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国人的基因,是中国人的根和魂,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当中。


顾明远,博士生导师、学者、教育家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世界上四大文明,包括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唯独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断,这是我们的根。有人提出,中华文明近百年来断裂了,我认为应该说是有所削弱,但不能说断裂了。这个基因还在我们的身上,断不了。正是因为没有断,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学习传统文化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改变被很多人看在眼里。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影响下渐渐的开始接触文化,但总有一部分人并不理解我们,甚至诋毁我们的观点。对于这部分人,怎样的影响是有效的呢?
我们的出发点是为别人着想,这种善良的念头可以带来好的结果。
我们要争取用善的念头,去共振对方善的念头。孝心,感恩心都是善念,你如果能多起善念,才能激发共鸣。如果你是自私自利的心念,会吸引别人自私的心,如果你假装为别人着想去推销,实际就是自私自利,利益心吸引利益心,就算购买也算计钻营。我们对某些销售感到反感,就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利益之心。
如果我们起了真的善心善念,很容易成功。
吸引和共振的核心引力点是我们自己。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你用的是什么样的心态。用慈悲的心态,或为名为利的心态,事情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人,自然会吸引类似心态的人与事在你周围发生。善人、恶人、好名好利的人、好贪的人都是会吸引类似的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亦数不胜数,如何选择书籍是青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便于区分和理解,可以大体把相关书籍分为原著和研究性著作两大类。原著以呈现文本为重点,大多收录历代注疏,有些辅以编者按语,以中华书局、
《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不是叫小孩背的,小孩没有这个能力。怎么教?自己要把它做到,老老实实地做到。因为一般的母亲二三十岁就育子女了,她的父亲、母亲也不过四五十岁,都还年轻。自己要尽到孝道,落实《弟子规》,让自己的儿女看到。他看到你孝顺你的父母,将来他就会孝顺他自己的父母,这么学来的;你尊敬你的老师,将来他对老师一定尊敬。所以身行言教,身行摆在第一,言教是其次,小孩不必多给他说,你做好榜样给他看;换句话说,凡是负面的、邪恶的都不可以让婴儿看到。这个婴儿是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是扎根教育。也就是做父母的要做出榜样、做出表率给儿女看,他看了一千天,印象非常深刻,一生都不会改变,儿女决定是孝子贤孙,这是三年教出来的。
第一任的老师是母亲,小孩长大了,上学了,老师接着教。老师就要讲了,你譬如说《弟子规》,叫他背,讲给他听,他一听完全懂得,为什么?他已经做到了。老师这一教一讲,老师也是以身作则,老师所说的他自己一定做到,他要做不到,学生怀疑他,不相信他的话。做老师不容易!老师代替他的父母来教他,这是真正把传统文化,中国国学的底子扎根了。所以从前的父母、祖父母,对老师特别恭敬。学生拜老师,行拜师礼,父母在前面,学生在父母的后面,先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完孔子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神像的前面,接受父母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学生,就是他的儿女,在父母后面,也是三跪九叩首,行这么大的礼。两旁是同学在观礼。
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为优。研究性著作是对原著的研究,是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想观念的学术成果。按照上述分类,以孔子的思想为例,《论语集释》(程树德撰,中华书局)可视为原著,《论语今读》(李泽厚,中华书局)是研究性著作。读经典不能不读原著,读原著亦要辅以好的研究性著作。若青年朋友在阅读繁体竖排古文版本(如: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时有困难,可以选择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译文版(如: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与古文版比照进行学习。
02 任何人都做不到 强行影响他人意识
如果你起念要影响他人的思想。这是恶念,试图控制别人会使别人看见你就反感,你吸引来的肯定是恶的能量波。
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念,这些想控制别人的念头一起,就要提高警惕,控制自己的内心和积极的事物共振。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我们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要靠我们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13亿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候,还是在民族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发挥了促进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无穷力量。
我们回想一下,抗日战争的时候,不光是在国内的中国人,海外的华人也都起来抗日。这是什么力量?这是民族精神源泉,这是民族的力量。所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我们首先要培养人,培养中国人。我们一再强调要培养君子,所谓君子,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主要指的是要有高尚品德的人。孔子讲“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就是要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一个人有了德才能做好事,一个人只有才没有德,可能坏事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