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选读--②埃德加·爱伦·坡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作品:
1.《帖木尔》(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第一部诗集] /《艾尔·阿拉夫》(Al Araaf) / 《乌鸦及其他诗篇》(The Raven and Other Poems)
2.小说(哥特式):《述异集》(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故事集》(Tales)
评价:西方侦探小说开山鼻祖;文学理论方面——鼓吹“纯艺术”的文学价值观(《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和《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
内容:特点:惯于描写恐怖和死亡。拥有较为系统的创作理论,且能付诸实践取得成就。他认为小 说要展示人内心世界,尤其是被忽视的病态或阴暗面,叙事要简洁明了,力争快节奏达到高潮, 产生单一预期效果。
例子:《阿芒提拉多的酒桶》背景意大利(palazzo可得);第一人称叙述蒙特利瑟的复仇故事。(削减 背景信息,全篇仅开头一句话介绍,语言凝练,多使用象征手法)
概述:它是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经典范例,讲述的是没落贵族蒙特利瑟忍受不了自大的弗图纳多对他的欺辱,决计报复。在一个热闹的狂欢节傍晚,他处心积虑地以鉴赏一桶阿芒提拉多葡萄酒为借口,把弗图纳多引诱到自己公馆阴森的墓窖深处杀害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让读者和谋杀者站在同一角度,和他一起经历了谋杀的心理历程和变态的放纵,以谋杀者视角来叙述杀人的理由和过程,使全文的恐怖效果得以强化,人的道德受到震撼,读者探入人罪恶的内心,看到心灵的丑陋。

综述: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带有浪漫主义的特色。纵观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以恐怖小说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顿”。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爱伦·坡的创作原则是其“效果说”理论,他选择“死亡”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是由他的这个创作原则决定的。坡认为,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必须讲究效果的统一,必须时刻想到预定的结局,要使每一个情节变得必不可少。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在“创作的哲学”中,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死亡主题是通过谨严紧凑的结构和作品的简洁而表现的。
浪漫主义:与爱默生、惠特曼等主流作家乐观自信、热情洋溢的格调不同,爱伦·坡通过展示死亡与丑恶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灵感,以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性的理解。他的恐怖小说常常置景于深渊、城堡、暗室、暴风雨或月光之下,人物备受孤独、死亡意识与精神反常的折磨,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宛如噩梦一般。
幽默小说:在建构幽默小说故事情节时,爱伦·坡明显吸纳了边疆幽默故事的叙述模式,有时让叙述者参与故事的发展,有时又让叙述者置身故事之外,总是穿梭在故事的内外,既能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思想.又能用现实主义的白措手法对故事进行客观叙述,所不同的是,爱伦·坡的故事更加缜密,更加精致,更加注重效果的追求,手段更加多样丰富,显示出更强的文学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美国幽默文学的文学品味。爱伦·坡的幽默小说里不乏滑稽幽默人物。对这些人物的原型加以考察便会发现.他们的塑造其实是爱伦·坡对许多熟知的人物独具匠心的滑稽戏仿。在对人物的戏仿过程中,爱伦·坡总是喜欢用反语和双关语,以此表达他对人物言行的讽刺;有时为了突出入物滑稽幽默的个性,爱伦·坡甚至会采用改写或者颠倒的方式来对语言进行加工。
哥特风格: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生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而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控上无不流出怪涩恐怖因子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也极具现实意义,它们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独、恐惧、焦虑、烦恼、绝望等。孤独而焦虑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心理需求使自然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人们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在这里具有破坏力的对象对人们展以造成实际威胁和伤害,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因恐怖、惊险、黑暗等引起的审美快感。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所谓“纯诗”的主张,最早是由爱伦·坡提出来的。爱伦·坡认为,对于诗来说,音乐是根本性的,诗歌通过其音乐性所赋予的是一种含混而不明确的情绪,这正是诗的目的所在。
作品:在《阿芒提拉多的酒桶》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
(一)场景 1.地点
事实上,绝大多数作家往往都会使用大量的词汇来勾勒文章背景。但在爱伦·坡的这篇小说中,他只用了三个词就让我们明白故事的发生地点。第一个词,“Italians”,我们可以推测出故事发生的国家是意大利,同时我们可以在大脑中自动寻找一些有关意大利的相关信息,比如文艺复兴等类似的词汇一一浮现在脑海。“renaissance”这个词意味着“重生”或“复兴”,14 世纪的许多意大利学者认为当时的艺术品的质量远逊于1000 年前的水平,他们更欣赏古典时期,即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和写作。为了恢复古老的荣耀和辉煌的过去,这些学者开始热切的研究古典文学,建筑和雕塑,这就是文艺复兴的起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文章主角的形貌和举止便有了大致的轮廓。“Palazzo”,这个词代表了叙述者的住所,“palazzo”不仅指房子大气,还有房子如宫殿般高贵、古老的含义。它向我们传达了两个含义:第一个很明显,这个词有意大利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断言,这个故事发生在意大利,这是另一个证据为读者确定设定的场景信息。第二个含义,这意味着主角的房子既大又古老。这样又大又古老的房子肯定会有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地方,如废弃的储物间、阴暗的角落,未知的地下室和古井等等。想象一下,如果属于主角的房子非常小,它如何能有一个足够大,幽深而且黑暗的地下室让他既可以储存大量的葡萄酒,又可以杀死他的敌人而完全不用担心邻居会听到任何声音。它是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房子很新,那么后文中 Mentresor 在杀人前脱口而出的拉丁文显示出他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新房子体现不出一个贵族家族的悠久历史和传承。最后一个关键词“vaults”,不仅告诉我们确切的犯罪现场,还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印证了“palazzo”这个词。地窖通常阴冷,潮湿而又深邃,这是一个完美的地方来作为犯罪现场。地窖的环境就是Mentresor的内心的真实写照。一个房子有地窖是正常的,就像 Mentresor的外在表现。但是,地窖内黑暗,阴冷,充满恐怖气氛,让人窒息,就像Mentresor的精神世界一样。他甚至比Fortunato更邪恶、可怕。表面正常的宫殿,异常的内在环境,恰如 Mentresor 一样,外表正常,内心异常。这所宫殿完全反映出了主角的性格特点,人如其房的特点。同时,这个词也预示了Fortuanto的未来,如地窖般黑暗,绝望,冰冷而毫无生机。总之,故事发生的地方选择的恰如其分。不仅使情节描写更加的栩栩如生,也是一个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和激发读者想象力的完美点。整篇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就是作者只使用少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合理想象,使读者完全理解故事情节。
2. 时间
下列关于时间的词汇应该重点关注: dusk“Dusk”意为昏暗,微明,这是一个昼与夜之间的过渡时间。“day”象征着光明,代表了生命。“night”象征着黑暗,代表死亡。这个时间点也是Fortunato 生命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间点 Fortunato 的生命岌岌可危。如果他选择远离 Mentresor,他就不会死在狂欢节的晚上。“Midnight”不仅是夜的分界,也是一个谋杀好时机。“在狂欢节的疯狂的夜晚”这句话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告诉读者的确切时间,给我们一个合乎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这一天都是疯狂的。Fortunato极力追求名利,他为虚荣而疯狂,Mentresor为强烈的情感所控,他为报复而疯狂。他们都为自己的欲望而疯狂,但平时却不能显露他们的野心,而狂欢节是一个完美的时间来宣泄他们的感情。总之,疯狂的日子做疯狂的事情,没有什么比这种安排更完美了。
(二)情节
纵观全文,作者仅在小说伊始使用几句话就交待清楚了 Mentresor 和 Fortunato 的结怨的原因——injuries。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二人积怨已久——the thousand。所以 Montresor有充足的时间来计划如何复仇。这对后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给了 Mentresor 一个完美的借口来报复。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完美的体现了Mentresor的本质特征。他想惩罚他的敌人,但与此同时,他也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关于这一点,这个主要人物将他的完美主义巧妙的映射到他的行为和思想中,这样他可以为他的敌人设计一个完美的陷阱。他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变量。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作者设计这个角色时,他的完美主义对这个角色有潜在影响。就 Mentresor而言,他的思维模式、行事方法和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由作者设计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着重看一下这个词“I”,使用第一人称不仅可以与读者拉近距离,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某些特质。
(三)人物
Fortunato,两个主角之一,一些读者认为他是一个傲慢、自负的人,事实上,他也是一个有着完美主义的男人。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发现这一点。这一段,有一些对 Fortunato 的评价,甚至连 Mentresor 也不得不承认 Fortunato 是鉴赏葡萄酒的佼佼者。显然,做为鉴赏葡萄酒的大师,他追求完美。甚至 Mentresor 都能证明 Fortunato衷于不断追求更好的葡萄酒。对他来说,追求完美的葡萄酒等于追求幸福。毫无疑问,他也有完美主义倾向,或者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那么作为他的塑造者,坡的思想就体现在人物的思想里。他的完美主义成就了 Fortunato对更好的葡萄酒的不懈追求。以 Mentresor的性格特征而言,他也是一个力求完美的人。分析他的复仇计划可知,他花大量的时间来将这个计划设置、实施的完美无瑕,每一个细节是,无论大小都精准无误。接下来,分析一个例子来证实这一点。
I must not only punish but punish with impunity.
这句话是对他的复仇计划的一个简短而精确的概括,他需要一个完美的计划。这是一个潜在的完美主义倾向的暗示。这意味着他决定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可以归结为思想完美。同时,这句话也将他阴险、狡诈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Mentresor 有很强语言天赋。他用他的语言来设置诱饵,一点点诱导 Fortunato。显然,他成功了。由此可以看出,爱伦·坡笔下的 Mentresor 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思想上,都符合完美主义的要求和定义。而人物角色的设置,不仅考验的是作者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文章结构的架构能力,同时也会折射出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反讽:
小说中会用到的反讽有四种类型,有言语反讽、情景反讽、结构反讽和戏剧反讽。爱伦坡在《阿芒提拉多酒桶》中使用了前三种反讽。
1.言语反讽:在小说开始作者就用一种蕴涵悖立的反讽暗示了作品的主题。题目“阿芒提拉多酒桶”中“酒桶”(cask)和“casket”是同根词,而“casket”在美国英语中有棺材的意思,所以酒桶就象征着弗图纳多即将要踏入的棺材。主角弗图纳多(Fortunato)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是幸运的意思,意味着弗图纳多会享受好运,但是他却要承受这世上最终极的痛苦:死亡。这是对他命运的最大讽刺。因此这次见面对弗图纳多来说根本不幸运,他将被这位假惺惺的朋友引向死亡之路。蒙特利瑟知道弗图纳多患有重感冒,但他还是夸耀他的“朋友”有精神;内心里他则窃喜弗图纳多将会成为世上最不幸的人。在诱导弗图纳多进入他家的地下墓穴时,蒙特利瑟使用话语反讽充分耍弄了弗图纳多的骄傲:“咳嗽没什么要紧的我是不会死于咳嗽的。”蒙特利瑟早就计划好要把弗图纳多堵在墙里,使他缺氧而死。弗图纳多十分骄傲,他根本不认为自己会死于微不足道的感冒,以他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死也得死得有尊严。然而现实却是弗图纳多将措手不及地被所谓的“朋友”谋杀,他的骄傲也将在被困于死亡墓穴时遭受彻底的打击。
2.情景反讽:放眼于小说的整体情节和场景后,我们可以发现情景反讽在小说中的运用。故事开始时‚坡就把读者置于一个充满讽刺性的场景中:两个“老朋友”在狂欢节期间的一个傍晚相遇‚其中一个还穿得喜气十足‚两人在热烈地探讨着阿芒提拉多酒(一种名贵的葡萄酒)让人看到的是两个贵族在欢快地谈天;但读者怎么也想不出其中弗图纳多会对蒙特利瑟做出过如何巨大的伤害‚以至弗图纳多要用命来偿还。从文中我们能看出弗图纳多有他的性格弱点‚他非常自负‚虽然病得很重但一定要冒生命危险‚逞强进入别人家的地窖‚仅仅要证明自己是最棒的葡萄酒鉴赏家。他还自我吹嘘说自己健康无比不会因为咳嗽而死。根据弗图纳多的自大性格‚他是有可能去侮辱蒙特利瑟的。但是‚蒙特利瑟还活得好好的‚仍旧拥有一座大厦‚还是贵族。他不愿意告诉我们弗图纳多到底对他做出过什么伤害‚说明弗图纳多也只是伤了他的自尊‚并非多么严重的伤害‚而他对弗图纳多的报复远远超出了弗图纳多应该承受的惩罚。因此故事开始时欢快的狂欢节氛围和接下来要发生谋杀的紧张气氛形成了鲜明的情景反讽‚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震惊。在情节的高潮处‚读者也被蒙特利瑟蒙骗了一下‚即在为弗图纳多砌起一层层石墙时‚他显示了一点退缩。弗图纳多的尖叫声使他停了一下‚小说写道:“那一瞬间‚我犹豫了‚我在颤抖。”但他颤抖的原因其实是怕被弗图纳多回攻‚并非悔悟。当弗图纳多最后乞求他的仁慈时蒙特利瑟忽悠他说:“是啊‚‘为了上帝的爱’!……我的心感觉难受。”
蒙特利瑟在回忆自己的罪行时隐约地显露了一丝后悔‚50年后‚他提到:“过了半个世纪‚没有人去打扰过他们。愿他们安息。”这样的话讽刺味道更重‚他是残忍的凶手‚怎么会祝福受害者安息呢?在潜意识里‚蒙特利瑟可能对自己的罪行悔悟了‚但这样的认识从来不曾浮出到他的意识层‚所以他把难受的感觉归咎于“地下墓穴的潮湿”。作品还把反讽和象征结合起来‚设计了许多充满象征意味的反讽意象。进入地窖前‚蒙特利瑟描述自己的穿着是“黑色丝绸面具和斗篷外套”。这是魔鬼的打扮‚代表了邪恶和死亡。蒙特利瑟说过要和弗图纳多扯平只是为自己的罪恶找借口。他手臂处的标志是又一个象征:“在蔚蓝的田野上‚一只巨大的人脚站在那里;这只脚压碎了一条凶猛的毒蛇‚蛇的毒牙咬进了脚后跟。”在这个意象中‚脚象征着蒙特利瑟而蛇象征着弗图纳多。蒙特利瑟非常骄傲‚但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弗图纳多侮辱了他和他的家族。他说过:“我必须不仅仅要惩罚(敌人)‚而且要自己免受处罚。”
3.结构反讽:当弗图纳多天真地以为自己的“朋友”蒙特利瑟买了一桶阿芒提拉多酒时‚即刻就想炫耀他鉴赏家的能力‚声称要去蒙特利瑟大厦鉴别酒的真伪。对于弗图纳多的无知‚坡主要运用了结构反讽的手法去表现。根据曼·赫·艾布拉姆斯的定义‚结构反讽要创造“一个单纯的(女)主人公或一个单纯的叙述者‚他的无法克服的头脑简单或愚钝致使他固执己见。而读者却能意识到真相‚并可以分享在这个单纯的人物身后的作者的观点‚并在作者的要求下纠正这个人物的错误。(结构反讽)依赖于读者能分享作者的讽刺意图”。作品中‚蒙特利瑟表示自己对弗图纳多的健康十分关心‚小说写道:“‘来‚’我坚定地说‚‘我们还是回去吧;你的健康是宝贵的。因为你非常富有‚受人尊敬和爱戴;你是个快乐的人‚像我曾经一样。你会被人们想念‚对我来说是没关系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你会生病的‚我可不能负责。’”读者和蒙特利瑟都知道他们在寻找的是一桶根本不存在的阿芒提拉多酒‚弗图纳多在等待自己的死亡‚但是弗图纳多没有明白蒙特利瑟的真实意图‚还以为蒙特利瑟关心自己。当蒙特利瑟递给他酒时‚弗图纳多说了一句“为这些埋葬在我们身边的死者干杯”‚蒙特利瑟接着他的话说:“我祝你健康长寿。”弗图纳多以为这酒是蒙特利瑟为帮助他清醒而特地敬给他的‚没想到自己也即将成为这些骷髅中的一员‚他是在和死后的自己干杯!弗图纳多虽然骄傲自大‚但又是个愚钝至极的傻瓜。当他问蒙特利瑟是不是共济会会员时‚蒙特利瑟说他确实是个泥瓦匠‚因为“mason”一词同时有上述两个意思。蒙特利瑟的隐含意思是他将构筑弗图纳多的坟墓‚即石墙。他甚至把谋杀工具——铲子拿出来炫耀‚而弗图纳多则把蒙特利瑟的话当作一个玩笑‚根本没对蒙特利瑟起疑心‚他还一直催促蒙特利瑟去找阿芒提拉多酒。弗图纳多对他“朋友”的残忍和阴谋毫无意识‚他一直被骄傲驱使着走向自己的死亡。
小说的反讽艺术产生了显著的美学效果,有效地揭示了坡惯于描写的复仇、恐怖、死亡等哥特主题。作品中作者和叙述者蒙特利瑟是分离的,事实上蒙特利瑟是作者最大的讽喻对象。蒙特利瑟通过言语反讽欺骗弗图纳多进入地窖,成功完成了蓄谋已久的谋杀行动,但作者设置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场景及黑色面具、斗篷外套和蒙特利瑟手臂上的标志等反讽意象,以揭露蒙特利瑟的残忍和卑鄙。受害者弗图纳多也是作者嘲讽的对象,他的狂妄自大使蒙特利瑟得以趁虚而入,可他自己却毫无防备,反而步步踏入陷阱间接促成了自己的死亡。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并不侧重于正面表达健康积极的道德观,也没有古典主义的那份强烈的人道主义同情。他只是更多地将视角放在对人性中阴暗和丑陋的考察上,透析人性的阴暗,强调内心的恐怖。为达到这一效果,他的许多故事如《阿芒提拉多的酒桶》、《厄歇尔府的倒塌》、《红色死亡的化装舞会》、《提前死亡》等的叙述者都采用第一人称。这样,不仅使情节愈加阴森恐怖,感情更加炽烈可怕,而且文章的恐怖气氛层层加重,节奏步步加快,文章的高潮恰是读者恐怖的顶点,让人觉得作者不但高度紧张,而且近乎失常,使读者的心也随之深深颤动,久久不能平静,以达到人心灵深处的恐怖,显现人性的阴暗。连爱伦·坡自己也曾夸口说,他的小说不要制造德国式的恐怖,而要制造灵魂的恐怖。也就是说,他把程式化的恐怖故事改造成心理小说,他写这种小说并不是对社会上的犯罪现象感到关切,而是出于对心理活动的行为事件的兴趣,出于对故事恐怖的效果进行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