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9集 神秘甲骨

2023-01-09 10:21 作者:刘老师爱读书  | 我要投稿

第009集 神秘甲骨

——中国现存较早的汉文字系统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记载着人类的历史,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辗转迁徙,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但是,文字本身也有一历史,也在不断演变、进步。

中华民族的文字源远流长,最远可以上溯到半坡人的陶器符号。

然而,到底在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了成熟的文字?

又是谁从尘封的历史中,发现了这种文字?

他们又能告诉我们一段怎样的传奇呢?

一个王朝的历史记录在一片龟甲上,如果不是他,或许,这一片片珍贵的甲骨,早被熬成汤药。中国文字的历史,也无法向前推进一大步。这个人就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官员,王懿荣。这种文字,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甲骨文。

一个是清末官员,一个是几千年前的文字,他们是如何结下缘的呢?

这就要从王懿荣得的一场病说起。王懿荣,山东福山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他虽然饱读诗书,但一直科举不中,连续七次名落孙山。直到36岁才考取进士,走向仕途。1894年,王懿荣受命到最高学府国子监担任最高长官。

1899年的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都不见好转。光绪皇帝闻讯后,派太医前去探视。太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剂叫“龙骨”的药。略懂医道的王懿荣出于好奇,亲自查看了买回来的龙骨碎片。不料,他竟然发现,有的小碎片上,刻划有似篆非篆的奇异纹络。他马上意识到这些刻划非比寻常。于是,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大药房,买下带字的龙骨,并出高价从古董商手里收购这样的龙骨。

王懿荣为何对带字的龙骨产生这么大的兴趣?

他到底在龙骨上发现了什么?

原来,学识渊博的王懿荣,精通古文字,对金石、版本、书画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反复把玩这些龙骨时,意外的发现上面有许多刻划的痕迹。于是,他尝试把龙骨碎片拼到一起,居然拼成了几块完整的龟板。当他小心翼翼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不由得惊呆了。

因为,他在这些所谓的龙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刻痕。王懿荣初步断定,这很可能是夏商周时期遗物。在不长的时间里,王懿荣先后收集了1500多片甲骨。

他一边收集一边研究,依靠深厚的古文造诣,翻遍各种史料典籍。最后,他得出结论,这是商朝专门用作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划痕,其实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古文字。由于这些文字,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人们称它为“甲骨文”。

王懿荣的发现,震撼了整个学术界,因为这无疑是探讨商朝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然而,就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学者,还没来得及对这些珍贵文字,作进一步研究,就为国捐躯了。

王懿荣死后,家道中落,他的儿子把家中收藏的甲骨,卖给了王懿荣的老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也叫刘铁。他通过研究这些甲骨,写出了甲骨专著《铁云藏龟》,使世人眼界大开。从此,研究甲骨文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由于近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历史,甲骨也像其他文物一样,饱经沧桑,历经劫难,散布在海内外。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流散到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等12个国家的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也正因为如此,研究甲骨文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以上,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一带。这里曾经是商朝的都城殷。自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后,商朝历经八世十二王,共二百七十三年。周灭商后,殷都成为废墟,商朝的历史也随之尘封于地下。所以,甲骨文成为研究商朝历史的最好材料,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字?

为何说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它为何被刻划在龟甲上?

它到底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商王朝?

出土的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2000字左右。通过研究,这些已经识读的单字,我们发现,甲骨文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如:日、月、牛、羊、人等。而今天的汉字,仍然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

甲骨文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的形声字占90%左右。可见,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此外,甲骨文还有大量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虽然,这些文字和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是一致的。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那么到底是谁创造的呢?

它们又记载了殷人怎样的历史呢?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应该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是作何用的呢?

这要从商朝的占卜之风说起。当时,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必占,大至国家大事,出兵征伐,祭祀收成,小到私人生活,外出狩猎,生病就医,都要占卜一番,以问吉凶。

于是,占卜便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王室贵族有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占卜时,通常,在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小浅窝,甲骨学家称这些浅窝为“钻凿”。占卜时,在这些浅窝处加热,直到使得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就是“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然后,占卜官根据“兆”的形状来判断凶吉。之后,由专人在裂纹旁刻字,记录占卜的事项和对凶吉的判断等,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最后作为档案材料,收藏在窖穴中。

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前辞,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也就是卜问之事。占辞,观察征兆判定吉凶。验辞,占卜后应验的结果。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主要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无所不包。

从甲骨文中,有关商朝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平民、奴隶主、贵族及各级官吏的组成、军队的编制、刑罚的种类。并知道早在商朝,就已经设置了监狱。由于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所以,在甲骨文中,关于商王占卜农业收成的记录很多。

农业方面,涉及黍、稷、麦、耒、稻等农作物的名称。

畜牧业方面,后世常见的马、牛、羊、鸡、犬、猪等都十分常见,而且出现了专门蓄养牲畜和家禽的牢厩。

渔猎,在商朝社会生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甲骨文记载了狩猎方法和获取的各种猎物。此外,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及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朝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很丰富。

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等记录,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纪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

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雪、虹等记载。

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肘疾、足疾等疾病的记载。

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

甲骨文,这些龟背上的文字,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保存几千年前商王朝的历史,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历史,是否还会被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

而后出现的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又有怎样的进步?

或许,当你走进青铜时代才能揭晓答案。


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9集 神秘甲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