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浪》的一次严肃讨论
五四青年节的时候,B站发布了宣传片《后浪》,还登上了央视黄金时段。如果按照B站跨年晚会的架势,弹幕里应该一堆“排面”刷屏了。
但是,它并没有像跨年晚会一样被吹爆。B站本来想借着这个宣传片让主流社会重新认识B站的年轻人,为此,整个宣传片不吝溢美之词,各种郑重其事地夸赞年轻人,结果反而让被夸赞的人很不适,令人非常尴尬。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年轻人被强行代表了。或者换一种说法,被歪曲了。
年轻人聚集在B站里,是因为能在这里看到跟自己相同的人,拥有共同的语言,能找到共鸣,哪怕这个up主收入是我的1000倍,但是我觉得我跟他的交流是平等的,原来他的悲喜跟我也是一样的。所谓“美美与共”,这个“共”字很重要。
但是,这些东西在宣传片里却没有了,有的尽是一些被塑造的“伟光正”的形象。我们不再是平视B站了,而是仰着脖子看完了整个宣传片,像是父辈一边夸我,一边把隔壁小孩的“精彩生活”放给我看。
怎么看怎么别扭。
反正看完这个宣传片,我是条件反射似的自黑一波:别,别把我捧那么高,我没有您说得那么好,我不配。
在这个宣传片里面,最遭受非议的是“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这句话。
实际上,我倒觉得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后浪们嘲讽和否定的人和事,赞美与鼓励的人和事,跟前浪们想象得很可能不一样。
前浪们习惯于划好价值观,跟我们说,你看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这个宣传片里面的每一句基本上都在传递着他们的价值观,只是披上了一层年轻人的外衣而已。
而正确的做法是,你要相信年轻人会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也要理解他们喜欢的事情,生活的方式千万种,他们总能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而这个东西,是他们自己去判断的,而不是前浪们帮忙定义的。
比如前段时间“窃格瓦拉出狱事件”,一堆官媒忍不住站出来痛斥。他们能看到的是年轻人追捧一个违法犯罪分子,“病得不轻”。实际上,任何的调侃和解构,最终都是指归自己的,年轻人只是借“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梗来自黑,自嘲那个在格子间默默加班到深夜的社畜本畜。
所以,当你不理解年轻人的时候,你可能连进攻的点都找错了,你以为你弘扬了正能量,实际上完全是鸡同鸭讲。
而且,就价值观而言,年轻人可能会比前浪们表现得更好,要论教育,可能还需要年轻人给前浪们上上课:出走半生,你的内心是否依然纯粹?现实世界有没有玷污你的心灵?你满脑子是否只剩下了利益和欲望?
——毕竟大部分年轻人可能还心怀梦想,而前浪们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像正能量、爱国主义这些,去B站上看看《亮剑》《叶问》《三国》的二次创作,或者看看罗翔老师课程里的弹幕,就什么都能理解了。
在跟年轻人相处方面,几年前入驻B站的局座召忠早就给前浪们做出了表率。网友说他是战略忽悠局局长,拿他剪鬼畜视频解构权力,他从没生过气,最后干脆放下架子,放下所象征的“权力”,把“局座”的头衔安在头上,进入同一个语境里,平等地与年轻人对话:“跟谁较劲也不能跟年轻人、跟孩子们较劲。说实在的,他们给你弄鬼畜视频,那是看得起你。”

局座还发过这样一条微博:“B站是孩子们的乐园,不管你是谁,进入这个圈子后就别再装了,孩子们会跟你玩儿各种鬼畜和PS,所以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简而言之,不要试图赋予太多意义,即便你说得铿锵有力。
因为B站年轻人就是来消解意义的。
伟大的马克思先生的一段话说得比较到位,我用来当作结尾,自以为非常合适: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