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很可怕:你一定要知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在许多人的概念里,失温=冷,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单纯的冷可以通过增加衣物解决,但如果是失温,那应对措施可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了,如果处理不当,失温状况加重,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是死亡。下面就来看看什么是失温、失温有哪些危害以及在我们如何防范失温呢?
什么是失温?
失温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指的是人体热量补给小于热量流失,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温度降低,并产生诸如不同程度震颤、毛孔紧缩、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我们都知道,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都属于高代谢率的恒温动物,这类动物不像蛇类等冷血动物那样通过减少消耗、降低新陈代谢来适应环境温度,而是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在较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维持高而相对恒定的体温,人类也是如此,人作为恒温动物, 体温之所以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 有赖于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包括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下丘脑, 延髓 、脊髓等部位也参与对部分体温调节信息的整合, 进行生理性调节。而大脑皮层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 如搓手 、跺脚 、增添衣物等 。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时刻都在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当体温下降后,身体就会向大脑发送紧急信号,而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下丘脑就会就会进行初级的体温调节反应,并向延髓、脊髓等部位发出指令也参与到体温调节,包括不同程度的颤抖发热、毛孔收缩形成隔热层来减少热量流失,并通过加快心跳、血管收缩等方式加快血液循环以及加速能量消耗,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人体的温度平衡。

然而在环境温度骤降的情况下,尽管人体内的能量被大量消耗,暂时保证了人体核心区对于温度的需求,维持了主要器官的运转,但由于外界的温度远低于人体所能承受的温度,而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能量的消耗所转换的热量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补充热量的流失,就会造成体温迅速下降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
而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温度至少在10℃左右,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样的温度出现失温难以想象,但如果人在运动过程中,全身湿透、山上风大,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最后也可以让人出现了严重失温。
人体失温有多危险?
人因为失温致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冻死,过程可分为四期:兴奋期、兴奋减弱期、抑制期、完全麻痹期。各期之间不是截然分开,是相互连续的。
当然,也可以这样分类,一级轻度失温:33-37°C;二级,中度失温:29-33°C;三级,严重失温:22-29°C;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
当体温降至36 °C左右时,机体在寒冷环境初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机体的血液重新分配,血液流向机体的深层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人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寒战等应激反应。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体温降至34 °C 左右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期,大脑皮层失去对体温的调节控制作用,皮肤血管扩张,机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导致身体内部温度下降得快、体表温度下降得慢,造成一过性的体表和体内温度相等或接近,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心率减慢, 自己已经感觉不到痛觉刺激。
而等到体温降到了在28-20℃左右,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幻觉、开始变得特别想要睡,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陷入昏迷,最后你的瞳孔会散大,出现假死。
这个时候,人体的耳轮、耳垂、鼻尖、手指、小腿、脚跟、趾背等处会长冻疮甚至被冻掉,这是人体为了活下去而牺牲部分零件。

而在冻死前,体温中枢中的冷觉中枢被麻痹,冷觉消失,全身呈麻痹状态,这时虽然体温在下降,但是皮肤感受器却有热的感觉,这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这时候已经失效,做出了错误判断,下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热信号传递到感受器,而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皮肤毛细血管,从而使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你会产生一种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热感觉,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发生。
人体失温的预防
1.千万不要穿棉质的内衣在高寒线路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在这种线路,我们的最佳选择是快干排汗的内衣;
2.在行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衣物的增减,很多人喜欢在寒冷季节的时候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会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一定是在出发前就将保暖的衣物脱下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然后穿着薄薄的长袖快干T恤或者加一件透气很好的外套,这样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不管休息时间有多长,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这样做基本上贴身衣物始终都能保持干燥;
3.建议活动过程中多给自己备一套快干内衣裤,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4.如果遇上大风天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5.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用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人处于失温状态要怎么应对?
由于失温的程度分为四种,因此当发现有人失温后应根据不同的程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救治。
如果处于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应立换下湿的衣服并迅速转移到能避风的地方(山洞、北风破等),同时用暖宝宝或者用衣物将热水袋包住放在患者腋窝、颈部等部位通过物理方式帮助恢复体温,如果患者意识较清醒且可以吃东西,可以吃一些含糖的流质食物,例如小米粥、八宝粥等。
而对于重度失温阶段的患者而言,由于患者很难自身产生热量来恢复体温,此时就需要通过外界的热传递来帮助恢复体温,除了上面讲到换衣服、避风、暖宝宝取热等方法外,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采取心肺复苏急救(CPR)。
不过在对重度失温的患者展开救治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对于严重失温的患者来说,体温的恢复并非越快越好,而是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使其缓慢回暖,因为身体回暖过快会造成大量温度较低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引起心律不齐,从而出现休克。

二是在进行心肺复苏术前,必须要确认患者的脉搏和心跳在已经停止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因为失温严重的患者心跳和脉搏微弱,外界的力量很容易刺激到患者,尤其是涉及到心脏按压,不正规的操作会将活人“按死”,因此有关CPR方面的知识建议大家有空可以专门系统的学习一下。
在户外活动尤其是人烟稀少的地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查看途径地和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一般中央气象台会有72小时全国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情况),根据季节的不同带好冲锋衣等防雨防风防寒保暖防晒等衣物、准备好压缩饼干、水以及急救包等。
失温不容小觑,希望大家重视野外失温现象,特别是去温度低的地方,大家在行进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做好预防和预判,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