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时间的选定,竟然还和干支的吉凶有关?
今年2023年7月11日,入伏。今天是初伏第四天。前些日子稍微关注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消息了。但是如果多问一句,为什么是7月11日入伏,而不是昨天或者今天抑或其他时间点呢?
上网一搜,答案比较好找,比如百度百科就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我们看日历,今年夏至是6月21日,这天对应的是庚戌日;到7月1日,是庚申日;再到7月11日,是庚午日,正好是第三个庚日,所以今年的7月11日就是入伏第一天了。

然而,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是庚日入伏,而不是甲乙丙丁等其他九个日子呢?网上再去搜,说法就不一样了,到底哪个对呢?或者也有可能都不对呢?本文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我看到的较早的史料,是如何解释把庚日定为入伏节点的。
我们今天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伏日的史料记载,是在《史记》中。《史记》的《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十二诸侯年表》、《封禅书》中,都有涉及到伏日的记载。

一 《秦本纪》原文曰:“(德公)二年,初伏”。
注释“《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二 《秦始皇本纪》原文曰:“德公享国二年。初伏。”
注释“《索隐》:二年初伏。”
三 《十二诸侯年表》原文曰:“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作伏,祠社”。
无注释。
四 《封禅书》原文曰:“秦德公既立,……,作伏祠。”
注释“《索隐》:案:服虔云‘周时无伏,磔犬以御灾,秦始作之’。《汉旧仪》云‘伏者,万鬼行日,故闭不干求也’,故《东观汉记》‘和帝初令伏闭昼日’是也。又《历忌释》曰‘伏者何?金气伏藏之名。四时代谢,皆以相生。而春木代水,水生木也。夏火代木,木生火也。冬水代金,金生水也。至秋,则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日也’。”

综合四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至少以下几个认识:
一 伏日的出现时间,是在秦德公时期,具体时间是公元前676年。而且东汉的服虔以及孟康还明确说,周本身是没有伏日这个说法的,伏日的出现,完全是在秦国时才开始。
二 伏日的伏字,据唐代张守节的解释,是“隐伏避盛暑”,也就是躲避酷热的意思。换句话说,伏日这个时候天太热了,不适合出门,待在家就好了。
三 《历忌释》从五行的角度,具体解释了选择庚日的原因。按五行的说法,四季以及日期的变化,都和五行的相生相克有关。夏天属火,而秋天属金。由于火克金,金必畏惧火,所以属金的秋天相对于属火的夏天本身就已经属于弱势,再遇到又属金的庚日,导致庚日这天就更弱,所以庚日是个非常不好的日子,人在这天必须要躲避起来,必须要“伏”。换句话说,伏日选在庚日,不仅和夏秋时天气炎热有关,还和具体时期的吉不吉利有关。当然,仔细分析《历忌释》的这个解释的话,似乎和我们今天的伏日一共有三十天甚至四十天有所区别,更不像是百度百科解释的那样。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本文不予展开。对于为什么选择庚日为伏日,《历忌释》从五行的这个逻辑讲,多少还是可以说的通的。
不过说的通归说的通,它是不是符合真实的自然规律,那就又是另一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