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雨夜谈话

2019-12-23 02:47 作者:_不破愛花_  | 我要投稿
客:又似乎是一个雨季呢?!

叙:是呀,是夏天该多好,或者春天。只要不是冬天就好了。

客:哈哈,这一次无可逃脱了吧?

叙:嘛,我也没那么灰心。只是不喜欢又冷又潮湿嘛,像现在这样呆在屋里,又暖和,又有热茶喝,就不怕湿冷了。

客:哈哈,你这是靠了外力。

叙:那可不,不靠外力靠什么,不吃东西,怎么会暖和呢。哪怕没吃的,我也要喝点什么,热的茶。我是说,泡点什么的茶,我比较喜欢泡茶叶喝。茶叶比那种什么什么之类乱七八糟我搞不懂的花茶好,哦哦,英式茶也算,那个太不经泡了。茶叶至少可以两三杯吧。在我看来,这比裹着暖毯要舒服。暖毯是从外部加热,而热茶则在体内,准确地说,它是从外部进入内部的,就像你的声音通过空气震动最终传递在我的头脑里一样。我喜欢这种东西,它需要能引发一些我能与之相关的新东西,能够理解并把握它本质。

客:本质?这个似乎很复杂。

叙:是的,我也这么觉得。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聊一些能映衬出本质的事吧。

客:映衬出本质?

叙:就是我看到的一些、算不上是绝对普遍的、但是很常见的事情,你懂得,归纳嘛,总是不提供必然的结论。

客:我懂得嘿嘿。常见的知识来源有两类,一种来自【归纳】,一种来自【演绎推理】。前者常见于经验总结,它总有【或然性】存在,就像黑天鹅这个例子一样。但是呢,归纳这种经验性知识总是能提供新的知识。后者就是由一个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里了,因此只要推理过程不出错,前提是对的结论必然也是对的。但是呢,它只是讲明了已有的知识,所以不能提供新知识。

叙:你还挺了解呢!

客:那是!我十年前就了解过这个啦,你懂得,怀疑论和康德。人们常常把自己的经验当作普遍适用的,也就是把【或然性的经验知识】当作演绎前提,推论出很多不合理的结论。没有帮到自己,反而遮蔽了自己的眼界。

叙:哈哈哈,不过,“怀疑论”是说休谟那个因果律的质疑吧。你呀,小心这种标签认知,休谟可不是怀疑论什么的。我总认为,划分这个那个流派,只是为了教学方便。但是这个很讨厌呀,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弄得这么狭隘。人家多和蔼的一个胖子~

客:嗯哼,肥仔总是快乐的嘛!

叙:哈哈哈,好啦,还是让我说我自己的观察心得吧。

客:好呀,不绕了,说说你的“或然观察”吧。

叙:嗯,比较零碎,我觉得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可是我没想清楚,就随便聊聊吧。你也知道,今年的经济状况挺差的,我认识几个朋友都说今年生意特别难做,连一向自信满满的那些人,也都愁眉苦脸的。我之前曾经告诫他们,虽然你们很有能力,可是更多地,是你们在一个比较好的大环境里,也在一个好的公司。公司给你提供了一个平台,你才有机会发挥你的特长。如果没有这个环境、平台,你们再有才能也没有用。他们不信,今年就各个苦瓜脸了。人总是生活在与其他人、其他机构交织的社会网里,如果他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识,看不到他可以坐在高位的其它因素,仅仅把这当作自己努力,并认为别人过得差是他们不够努力,那就太过于狂妄了。这种自我认知总会害了他自己。

客:唔,这似乎很多见。我不是说,它就是合理的、正常的,只是说这种人碰到的几率还挺高的。

叙:是的,不过我想说的,倒不是这类人多见。我想说其它的。你知道,我总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找那些他们认为有智慧的人寻问一些人生困惑。这些年轻人啊,他们总是把【好的】【美的】【智慧的】东西当作是【一个东西】,他们喜欢某个明星,这个明星有【美的外表】或者【好的性格】或者【出色的技术】,他就认为可以在人生问题上向这个明星询问。
所以我之前提到的那些以为自己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人也是,我讨厌他们,就在于,他们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他们自己的努力,然后觉得自己工作很出色,于是在所有方面都出色。他们把自己打扮的很有智慧的样子,在年轻人面前好为人师,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大谈什么经验智慧。他们哪有那么多智慧,所以总是会重复那些老掉牙的一套。本来那些年轻人就怀疑那一套是不是真理,心里犯怵,想提出疑问,结果呢?一个是“问错了人,被外表欺骗”,一个是“狂妄自信,用一个领域的成功为另一个领域的谬误作证”。年轻人再也不敢怀疑了,内心挣扎了一番,就跟着那些成功人士义无反顾地重复他们的错误认知了。我看到这个,真是又生气又无奈。我好言相劝,没一个人听我的。

客:哎,理解理解。我有一个朋友就告诉过我,当一个人努力地适应环境,却没有这个环境属于什么等级的批判性知识,那尽最大努力去适应,就会落入最底端的低俗水平。这些年轻人喜欢诉诸权威。诉诸权威也是一种知识获取的方法,但是诉诸不当权威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也挺讨厌这种,凡事都喜欢诉诸权威的人。因为我观察到,如果一个人很了解他要讲的东西,他会自己把这个讲述出来,而绝不告诉别人他是从哪里学习来的,他既自信又高傲,他才不需要什么权威为他的观点提供正确加成。反而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才喜欢动不动就说“这是谁谁谁说的”“那是谁谁谁说的”,要么说是权威,要么说是多数人。诉诸权威的,多是诉诸了错误的权威;诉诸多数的,常常那个落入了最底端水准的。

叙:看来你也深有感触呢。我常常引用“朋友的上限是你的上限”,跟那个环境的道理差不多。要是一个人经常跟一些嘻嘻哈哈的酒肉朋友在一起,那么他也不能够从这些朋友身上获得什么有益的建议和启发。吃喝玩乐呀,是个人都会;同一个公司的,大家水准都差不多。人呐,他总是不能分辨清楚,他能够接触到的圈子,和整个社会的区别。他所在那个圈子能提供给他的,其实就是他眼界的全部了。所以总会看到,他自己圈子流行什么,他就以为现在都流行什么。他们这些人,只会在自己圈子里寻找认同,那圈子里别人一看,“我的圈子在流行这个”,他们就在一个封闭的社交圈里互相验证,把他们小众的爱好当成了流行,还拿着这个作为例证想投资呢!要不是我的提醒,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受限于他们圈子的认知。

客:我想说“是这样的”,你这些话倒让我警觉了起来,我们聊天会不会也是在这个圈子里循环论证呢?

叙:所以,我一开始就说,这些是一些归纳。归纳有或然性,不可能普遍有效。但是讲出来,让大家用自己的经验去对比,总是一件好事。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寻求智慧,那他会更喜欢冲突中产生的智慧,而不是一面之词。有不同,有差异,有内心一丝丝的不舒服不对劲的直觉,才会有去思考的可能,才有去尝试论证合理性的可能性。

客:确实。不过,要是两个人中有一个不遵守论证规则,也聊不出什么。我见过挺多这样的人,他总是喋喋不休地讲,从论证跳到演讲再跳到抒情,理智上一点也不诚实。本来给双方五分钟时间来互相讨论的,他就在讲那些毫不相关的陈词滥调,从不明确自己的观点,直到把时间耗尽。

叙:哈哈哈,我还见过比你这更无耻的人。他一直在那里喋喋不休,不允许别人说话。如果你不喜欢这样,要拒绝跟他讨论,他就说你一点社交礼仪都没有,说你不尊重他的言论自由。如果你能说话,指出他的错误,他要么不允许你质疑他的前提,要么用“精神沉默大法”:“那是你的看法”、“比你厉害、比你神圣”。比起讲道理,他们更喜欢阴阳怪气,更厉害的,就直接人身攻击了。

客:看来我们遭遇有相似的地方呀!不管是那些成功人士也好,还是这些强词夺理的人也好,他们似乎都默认“强者就是正确的”。要么把“能赚钱的才是有用的”当作唯一价值,要么把“地位高的才是对的”当作唯一价值。碰到这样的人,我就知道跟他们没什么可以讲的了。我宁愿躲着他们,也不想跟他们来往。

叙:这类人还是很好辨别的。对我来说,他们就是令人讨厌。然而,那些用不同的方式,为这类人助力的那类人,才真让我恶心,他们为前者的泛滥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得过且过、不加思索、凡事只求过得去。我不是在说那些整日操劳的、疲惫的那些人,那些人距现实生活非常近,反而不太在意什么奇谈怪论。反而是那些有闲暇的人,想为自己找一个强大的投射、想学到些什么“实用的”智慧的人,才是“强者是真理”的拥簇者。

客:我理解你的义愤,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但是我会小心,不要让这种义愤和义愤产生的优越感支配了我。表达愤慨是一种情感释放,如果我仅仅停留在这种释放上,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损耗。我会寻求愤慨的原因,把它考虑清晰。不是为了跟他们讲道理,而是让我自己明白,是哪里出了错。

叙:我有时候觉得这种思考很徒劳,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

客:看似是这样。但是,一个知道其原因的人,总比不知道原因、迷迷糊糊的人,在这方面更坚定、更不会因为各种不同意见而乱了信念。我们聊这些,不是为了去说服那些无法说服的人。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更清醒,是为了那些赞同我们的人看到我们互相的相似。我认为这才是我们能做的,为信念相似的人,提供一个精神空间,抵御那些不合理的观念。

叙:有点像沉重的精神负担呢!

客:哈哈哈,不用在负担上想太多。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让想法停留在一团飘散着的思绪的状态,就是一件好事。这杯茶喝完了,我去添一些热水去。

叙:好呀,你去呗!

雨夜谈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