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一)

2020-04-22 22:14 作者:Humanitas的小书斋  | 我要投稿

(欢迎关注公众号:Humanitas)

一、绪论:认识殷海光


殷海光是我国最重要的逻辑学家、哲学家之一,金岳霖先生的高足。1949年跟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鞭,参加了《自由中国》的事业,与夏道平、周德伟等人过往甚密,受周德伟的鼓励翻译了《通往奴役之路》,其翻译功绩使殷氏跻身自由主义思想家之列。和身陷不可见囹圄的恩师相比,殷海光无疑更为光芒万丈,然天妒英才,他却是颗年仅五十岁的“彗星”。这对师生海峡相隔,是为生离;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为死别。闻者无不唏嘘流涕。


殷海光之名余素有所闻。网络中摘自殷氏著作的名言数不胜数,余独爱此句:“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这双眼睛快要失明了。我们要使这双眼睛,光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这岂不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理异曲同工?


然余之前却从未真正读过殷氏著作。忘年交付师推荐了《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一本不可多得的逻辑学教科书。余速购之,了此心愿。而大陆尚有出版,甚善,幸甚。

金岳霖(1895-1984)与殷海光(1919-1969)


二、逻辑的用处


本书分为“逻辑新引”与“怎样判别是非”两大板块。“逻辑的用处”是其第一个课题。


殷氏的写作是返璞归真式的。虚拟的逻辑讲师"吴老先生"与柏拉图、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颇有几分神似,谈笑间就把晦涩的知识讲了出来,此等手法若无深厚的哲学与逻辑功底不能为之,殷氏在序言中也叹道“倍感吃力”。


字里行间,阐明问题有如此:


1.思想与实际活动的关系:二者本不对立,但总会有人说:“最要紧的是实际活动。讲什么思想不思想……不要枉费心血弄那些无益的玄虚!”此等粗鄙之语,必然贯彻人类历史之始终,足以点明逻辑学习的必然性。思想与活动的互补乃是公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够运用思想来指导行为,思想的正确是来减少行动上的错误。


2.什么是思想:(1)欲望。人日常穿衣吃饭以及各种不正当的需要。

                       (2)回忆或怀念。对某人某事的追思。

                       (3)猜测。“我想明天他会来吧”

                       (4)想象。“我想月亮中有银宫”

                       (5)情绪或主张。“这位青年的思想很激烈。”

                       (6)思想出的结果。比如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学说。

                       (7)思维。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8)其他未能列举者。


3.什么是逻辑:必然有效的推论规律的科学。


4.逻辑的用处:得到一个生活习惯:知道有意地避免在思想历程中的种种心理情形对于思维的不良影响。  我们在日常中就会常常受到不良思维的影响,这会导致在评判是非中犯错。更可怕的在于,在不良思维下我们不仅没有自觉性,还会颠倒是非


5.不良思维的表现:(1)成见。先入为主式的价值判断。以惯性思维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与自己相合的欣然接受,反之则痛骂诋毁。至于是非,无关紧要。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今人不法圣贤,何其悲哉!

                              (2)风尚。在从众心理下,人会不自觉地以某种流行的言论作标准,比如“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是斗争的一大利器。实际上,真理与人数毫无关系,而在于学说本身之真伪。

                              (3)习俗或迷信。这里集中于中西方各种不吉利的事项,人往往会因某日不吉利而不去做该做的事,从而犯错,算命先生常说的“诸事不宜”,便是此理。

                              (4)利害关系或强烈情感。人会因为情绪好恶而目空一切,亦会因为利害关系有意漠视是非。这一点不仅单独存在,还能与各种不良思维伴随存在。人的成见也好、从众心理也好、习俗或迷信也好,都可以引起人情绪上的波动,亦可作为野心家利用的工具。

                              (5)其他未能列举者。


6.简单的逻辑示范:凡是具有“一切……是……”形式的语句,一概不可倒过来说。要确定一个推论是对是错,唯一可靠的办法是看是否合于逻辑推论的法则,不依靠经验或事实。


三、结语


每天坚持阅读,写个笔记,提升思维,无他。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