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组里要准备整理出书了
收到我导师吴金老师的重要指示,要趁他退休之前搞本书出来,大概还有两年的时间。之前出过一本书,这些年又积累了很多素材,零零散散的,是时候整理一下。目前先根据这几年的课程总结弄个框架出来,总之就是再回顾几遍课程。
我最近在网上发21年的模集课程,课程的PPT不能给哈,好多人找我要PPT,这个传出去怕出问题。反正老师一直都是不让传网上的,之前有人拿老师的老版PPT在B站发视频重新讲解,他有些不高兴了。
但是出本书就没问题的,正规出版,随便大家看。
最近新生入学,又是新的一年开启新的模集课程,21、22、23,这是我第三次在课堂上听吴老师讲课了,每年都抱着不同的心态。第一年遭受重大挫折生病休学在家听网课,第二年翻身顺利上学踌躇满志,第三年看这惨淡的就业市场望洋兴叹。无论如何,我终于坐到了助教的位子上。昨天上的第一堂课,感受颇多。吴老还是一样的神采飞扬,讲台下的学生还是一样的懵懂好学,一如当初的我们,啥也不会,遵听神的指教,眼里讲台上的那个人像发着光一样,一切的一切都焕发着生机,好像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但是岁月不饶人,人总是要变老的,老师比起十年前视频里的状态还是苍老了太多。
我每每回顾课程都会想起这个问题,我同一门课听三年怎么做到不腻的?老师同一门课上二十年怎么做到不腻的?这是个非常神奇的事情。我上大学、读研究生听了这么多门课,能把专业课讲成这样的除了吴老也就我的高数老师了,这种感觉很微妙。你会感觉他们传授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兴趣。我们模集课课时很少的,32课时,连噪声都讲不到(原来48课时被学院砍掉了)。
事实上吴老每年讲的东西都有点区别,21年讲的太难了大家听不懂,考试一团糟;22年为了挽救大家的期末,讲的比较简单,但依然有新颖之处,我听得有滋有味。也许老师们在每年备课的过程中也是有新的收获的,我总感觉他们怀抱的不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态度,而是一种分享乐趣的态度,分享更有趣的发现、更独到的见解。
我做视频是在我生病之后。当时被告知我不能入学了,住院、拍片子,5月要是不痊愈就面临退学。住院那十来天我每天都对着病房的铁窗子拍张照然后发朋友圈,只发图不发文字。那个郁闷呀,考研443分要白考了,专业历史最高分,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但是模集课我还是坚持着旁听,非常地积极,比助教都积极,就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觉得这是当下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反正已经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尽管当时我还不是吴老的学生,甚至连东南的学生都算不上,真正的无职闲杂人员。我当时觉得助教学长总结写的不对(小声bb),这里吴老讲的助教他俩肯定是没懂,我来搞定它,我要自己写、自己解释。
于是就有了第一个第二个视频,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B站阿婆主,我还记得第一个是关于闭环反馈类型的一些结论,第二个是关于Miller补偿的,就是单纯地解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是打算给同学们看的,因为那玩意儿大家实在是听不懂。现在看来都比较简单了哈,当时花了好大工夫才搞懂。回头看得出的结论也不够深刻,所以后来就把那俩视频给删掉了。我做出视频的时候还很得意地往年级交友群里发了,同学也很热情地给我点赞支持,可能他们也看不懂,甚至很多人是做数字的、做EDA的,大家都在支持我。
已经很久没有自己做视频了,专栏也没心思去写,忙一些别的事情。有时还是会陷入无尽的仿真漩涡之中,所谓的Spice Monkey(真觉得自己跟个猴儿没什么区别)。瞬态仿真对吧,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瞬态找Bug,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的。还有各种仿真的设置,options里面要设什么gear2,找了半天的电路bug结果发现是仿真器没设置好,让人抓狂。
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回想起那个遥远而宁静的上午,我盯着屏幕,上着网课,窗外有阳光。我听着老师自信而又洪亮的声音,充满着希望,不知道未来有怎样的暴风雨在等待着我。
所以,为什么不再多回顾几遍呢?
(这篇文章给之后的工作开个头,希望自己能把这份任务干好,不要让老师失望。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