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指向标”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却可以掌握未来”这是我从小听到最多,也算是最励志的话。
小的时候,爸妈就没怎么“管过”我。也许我说的不怎么“准确”,应该是大多数决定都是我最后定夺,他们不会帮我决定任何事,哪怕是在平时吃不吃饭,睡不睡觉。
你也许会疑惑,为什么爸妈不管我,我却依旧能像如此这般向善向美?
无需疑惑。当我放肆的在家戏耍时,他们不会骂我,有时甚至会问:“要一起吗?”不过,一旦我打破某个花瓶,摔碎某个物件时,他们会走上前来:“现在,你要为你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了。”这时,汗水和眼泪流淌着,直到地面与瓷砖墙焕发出新生。当我捧着个电视在那浏览时,他们没有唠叨,但会如那水纹一瞬间消失在我眼前,每次好奇心都驱使我寻找他们的踪迹,映入眼帘的总是那艰辛的背影,这时,我便放下手中的“恶魔”,坐在他们身边静静的读书,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的责任。
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记忆中留存的也许就这么几个,成为习惯后的事情,就像风雪蚕食的岩石,早已忘却曾经所遭受的磨难,留下的只是岁月带来的“痕迹”。
经常听到同学们抱怨父母,他们经常说:“你看看别人怎么能考那么高。你怎么就不行;玩什么玩,还不快去学习!”这样的话近乎是中国每一个家庭都会出现的。面对这种情况,消极的人日日茶饭不思,天天埋头苦读;乐观的人依旧喜笑颜开,不急收成如何。于是,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死读书的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痛骂,他们先是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接着丧失对生活的兴趣,最后看不到希望而选择结束这悲痛的一生。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到最后一步,不过这样的学习带来的只有痛苦吧;自负的人根本不在乎成绩如何,他们始终坚信下一次会成功,却不付出任何一点汗水,在他们的世界里:“天赋就是他们的资本”,而这种人无论有多么殷实的家底,最后都会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人。
2020年11月南京市第一中学就有一起男孩将母亲捅死,只因日夜唠叨“学习”。其实,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警醒,也是一种告诫。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说。我却不这么觉得。“百善孝为先”可没有“顺”字。几十年前,人们宣扬要孝顺父母,如今,常挂口中的可是“孝敬”。
自出生开始,我们就应该感恩父母,他们却无欲无求养了我们十几年,等我们明白感恩的时候,我们已经消失在这世界,也正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辈子都报不完的恩,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顺从”父母的想法?
我的回答是:“不是。”我们拥有自己的人生,我们拥有选择未来的权利,我们亏欠父母的,但我们绝不隶属于父母的。只有双方都深知这个道理的时候,矛盾才会消失。
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我所明白的,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探索到的。而我所接受父母对我的教育,也必然会对我今后的教育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反观当下,“出口成章”的学生就像草皮一样,走哪都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四处遍布,才会有一起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产生;自私自利的学生已经弥漫在空气中,永远都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都是什么造成的?不会百分之百保证是其父母,也不能绝对的说其父母亦是如此,不过脱不了干系。
所以拜托那些父母,批评自己孩子的同时看看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窟窿”,否则你又有什么资格来教育你孩子的所作所为。
以前看过一本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觉得不是没有道理,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不是数学的逻辑,语文的魅力,更不是物理的思维,而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教给我们的更多的怎么做一个人,怎么为人处世,怎么看这个世界。
我希望每一个诞生在这个世界的人都能明白:“要学会放弃,要学会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