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军级别的指挥部,设置在哪里最好?

现代战场上一个突出的新情况,就是高级指挥员损失的概率突然急剧增大。当然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手掌握了现代军事高科技,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首次应用于实战;同时辅以间谍卫星,也包括全球鹰等大型无人间谍飞行对战场情报和战场电磁频谱的全面掌握。因此过去不可想象的一些对手的细节,都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全部了解;关于对手高级将领的基本资料,外貌特征,以及在军中平时和战时的无线电呼叫代号,全部提前掌握。而一旦某一将领出现在战场上,那么大数据就会分析其是否已经接近了本方的火力范围;而一旦研判确实已经进入了本方火力圈,则立即运用鹰眼远程摄像和人脸识别功能,再辅助于无线电频谱,直接追踪中高级将领本人。一旦确认无疑,则立即呼叫战斗小组或者最近的炮群进行定点打击。

这种直接针对高级将领个人的战场斩首行动,本来就很难防御。而作为另外一方,对此在开战前和开战中都没有深刻的认知和防御预案,仍然像二战中那样进行所谓的靠前指挥,自认为在数十万乱军之中,将领个人怎么可能被对方在十几公里之外就准确识别?其实从思想到行为上已经全面落伍;完全没有考虑现代化战争的制信息权是最新战略高地这个重大的变化。因此最终结果就是一线的高级指挥员被挨个点名。因此问题还是必须回到原本的根源上。高级军事指挥员被对手点名,很大程度上除了战场制信息权被对手全面压制外,还有一个指挥部如何设置的问题。前几天说过,作为集团军级别。也就是最高指挥员的军衔是少将或者中将,那么其指挥部应该设置在距离火线至少30公里的距离之外。这个距离,

至少可以避免被反坦克导弹或者巡飞弹直接命中。但是集团军的指挥中心在距离火线30公里之外也不保险,因为当今各军事大国的巡航导弹、高端无人机甚至远程火炮,包括重型火箭炮,都有50到上百公里的打击纵深。如果指挥部设置在距离一线30公里外,一旦被电子识别和准确定位,仍然有极大的风险。比如这种前线指挥所往往是临时工事居多,大多数连大口径制导炮弹都防不住,何况是穿透深度更大的巡航导弹或者重型制导火箭炮。即使指挥所上层有2米以上厚度的强化水泥,仍然有被钻地弹道导弹或者重磅激光制导炸弹直接穿透后炸毁的风险。因此任何固定位置的地面集团军级指挥部仍然都是不保险的。那么固定地下指挥所不保险。采用移动指挥车行不行?而从最新的实战来看,所有地面专用指挥车,

极其容易从其他车辆中被识别出来,从而遭受更猛烈的定点打击。因此说来说去,在地面上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军级指挥所都不保险。如果地面不行,难道要飞到天上去指挥?这次终于说对了。其实现在的大型预警机,其本身就是战场综合指挥预警机,不仅仅可以指挥空战,对周边几十万公里范围内的空战、海战和陆战都可以同步指挥,同时还可以发挥战场通讯,战场电子对抗的强大功能。过去这类性能强大预警指挥机数量少。因此只能用到战略级别,至少也是战区级别。而当今相控阵模式的预警指挥机已经多达三位数,完全可以下放指挥权到集团军的级别。到空中去指挥,首先可以实现所有无线电信号的自由,不用再担心因为来往电信号过多,而提前暴露指挥所的位置。反倒可以通过电子侦察,主动寻找对手的高级指挥所。

定位后进行快速歼灭。空中指挥变换位置灵活,可以长期保持在距离战线500公里之外,正面指挥宽度可以高达1000公里以上。有战斗机的层层保护。让对手的飞机和导弹很难渗透进来。而空中指挥机可以通过多次空中加油,在空中持续维持72小时甚至96小时不落地,而现代的大规模战争,96个小时之内绝对可以确保决出胜负。空中指挥所除了防备对方的远程空空导弹之外,几乎不同担心任何其他类型的火力打击,即使H爆炸也很难影响随时机动在万米高空的指挥机。因此说现代陆军必须飞起来。而高级指挥员必须先高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