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学bot杂感

“Bot是robot(机器人)的简称,最初出现于国外社交平台Twitter。与普通的用户不同,bot由软件控制,通过抓取网络内容,自动发送推文或评论。文学bot发布的内容,是文学著作的精华片段摘取。截至2020年4月,据不完全统计,微博上仅有200余个文学bot博主,有些专门介绍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作品,如“俄罗斯文学bot”、“亚非文学bot”;有些则专注于分享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如“里尔克bot”。”
简单说,文学bot就是搬运金句。避免拗口,下文用金句替代bot。
我对金句的态度一直是颇为反感的,它有益处,但副作用更大。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分享金句很好。人们不经意一看:“哇,这句话说的好有道理!”,然后看到是大名鼎鼎的什么著作,以后偶然逛书店,看到书名,心里的激动翻涌上来:“买!”虽然买了后看不看还不知道,但总的来说,聊胜于无。一个人知道书籍的名气,最起码是有看的可能的。
金句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较为固定,词语的变化有限。人们使用得多了,难免疲倦,进而觉得人生困顿。这时候出现一些精致的美句,打破了日常用语的沉闷,会让人有如沐甘霖的感觉。找到了力量,那就再次投入日常生活,但遗憾的是,疲倦很快又会袭来。于是,再找金句。如此往复,就形成了“鸡汤喝了不少,人生还是很糟糕”的样子。
抛开其有益之处,说说其缺点。金句不是长效药。扎实的生活,运动,阅读,是化解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不去摆弄风花雪月,文字仍然有最实际的功效。诗词的美妙,哲理的庄重,散文的情思,都能帮你跳出日常用语的疲乏。
站在文学角度,人们不去欣赏作者心血开垦的整个果园,而走马观花般把最光鲜的花朵采去。将它从土壤里粗暴挖出,放到展台里供人观赏,并沾沾自喜地赞叹:“这就是文学的高度!”作者要表达的意蕴,风格,真实思想被通通忽视。
另一个只看金句的坏处,人们会对其做过度解释,歪曲理解。不结合文本去去体会话语,南辕北辙了也不知道。对金句沾沾自喜地自我解读,标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走入了歧途,还很自信:“这是鲁迅教我的!”
金句的负面作用还在,滋生出一堆矫情的人。这群人坑坑唧唧,不厌其烦地矫情卖弄。端出两句狗屁话,放到社交圈,还要苦情地加码:“恩,世界会美好的!”不认真看书,每天从《十万个金句》里拿出一两句,配上自己的风骚,就开始卖弄。
金句平台的运营者应该是怀有好的创办初衷,但不想矫情者很快赶来聚集,并霸占山头。花红柳绿,乌烟瘴气,莺莺燕燕,锣鼓喧天。每个金句下总有地痞无赖呻吟:“这个世界真的会好吗?”
不只金句,次句也披上精练的外衣来糊弄人了。抖音上“你品,你细品”,之后随便给出一句话,观者不明觉厉。这种视频实际上做的是心理暗示,要让你自己钻进去,与生活的龃龉联系,进一步产生对人生的绝望。我想拿个棒子顺着网线过去教育教育作者。
我不希望文学被肢解成断言片句拿出来供人膜拜。不过这想的似乎有点远,因为看金句的人都不过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