲提供了更强大的保护。正面装甲厚度达到150毫米,带有40°倾角。这种坦克的半官方名称是“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争议出现了,虎王其实并不是官方名称,但还是如上俺只会主要称其为虎王坦克)

  • 装甲:

    除主装甲采用压装甲板,装甲裙板、挡泥板和排气管外壳可能是锻造的,火炮的防盾与车长指挥塔是铸造的零件外,与豹一样,装甲板通过焊接相互连接,并有额外的挂点可以连接并吊起炮塔。炮塔的正面装甲板通过燕尾式嵌接与其他装甲板相连。

  • 武装:

    (1)主要武器:

    a).一般武器: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88mm Kwk 43火炮,它的初速很高,安装在可以360°旋转的炮塔上。武器有防盾保护,防盾通过固定螺栓从后往前锁紧,背面是有圆角边缘构成的钟方形。防盾圆柱形部分长71cm,总长度106cm。

    该火炮与我们在142号报告中描述的88mm Pak 43非常相似,尽管它有一个延长的枪口制退器和一个稍做修改的复进装置。该火炮的弹道特征曾在137号报告中给出。德国官方文件显示,该枪的仰角/倾角为+15°至-8°。火炮的总长为6.3m。炮管净长度为5.2m,火炮膛室长度为0.85m。膛线螺纹右旋,螺纹角为6°。

    b)炮管:它似乎是一个整体结构,并通过一个压紧器固定在一个锁环上。炮口制退器的设计与88mm Pak几乎相同。

    (c)炮闩部分。它的设计与其他德国坦克炮的设计非常相似。它是一种垂直的滑动楔形炮闩,由手动驱动。与安装在"黑豹"底盘上的75mm Pak 43(此处系源文件错误,实际上黑豹坦克安装的是Kwk 42火炮)不同,"虎王"的炮膛更靠近弹簧,弹簧内有一个工作杆,由外壳保护。它的设计与88mm Flak 18类似。枪管的吹气装置在枪管两侧用两个喷嘴于射击结束后,使用气流将燃烧残渣等气体粉末从充气室中吹走,并防止其污染战斗膛室。

    d)火炮击发装置。带安全装置的电击发方式。

    e)枪口制退动器。双室式,全长58cm,无固定环时长度53cm。

    f)后座装置。火炮后座制动器是一对安装在枪管上方的圆筒,两个弯曲的板焊接在这对助推桶之间。液压后座制动器位于右侧,液压后座制动器偏心缸位于左侧。活塞杆连接于炮闩模块顶部上。最大后座距离为55cm。

    g)俯仰机构。它由螺杆和离合器组成。螺杆固定在炮手位的右后部,离合器位于炮塔中,螺杆也被固定在炮塔内。它由一个圆锥齿轮驱动。

    h)火炮固定系统。火炮依靠两个轴颈,用螺栓固定在炮塔后部。轴颈的另一边固定在炮塔吊篮两侧焊接的支架上。

    i)瞄准具。TZF 9d单筒瞄准具的校准范围为5000米(高爆炮弹)和3000米(穿甲弹和聚能炮弹)。

    2.辅助武器。一辆坦克有两门相同的7.92mm MG34机枪,一门安装在车体正面装甲板的球形机枪座中,另一门被固定在火炮右侧

  • 烟雾设备:

    在坦克炮塔的顶部上有一个孔,通过这个孔,一个金属管被一个可拆卸的盖子封闭在坦克内部。管子可以横向旋转,管子内部有可以产生烟雾的化学成分。这可能是一个烟雾发生器,并可以将烟雾引导到正确的方向,由战斗室内部进行控制。

  • 弹药基数:

    “虎王”坦克的标准弹药包括80发88mm口径的子弹。50%的弹药是高爆炮弹,50%是穿甲弹。

  • 设计和布局:

    "虎王"坦克的车体比''虎''式坦克的车体稍大,并根据倾斜装甲板的使用原理完全重新配置。类似的原则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黑豹”中型坦克上。主装甲倾斜,车尾也稍微倾斜并靠近前方。发动机位于车体后部,变速箱和转向机构位于前部。该坦克由五名机组人员组成:指挥官、炮手、装弹员、驾驶员和射击无线电操作员。

  • 炮塔:

  • 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保时捷式的炮塔,他的外形很长,安装在车体的中间。炮塔的背面倾斜25°。前装甲板向外弯曲,左侧炮塔因指挥塔的加入而更加突出。炮塔的外壁上没有洞和舱口。(很明显他们拿到的是一台后期批次生产的保时捷炮塔虎王坦克)

  • 炮塔的正面是一个105cm高的一体成型式弧形装甲板,它连接了炮塔的底部和顶部。炮塔底部的正面装甲厚度最厚处为80毫米,接着下降到60毫米,最后逐渐下降到50毫米。正面装甲板通过燕尾槽楔的焊接方式与侧面装甲板相连。在装甲厚度从80mm减少到60mm的点上有一个很大的焊缝被焊料所填充。

    炮塔正面的装甲板上只有三个孔:一个大孔位于中间来安置88mm火炮,一个用于观瞄装置,最后一个用于安放7.92mm MG34机枪。

    炮塔的顶部由三层装甲板组成。前部装甲板倾斜到正装甲上,中间的装甲板板水平放置,后部装甲板板向后倾斜指向发动机室。

    炮塔顶部水平部分的指挥塔侧是一个50x35cm的矩形舱口。舱盖是单瓣的,可以向前打开。在炮塔顶的后部倾斜装甲上有一个直径20cm的圆形光滑舱口,圆形舱口的盖子连在一个环上。在炮塔顶部的水平装甲板上上有一个35cm宽53cm深的洞,洞底部的舱盖可以向下打开。在盖子的中间有一个孔,可以在炮塔内部使用锁链锁住。这些洞的设计与"豹"式坦克的洞相似,都带有一个弹簧击发装置。

    这座40cm高的指挥塔的设计基本与最新版本的"豹"式坦克的指挥塔相似。从位于指挥塔的中央看去,指挥塔塔周边有七个观察仪器,为坦克指挥官提供了一个圆形视图。炮塔配有可以使用高射机枪的导轨。

    炮塔的底部由一个垫环保护,环由12个部分组成,底部宽10厘米,顶部宽2.5厘米,高度10厘米。

  • 发动机:

    发动机使用渗碳钢制的12缸V型液冷发动机HL 230 23L。类似的发动机也被安装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上。

  • 变速箱:

    变速箱位于坦克前部中间,驾驶员座位在其左边。它提供了8个前进档位,使用一个单独的杠杆来改变为倒车档位。摩擦离合器就在变速箱旁边。

  • 悬挂装置与底盘:

    底盘由大型圆盘路轮组成,部分重叠。每侧有九对路轮,悬挂为扭杆悬挂。主动轮位于前方,从动轮位于后方。没有额外支持履带的拖带轮。

    所有36个路轮都是金属轮毂且带有内部减震装置。路轮成对安置在扭杆上。奇数扭杆所使用的外侧路轮和偶数扭杆所使用的内侧路轮在外观上不一样。每侧的扭杆轴成对地组合在一起,就像"豹"式坦克一样。每个侧面的前两个路轮都配有额外的减震器。扭杆直径为60mm。

    这是一种以前从未被德国人使用过的新设计。履带链是由带齿履带板和用于连接带齿履带板的不带齿履带板交替安装,每节履带上只有90块履带板。每个带齿履带板上都有两个齿钉,高度约为1.5cm。履带外侧的齿牙花纹确保了履带能与地面以最佳方式接合。

    连接用不带齿履带板的长度约为15cm。履带和土壤的比压力约为1 Kg/平方厘米。

    在塔顶的前倾斜部分,为潜望镜做了一个矩形开口。该装置由一个大的扁平装甲盖保护。

    在球首机枪座枪管的左侧,有一个圆孔,用于安放瞄准器给机电员提供射击视野。

    在正面装甲板和底盘顶部的连接区域,有一个潜望镜孔。驾驶员的位置配备了安装在车顶上的潜望镜。潜望镜由U形盖子保护。车体正面装甲板上有一个切口,这能为驾驶员提供更大的视野。

  • 通风系统:

    车体顶部的水平装甲板上有一个风扇,类似于安装在黑豹坦克上的风扇。另一个进气口位于车体上方,介于无线电操作员和驾驶员的舱口之间。这个进气口是由一个大的圆形装甲盖保护的。

       关于坦克上安装的无线电的详细信息,我们无法提供。车载无线电安装在坦克内部,在无线电操作员位置的左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研究的坦克已经被完全烧毁,因此无法确定装甲的真正强度。所有外部主要装甲板都覆盖着“Zimmerit”成分,这种涂层可以防止磁性地雷和磁性手榴弹吸附。

       1944年10月16日,第一中尉乔治B.德雷里,从“E”技术情报单位“E”发送了一份报告给第1集团军司令部:

1.我们研究了两台“虎王”坦克上火炮安装的位置以及其他一些设计特征。新型坦克上的火炮防盾更类似于安装在八轮装甲车上的5cm KwK 39火炮的猪鼻型火炮防盾。(该车辆即Sd.Kfz.234/2)

2.炮塔正面——不像是我们第一次发现的“虎王”坦克那般的圆弧形装甲板,这些车辆有一个185毫米厚竖直安装的装甲板,倾斜约10角。(他们发现的是一台亨舍尔炮塔型"虎王"坦克)

3.炮塔后部是另一个逃生舱口装置。原来的舱口安装在用螺栓固定在炮塔后壁的板上(参考保时捷炮塔),现在舱口直接安装在后壁上。舱口的设计尺寸没有改变。舱口尺寸-47x51 cm,舱盖尺寸-64x64 cm。一辆坦克可以装载70发炮弹。我们发现的69枚炮弹中有39枚穿甲弹和30枚高爆炮弹。所有的弹药都放在炮塔和周边的弹药架里。”

我们在坦克中发现了一本手册,我们从中得知这是一辆Ausf.B."虎"坦克。且检查得知车辆底盘编号为280101和280105。

       1944年10月17日美国陆军的一份技术情报报告列出了附在“虎王”装甲上的物品:

“在坦克的车尾——20吨绞车与杠杆,一块垫木,一个C型钩。左侧有一根8.2米长、32毫米直径粗的钢丝绳、一把1800毫米长的螺母扳手、一根发动机起动手摇曲柄、一把铁锹、三根炮膛清洁延长杆。右侧也有一根8.2米长、32毫米直径粗的钢丝绳、一根15米长、14毫米直径的钢丝绳和一根履带拉紧装置的延长棍、3根棍子。发动机底板上有2-L灭火器(四氯化碳)、斧头、大锤、以及铁丝线圈。

人体工程学:

       到1947年底,英国军队仍在继续测试“虎”式。测试是在军事行动研究单位的运动研究中进行的。在测试中,英国人试图将德国坦克与当时的英国坦克相比,确定不同德国坦克的作战效率和可用性。

       目前,这个词被用来定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一个生物技术概念,定义了机器设计中考虑人体解剖学特征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多数坦克为机组人员提供了最低限度的舒适性和作战效率。换言之,这一时期的坦克具有“不友好”的设计。以下是虎王人体工程学军事报告的摘录:

机器描述:

       坦克 Pz.Kpfw.VI Ausf.B ,它被称为“虎王”。这辆车的战斗质量是70吨。坦克的武器装备是一门8.8厘米KW.K 43炮和两门7.92毫米MG 42机枪,一门配给火炮,另一门安装在车体正面装甲板上的球形机枪座中。

  • 坦克指挥官:

    (a)座位和位置。坦克指挥官位于炮塔的左后方。它有三个位置:第一个坐在座位上,第二个站在一个特殊的支架上,第三个是站在炮塔吊篮的地板上。坦克指挥官的座位类似于马鞍,上面覆盖着皮革。座椅尺寸——27x36厘米。座椅通过支架固定在炮塔上,如果不需要,可以折叠。没有高度调整。靠背也有皮质覆盖物,靠背尺寸为27x10厘米。如有必要,座椅靠背可以与座椅一起折叠。靠背位置不舒服,因为它太向前,把人“推”出座位。这个缺点在坦克运动时尤为明显。左脚支架悬挂在铰链上,如果不需要,可以沿着墙壁折叠。右脚支架紧紧地附着在炮手的座椅上。站在支架上非常舒适。

    (b)观瞄系统。指挥官的位置配备了精心设计的观察设备。在指挥官坐姿的情况下,通过位于指挥官炮塔内的七个潜望镜,可以提供外界全方位的视图。站在支架上时,坦克指挥官可以从舱口伸出肩膀。只有站在炮塔的吊篮地板上,指挥官才能使用炮塔的潜望镜。因此,为了在战斗中控制车辆,指挥官必须坐在座椅上或站在支架上。
    (c)结论。坦克指挥官的位置宽敞舒适,尽管他的座椅靠背向前倾斜太多,但从坦克指挥官的位置观察是足够的。

  • 炮手:

    (a)座位和位置。炮手位置位于炮台左侧靠近坦克指挥官的位置。它有一个马鞍形的座椅,上面覆盖着皮革。座椅尺寸27x31x45 cm。座椅可以旋转,但高度不可调。座椅靠背弯曲并减震。靠背尺寸-27x13厘米。靠背可以向右倾斜,使炮手更快地进入战斗位置。它是舒适的,但位置是紧凑和不舒服的。造成不便的原因是炮塔布局不好,炮塔控制机构位置不舒服,如下所述。水平瞄准手轮位置非常不舒服。当炮手坐着时,将飞轮与齿轮连接的轴穿过炮手的膝盖。

    (b)武器控制机构。水平瞄准手轮位置非常不舒服。当炮手坐着时,将飞轮与齿轮连接的轴穿过炮手的膝盖之间,炮手必须将双腿分开。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会导致快速的身体疲劳。手轮直径25厘米,手柄长度10厘米。在炮手的座位前面有一个与偏心轮相连的杠杆。有了这个杠杆,炮手可以调整飞轮的位置。飞轮可以固定在选定的位置。我们发现飞轮最方便的位置是几乎水平放置,使飞轮的前轮辋低于后轮辋。但即使在飞轮的位置上,炮手也不可避免地会用手腕触到飞轮的后缘。一般来说,控制装置位置不好,因为在任何位置使用它们都不方便。对于炮塔的一部分,炮塔也有电驱动装置。驱动由踏板和杠杆控制。踏板倾斜地从炮塔吊篮的地板伸出,在炮手的座位前。踏板尺寸-32x30 cm。踏板可以固定在中立位置。踏板杆位于炮手座椅中央线右侧约15厘米处,双向移动需要相当大的体力。为了使炮塔向左旋转,炮手用左脚踩下左半部分的踏板。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过程,因为它的脚被飞轮轴夹在一起。当炮塔向右旋转时,必须用右脚踩踏板,但脚经常从踏板上滑下来,进入炮塔的滑道孔。因为用一只脚来控制炮塔的旋转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炮手用手用金属杠杆移动踏板来帮助自己。杠杆是一条直金属条,位于座椅左侧。向前移动杠杆将塔向左旋转,向后移动向右旋转。杠杆与踏板连接在同一杆上。虽然控制塔的杠杆和踏板在同一时间比踏板更方便,但这种系统仍然不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直径为25厘米的垂直瞄准机构飞轮垂直安装在瞄准位置的右侧。手轮手柄只有7厘米长,不允许用手掌环绕。当手轮手柄位于下死点时,炮手的手就会背夹在炮塔旋转控制杆和旋转机构传动箱之间。火炮采用电击发。发射装置是一个弯曲的金属板,附着在火炮的垂直瞄准手轮上。由于它位于飞轮的边缘。炮手可以用右手击发。我们检查的坦克没有炮手紧急逃生装置。

    (c)瞄准和观察。TZF 9D型瞄准具通过炮塔正面板显示,瞄准具目镜悬挂在炮塔顶部。瞄准具位于炮手座椅对称轴右侧10厘米处,因此炮手必须侧倾才能瞄准。目镜上的密封附件非常坚固-炮手在移动中瞄准时不可避免地会伤害脸部。炮手的位置非常不舒服、狭窄、不适和不好控制火炮。炮塔旋转的手动和机械控制设计不好,炮塔位置的视野不足。

  • 装填手:

    (a)座位和位置。装填手的位置位火炮枪的右侧。炮塔右侧墙上的固定件表明,装填手的位置可以配备座椅,尽管在我们检查的坦克中找不到座椅。它可能位于塔的右侧。装填手的固定件安装表明,装填手的位置最初配备了座椅,但在现场条件下,它被拆除,以确保装填手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装填手的位置足够宽敞,可以让装填手成功地履行职责。此外,在打开舱口时,身高小于160厘米的装填手可以直立在坦克中。然而,当舱口关闭时,锁紧的舱盖装置将天花板高度降低7厘米。因此,装填手可以选择的两种方式:用头部顶在炮塔顶盖上,或者敞开舱口来战斗。

    (b)旋转机构。装填手的位置配备了额外的手动旋转炮塔的手轮,因此装填手可以帮助炮塔手动旋转。而在炮塔的锁定装置排除了装填手因为意外旋转炮塔的可能性。

    (c)观瞄系统。装填手的位置配备了一个潜望镜,放在炮塔顶部,同轴机枪的上方。这种设备对装填手的战斗任务可以说是足够的。

    (d)结论。装填手的位置足够宽敞,可以让装填手成功地履行职责。辅助手轮位置不舒服,操作困难。但从装填手位置看是足够的。

  • 驾驶员:

    (a)座位和位置。驾驶员的位置位于车身的左前四分之一。座椅配有一个减震方形枕头(侧长40厘米)。座椅高度可调,可分为上下两个位置。通过将座椅固定在顶部位置,驾驶员可以通过舱口探出头观察来控制坦克。座椅靠背是正方形的,靠背和座椅之间的角度可以通过右侧的杠杆调节。

    (b)驾驶机构。由于座椅可以根据高度进行调整,因此控制机构被设计成驾驶员可以在两种情况下使用它们。方向盘直径1米。总的来说,方向盘比大多数坦克中使用的经典控制杆更方便。如果坦克的助力器没有启动,例如,在拖曳过程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的位置配备了常规杠杆。50厘米长。杠杆位于坦克的地板上,由驾驶员的腿支撑。只有当驾驶员的座椅向下倾斜时,才能使用杠杆。右转向杆太靠近变速器。预置变速器提供了8个前档和4个后档。变速杆是一个短杆,顶部有一个按钮。杠杆穿过变速箱外壳顶部的半圆形开口。变速箱的设计是当变速器切换时不需要关闭离合器,并在切换到较低速度的档位时自动释放压力。变速箱会自动执行这两项功能。离合器踏板仅在坦克启动时使用。手动制动器通过加强棘轮杠杆启动,必须向后移动。虽然手动制动杆位于驾驶员座椅的左侧,但要将制动器“死锁”夹紧,需要用双手拧紧制动杆-这有着一个巨大的回动弹簧阻力。在驾驶员的座位前面有三个踏板:(左至右)离合器、制动器和油门。离合器踏板和制动器的形状相同,宽度为5厘米,长度为8厘米。这两种方法都非常简单。油门踏板实际上是两个踏板:上踏板和下踏板。下踏板宽8厘米,长27厘米,几乎垂直地放置在地板上。踏板的动作相当不灵活。上踏板宽4厘米,长10厘米,安装在一个杠杆与下踏板。如果目前没有使用上踏板,可以折叠。上踏板的尺寸很小,很难用脚到达,但总的来说,使用他需要相当轻的力道。

    (c)观瞄设备。在车辆底盘顶部位置,驾驶员有一个很好的视野,因为他可以从舱口伸出头观察。13厘米的潜望镜为驾驶员提供了大致方位。潜望镜有着正确的指向,并以贴合人体的角度放置在顶上。坦克前面的视野死角只有6米,但单凭潜望镜是不够控制这么大的机器的。潜望镜的视野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也必须遵循坦克指挥官的指示,在狭窄或曲折的道路上行驶。这增加了坦克指挥官的负担,他除了需要发现目标外,还必须监视道路。

    (d)结论。驾驶员的位置相当舒适,控制机构能相当省力。唯一的缺点是处于较低位置的座椅位置时视野很差。

  • 无线电操作员:

    在检查的坦克上没有配备无线电射击员的位置,也没有航向机枪。因此,我们对这名成员的工作条件几乎没有什么可说的。它的设计可能与驾驶员相同,但没有高度设置。坦克的这个隔间足够宽敞,可以舒适地放置,但从座椅到舱口的高度较高可能会阻碍紧急疏散。

  • 照明灯具安装位置:

    (a)装填手席位;

    (b)在MG 34机枪的对头上;

    (c)在指挥官塔前方的炮塔顶上;

    (d)无线电附近;

    所有机组人员的座位上都有灯光。光源的位置是精心设计的,尽管有必要在炮塔的弹药架中增加一个灯泡,以方便装填工作。

  • 各类舱门:

    (a)舱口。指挥官塔直径为50厘米,位于炮塔的左后四分之一。炮塔配有七个潜望镜,坦克指挥官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使用。尽管炮塔高度很大,但它并不妨碍指挥官进出坦克。要打开指挥官塔上的舱口,首先必须稍微抬高并将其移到一边。因此,打开的舱口不会增加坦克轮廓的高度。门可以从里面打开,也可以从外面锁上。在炮塔的右侧有一个装填舱口。它有一个长方形的门(35厘米长,50厘米宽)和一个弹簧平衡器。舱门是用轮子锁起来的,轮子在舱内。这是一个相当不舒服,甚至是危险的设计,因为装填手很有可能会把头部撞到炮塔内的突出的部分。

    在塔的后壁有一个矩形(50x35厘米)的紧急疏散舱口。但如果那里的弹药架里装满了弹药,那么即使是苗条的船员也无法使用这个舱口。如果弹药用完了(这本身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是待发弹药架,被清空将会降低实际射速),通过舱口会变得更容易,但只有非常瘦的人才能从舱口出来。在紧急情况下,坦克手显然更喜欢从顶部的舱口爬出来,冒着被子弹击中的风险,而不是被困在狭窄的应急舱口里。一个直径为23厘米的圆形弹壳出口位于塔顶,靠近后墙。舱口可以关闭和锁定。

    驾驶员舱口位于左前方船体的屋顶上。舱口长35厘米,宽46厘米。一个类似于指挥官塔的舱口侧向打开。即使在开放状态下,舱口也不会阻止炮塔的旋转。舱口可以从坦克内部关闭和打开。

    机电员舱口是驾驶员舱口的镜像,可以向相反方向打开。

    (b)疏散。我们确定了船员离开坦克所需的时间(s):

                                     指挥官       炮手     装填手     驾驶员

    舱门打开:                5              10.3       6.7           3.4

    舱门关闭:               10.2           14.1       9.8           6.9

    由于测试的坦克没有配备射击无线电操作员的位置,我们没有为它进行测试。但理论上来讲他的逃生速度和驾驶员应该相似。三个人试图通过疏散舱口离开坦克,第一个——最壮的一位被困在了弹药架之间,没有到达舱口。另外两个更苗条的人在13.4秒和15秒后从坦克里出来,但其中一个被撕破了衣服。

    (c)结论。指挥官、驾驶员师和无线电操作员的舱口设计良好,易于操作。疏散舱口几乎是无用的,只能用于将弹药装入坦克。

  • 火炮实际射速试验:

    (a)装填。虽然官方的坦克文件声称,全套弹药包括80发88毫米口径的炮弹,但我们只发现了60发(第一批坦克)或70发(最后一批坦克)的弹药架。在这两辆坦克上,48发炮弹被放置在类似海绵形状的架子上,其余的放在炮塔后部的两个架子上。所有的炮弹都是水平放置的,弹壳底部向后。子弹发射后,弹壳从膛室中弹出,但不会被抛到到侧面。这就是为什么弹壳会落在靠近炮闩的收集器里。因此,在重新装填武器之前,必须手动重新处理一下弹壳。在测试过程中,弹壳从塔顶的一个特殊舱口被扔出。这个过程平均需要2.4秒。也许装填手使用特殊的手套,但在我们检查的坦克中没有发现这种手套。手套很可能不会对装填时间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炮弹的质量相当大,而且装填方式非常直接,不需要任何灵活性来辅助装填。火炮的炮闩后面上有一个特殊的折叠架,方便装填。辅助滑轮位于炮塔后部弹药架中,位于两个弹药架之间,与火炮在同一条线上。如果火炮的炮管被抬高,装填就更容易了,装弹者可以向前推进。但如果给枪管一个下偏角,将很难装填子弹。在高偏角下,装弹者的动作顺序似乎是这样的:抛出弹壳,放下并装填炮弹,完成射击,再重复。

    四位装填手参加了测试:

    1)装填手——160cm

    2)装填手——175cm

    3)装填手——190cm

    4)装填手——183cm

    (b)在炮塔后部放置着弹药架。这是两个可以直接使用弹药的弹药架(A和B)。左边是A,右边是B。在早期版本的坦克中,这两个将弹药堆叠交错放置的弹药架放可以容纳8发炮弹,在晚期版本的坦克中,改为容纳11发炮弹。炮弹分为三排,每排由两个导轨支撑。每枚炮弹由两条固定带子固定。虽然总的来说,弹药架的设计相当舒适,但很难到将手伸到后固定带解开锁扣。此外,解锁固定带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降低了火炮的射速。火炮的使用顺序如下:取出弹壳并通过炮塔顶部的舱口将其抛出,解开两条固定带,沿导轨移动弹丸,放下/抬起弹丸并将其放置在炮闩口,向前推弹丸。继续用右手握住弹壳,用左手将弹壳底部推入炮膛。虽然A弹药架更靠近装弹机的位置,但从B弹药架输送炮弹将会更快,因为它位于装弹机的正对面。这种安装方式有助于打开固定带来解锁炮弹。然而,一个矮小的装填手不能够到B货架上方的两枚炮弹。由于弹药架可以容纳16或22发炮弹,并提供足够一次短期战斗的预准备炮弹数目。如有必要,您可以从车体内的弹药架中填充炮弹到炮塔中的弹药架中。这里空间宽敞,准备好的炮弹位于炮塔的弹药架中,这与英国坦克相比是有利的,英国坦克没有高过炮塔底部的弹头。虽然在炮塔里没有弹药更安全,但从下面发射非常笨重的炮弹速度缓慢且困难。

    (c)放置在车体两侧的弹药。在车体两侧中,有三个带有弹药的部分,我们暂且将其称为:C和F、D和E、G和H。在这些弹药架上,炮弹水平地放在带有波纹装切口的支架上。这些炮弹外侧有固定铰链,但是铰链又脏又生锈,使得炮弹很难被转移。如果将固定铰链用弹簧结构进行改进起来,使固定铰链在所有炮弹用尽后自行销毁,则可大大改进工作效率,这将有助于获得较低处的炮弹。C和F处每堆放置11枚炮弹,分为三排,但在我们检查的坦克中,这些部分只有8枚炮弹。半圆形金属板附着在车体天花板上,用于安放与火炮配对的7.92毫米MG 34机枪的子弹袋,子弹袋不会完全填满上板。显然,金属板是考虑到战斗经验的后期改造,这意味着最好牺牲几枚弹药,但增加机枪子弹的数量。从C弹药架装填并发射炮弹平均需要17.8秒。D弹药架和E弹药架分别位于C和F弹药架前方。每个弹药架只有上下两排,很难进行装填工作。

    尽管有着弹药的位置优势,但由于以下原因,火炮的装填时间远远不是最佳的:

    1)在重新装弹之前,必须手动取出弹壳;

    2)弹药架设计不满意;

    3)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的舱口;

    4)驾驶员的上部位置;

    5)用滑轮向炮闩运输炮弹;

    6)弹药的尺寸;

    人机功效不高的部分:

    1)指挥官座位的靠背;

    2)炮手座位的位置;

    3)靠近炮手的地方太窄;

    4)控制塔的旋转机构太费力;

    5)装填手的炮塔转向飞轮的位置;

    6)装填手舱口;

    7)处于低位置的驾驶员位在进行观察时不佳的视野;

    8)弹药架的设计问题;

    9)需要手动抛出弹壳;

    10)储存机枪弹药的方法不是特别合适;

1944年7月,位于迈利莱康的第503重装甲营第3连的332号"虎王"坦克


以下是"虎王"坦克的一些设计细节:

  • 履带:

注释(红字):1.660mm运输履带组;2.履带连接装置;3.外侧视图;4.内侧视图
注释(红字):1.800mm战斗履带组(Gg24/800/300);2.履带连接装置;3.外侧视图;4.内侧视图
注释(红字):1.晚期型800mm战斗履带组(Gg26/800/300);3.外侧视图;4.内侧视图
  • 主动轮与诱导轮:

注释(红字):1.主动轮;2.早期型号;3.标准型号(1944年5月后);4.导向轮
  • 路轮:

注释(红字):1.内置减震器的路轮;2.第1/3/5/7/9对路轮;3.第2/4/6/8对路轮
  • 底盘:

装甲厚度参数
船体底部和侧面视图:1.外部路轮摆臂;2.内部路轮摆臂;3.可调导向轮臂;4.驾驶员应急舱口;5.变速箱放油口;6.发动机润滑油排油口;7.可拧紧的油箱排放盖(战斗室内);8.两个排水口(引擎室内);9.螺旋式油箱盖(引擎室内);10.油泵盖;11.排水水龙头入口舱口;12.发动机排油口盖;13.路轮摆臂行程限制器
1.带开口的焊接支撑件,用于固定裙甲;2.用于固定锤子;3.固定剪钳,用于切割铁丝网;4.固定铲子;5.固定拖曳绳(直径32 mm);6.固定撬棍;7.固定发动机起动手柄;8.可拆卸探照灯;9.固定三根延长杆;10.固定液压减震器的上部;11.可调节导向轮臂;12.主动轮轴;13.路轮摆臂行程限制器;14.扭杆固定器;15.外部路轮的摆臂;16.内部路轮摆臂;17.路轮摆臂孔;18.可调诱导轮摆;19.传动罩;20.拖曳绳支架(直径14毫米)
车体:1.     备用天线支架(3个StbAn 2m  长2米);2.     武器清洁杆的三个部分;3.     拖曳绳(14毫米);4.     拖曳绳(32毫米);5.     斧头;6.     铲子;7.     大锤;8.     撬棍;9.     启动手柄;10.     剪铁丝用的剪钳;11.     灭火器;12.     千斤顶                                                                                                                视图a和b:覆盖在炮塔塔底部的垫环
        视图c:额外的长方形保护网保护板       
V1原型车的左侧(顶部)和右侧以及尾部视图。展示了发动机导气管防弹罩处于封闭/开放位置的状态。
  • 拖曳装置:

注释(红字):1.缆绳牵引拖曳勾(补充:这里是车体后部的);2.1944年3月份原型样貌;3.标准生产型(自1944年4月开始)
注释(红字):1.缆绳牵引拖曳勾(补充:这里是车体前部的);2.早期型;3.标准型(自1944年4月开始)
  • 挡泥板+裙板:

注释(红字):1.前挡泥板(原型);2.早期的挡泥板与侧裙甲固定装置样式;3.前挡泥板(标准生产型);4.标准的挡泥板与侧裙甲固定装置样式
注释(红字):1.侧面裙甲板;2.原型的样式;3.后期生产型
  • 车辆外壳:

注释(红字):1.早期车辆外壳;2.后期车辆外壳(自1944年4月起);3.吊环;4.炮塔保护垫环(自1944年4月起);5.单侧偏转的潜望镜;6.球形机枪座;7.车灯;8.150mm装甲;9.装甲上有了缺口;10.车灯的导线
  • 车灯:

注释(红字):1.车灯;2.车灯的导线(两种样式)
  • 车辆尾部特点:

注释(红字):1.V1原型车的车体;2.外部发动机启动孔;3.悬挂张紧调节器;4.发动机舱门盖;5.启动器固定装置;6.发动机启动曲柄工作所需要插入的孔
注释(红字):1.1944年1-2月生产的车体尾部;2.新排气管系统;3.挡泥板处于抬起状态
注释(红字):1.1944年3月的车体尾部;2.自1944年3月开始;3.1944年2月开始加上防冻装置;4.排气管周围的保护罩被移走了
  • 发动机及其盖板特点:

迈巴赫 HL 230 P30 注释:                                                                                                           1.空气滤清器(Verbrennèngs-Luftfilter);2.除气级;3.风机驱动器;4.冷却系统管道;5.磁电机;6.驱动风扇;7.气缸盖;8.排气管;9.发电机;10.冷却液排水装置;11.机油散热器;12.下沉泵;13.机油滤清器;14.除尘孔;15.冷却系统管;16.磁电机;17.后轮驱动轴;18.润滑系统管;19.连接启动器的导线;20.油箱;21.惯性起动机;22.电动起动机;23.油箱中的圆柱形盖;24.减振器;25.飞轮;26.在飞轮上的点火校准设置;27.水泵;28.阀式除氧器;29.燃料分离阀;30.发动机调整架;31.发动机后部;32.支架                                                                   
迈巴赫 HL 230 P30   注释:                                                                                                          1.空气滤清器(Verbrennèngs-Luftfilter);2.除气级;3.风机驱动器;4.冷却系统管道;5.磁电机;6.驱动风扇;7.气缸盖;8.排气管;9.发电机;10.冷却液排水装置;11.机油散热器;12.下沉泵;13.机油滤清器;14.除尘孔;15.冷却系统管;16.磁电机;17.后轮驱动轴;18.润滑系统管;19.连接启动器的导线;20.油箱;21.惯性起动机;22.电动起动机;23.油箱中的圆柱形盖;24.减振器;25.飞轮;26.在飞轮上的点火校准设置;27.水泵;28.阀式除氧器;29.燃料分离阀;30.发动机调整架;31.发动机后部;32.支架                                                                        
防护网
1944年3月至6月的发动机盖注释(红字):1.1943年11月到1944年3月型;2.. 化油器进气道的防弹罩;3.发动机冷却器的格栅;4.发动机冷却扇格栅;5.进气分流管;6.发动机导气管保护罩;7.1944年3月至6月的发动机盖;8.炮塔保护垫环;9.金属格栅;10./11.吊环挂钩;12.备用天线收纳杆;13.燃料系统通风管;14.发动机导气管保护罩已被拆除
发动机室顶部视图:1.中央汽油箱(85升);2.冷却系统加液孔;3.连接两个散热器的管道;4.磁电机;5.空气滤清器;6.散热器;7.通风窗;8冷却系统管道;9.天线底座;10》风扇;11.冷却系统开口螺栓盖;12.燃油排水系统
  • 炮塔:

炮塔装甲数据:V1 V2 V3号车的顶部装甲只有25mm,而之后的量产车辆改为了40mm
注释(红字):1.原型炮塔;2.机枪孔;3.TZF9b/1瞄准镜 ;4.抛壳口(生产型将去掉);5.自卫武器射击孔;6.顶部的6层装甲从25毫米增加到40毫米;7.批量生产型炮塔;8.车长12点钟瞄准镜;9.TZF9d瞄准镜;10.准星瞄准器(?);11.起吊的装置从1944年6月开始加入
注释(红字):1.机枪孔及其挡雨檐;2.炮塔后部舱口打开状态;3.排水槽;4.自卫武器射击孔;5.装填手舱门;6.舱门锁扣
注释(红字):1.吊索;2.金属板(方便成员运送弹药时沿板子推入车内);3.舱盖内部状况
保时捷炮塔内只有16个弹药放置槽位,左下图显示了炮弹的固定方式
炮塔吊篮侧视图
炮塔吊篮地板
注释(红字):1.自卫武器射击孔;2.后舱盖;3.炮塔后部在舱盖关闭时的外观
炮塔后部舱门的内侧视图
保时捷型炮塔的后部舱门视图
注释(红字):1.两种不同样式的炮管;2.一体成型(单段)式炮管;3.炮口制退器;4.双段式炮管
注释(红字):1.装填手潜望镜由两个羊角螺母固定-如果损坏,它很容易从坦克内部更换;2.Nahverteidigungswaffe烟雾抛射器;3.抛射器的三视图
瞄准孔以及其挡雨檐外形
上半部分为指挥塔的车辆正面视图,下图为顶部视图。为了打开舱口,指挥官需旋转飞轮(在上图的右部)至盖子被抬起,然后指挥官用水平把手(在摇杆的中间)将盖子旋转至侧面。这座塔是用羊角螺母固定在塔顶上的。当机组人员离开坦克时,舱盖可以用一个小挂锁锁着


  • 其他小部件:

注释(红字):1.从1944年1-3月的排气管;2.5个螺栓;3.4个螺栓;4.V2号车的排气管;5,排气管保护罩
炮手席位
使用水平排气管时的样貌
注释(红字):1.驾驶员潜望镜;2.起吊挂钩;3.锁扣(?)

车尾部的挡泥板
发动机加热启动装置盖
自卫武器射击孔处于关闭/打开状态的视图

车辆内部视角下的自卫武器射击孔





《战争机器——虎王坦克(第一部分)》(个人翻译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