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丧失哈密卫与经营西北的失败
明朝中期在西北边境问题上采取了退缩政策。在吐鲁番汗国的攻势下,哈密卫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沦陷。嘉靖年间,由于哈密失陷,关西七卫也无法控制。明朝退守嘉峪关,在西北边境的被动局面形成。 从永乐四年(1406)哈密卫设立,至正统年间沦陷,其中历经百余年时间。但明朝对西域的政策存在失误,最终在漠北蒙古与倭寇不断侵扰的环境下,失去了对包括哈密在内的关西七卫的控制。
一、明朝放任下的宗教与民族矛盾 明朝设立哈密卫,旨在控制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囯。东察合台汗国位于明朝与帖木儿帝国之间,其阻挡了帖木儿的东征,使帖木儿帝国与瓦剌不会对明朝形成夹击之势。 因此,明朝极为重视与东察合台汗国的关系。但明朝只是希望与东察合台汗国相安无事,并没有对西域事务进行管理,明朝对该地区的统属,仅限于对此地施加的外部影响。实际上,从一开始明朝就已放弃了对哈密的经营。
哈密地区当时主要有三个民族在此居住,分别是畏兀儿(即维吾尔)、回回(即回族)与哈喇灰(瓦剌的一部)。在明朝的放任不管下,三个主要民族相互争斗,哈密忠顺王难以控制局势。到正德年间,畏兀儿都督奄克孛刺、回回都督佥事写亦虎仙、哈喇灰首领拜迭力迷失三人的矛盾更呈白热化。 恰逢此时,宗教矛盾使哈密卫陷入危机。哈密人大多信仰佛教,而吐鲁番的东察合台汗国已伊斯兰化。在吐鲁番与哈密回回写亦虎仙的里应外合下,末代哈密忠顺王拜牙即改宗伊斯兰教,并叛逃至吐鲁番。 二、对关西七卫的管理失误 包括哈密卫,明朝在洪武、永乐年间还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七个卫,统称为“关西七卫”。这些卫所作为西陲的屏障,对维持西域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明朝对关西七卫疏于管理,政务交由本地各族首领,明朝也未派遣军队驻扎。对于七卫之间的相互攻杀,明朝持“番人相攻,于我何预”的态度,坐视其相互进攻,并通过七卫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制约。 事实上,明朝曾有意在关西七卫制造矛盾。明成祖朱棣册封与哈密统治家族关系疏远的脱脱继任忠顺王,造成哈密各大势力不服,哈密卫中反脱脱一系的斗争层出不穷。 对关西七卫的放任政策,客观上确实使关西七卫不会产生对明朝的威胁,但此政策使关西七卫的力量被削弱,从而方便了吐鲁番汗国的扩张。另外,明朝的政令也难以在此推行。 明朝保守和消极的政策在和平时期能做到相安无事,但随着东察合台汗国的内乱与吐鲁番汗国的崛起,明朝逐渐陷入到被动的局面中。 三、与吐鲁番的争锋的败北 吐鲁番汗国是东察合台汗国的一支。东察合台羽努思汗将统治中心设在吐鲁番。羽努思汗与其子阿黑麻汗两次侵占哈密,又被明军收复。阿黑麻汗长子满速儿汗最终夺得哈密。 由于满速儿汗的弟弟赛依德汗在叶尔羌称汗,习惯上将满速儿汗一支称为吐鲁番汗国。事实上,满速儿汗是东察合台汗国的正支。 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第一次被吐鲁番占据,到嘉靖八年(1529)明朝最终决定放弃哈密,明朝与吐鲁番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 明朝由于此前的决策失误,在应对吐鲁番时落得被动。但哈密的最终丧失,关键在正德八年的哈密忠顺王叛逃事件。是年,哈密的统治者,受明廷册封的忠顺王拜牙即,出于对局势的不安与吐鲁番的利诱,弃城投奔吐鲁番,哈密被吐鲁番占领。 此事后,明军对哈密基本持放弃态度,使吐鲁番进一步东进,甚至兵临肃州城下。明廷派彭泽前往西北经略,未果,只能放弃关西七卫。 最后,交代一下此事的影响 对于明朝而言,关西七卫的丧失是西北边境的沉重打击。但此事促进了维吾尔族的壮大与裕固族的形成。 哈密被吐鲁番汗国占领后,当地的畏兀尔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鹘)大多放弃佛教信仰,融入到吐鲁番治下的维吾尔族之中。不愿改宗的畏兀儿人东迁至甘肃境内,演变为今天的裕固族。 转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