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说词 第二季 第5集 臣子

《中国》第二季第5集 臣子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维系着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转,上事君,下治民,是联结君和民的纽带。
他们是服务者,也是管理者,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很多流传至今的隽永的制度和规范,都来自他们的设计。
臣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他们依附于君而存在,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他们又是有着各自思想与性格的人,他们的能力有大有小,品性有好有坏。
由于价值观不同,选择不同,所言所行不同,他们在后世留下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历史进入到明代时,君和臣的关系发生了一次极大的变化。文官集团里,出现了两个极致的代表,一个叫海瑞,一个叫张居正。
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宫女刺杀事件后,明帝国的第11位皇帝朱厚璁就很少上朝了。
他不信任任何人,除了贴身的太监、侍卫,以及屈指可数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他几乎不见其他人。无论是儿子,还是大臣。
他宁愿跟自己的猫待在一起。除此之外,只想修仙求道。
他的先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微的开国皇帝之一。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也是历史上最勤勉、最严苛的帝王之一。
他要求,无论寒暑,皇帝每天都要上朝三次,不仅要接见大臣议事,甚至还要接见普通民众。只是,快两百年过去了,一切都在改变。
立国后不久,为强化皇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并警告子孙,永世不得再立。强势的朱元璋不想让任何人、任何机构分走他的权力,他要亲自管理天下。
但这样一来,皇帝需要处理的事实在太多,于是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秘书处的机构——内阁。
内阁大学士代替皇帝阅读奏章,草拟意见,皇帝再把正式意见用红笔写下。最终,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批红”的部分审核盖印,下发执行。
这个制度已执行了很多朝,但问题似乎也不少。
嘉靖皇帝朱厚璁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他心机很深,并且多疑。但是,治理国家总要用人,他选择了用大臣。
大臣们整体素质好过太监。。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读圣贤书,心中有对君臣之道的敬畏,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还要看他们如何尽到臣子的本分了。
朱厚璁当皇帝的第一年,就跟大臣们有过一场激烈交锋。他原本是藩王之子,由于前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选他继承了皇位。
登基后,朱厚璁提出,讨论自己生父的尊号问题。多数大臣的意见是,既然朱厚璁已继承大统,那就不能再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父母,只能自称“侄皇帝”,这让他极为愤怒。
而以张璁为首的新生代朝臣提出了另外的方案,建议尊孝宗为皇伯考,称生父为皇考,这是嘉靖皇帝想要的。
双方斗争了3年,最后以皇帝的胜利告终,张璁一跃成为内阁首辅。
此前,首辅与其他内阁大学士的实际权限差异并不大,因为嘉靖皇帝的倚重,内阁首辅逐渐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只是,首辅毕竟不是曾经的丞相,有实而无名。此后的每一任首辅都应当小心把握权力的分寸,一旦逾越,将万劫不复。
但在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内阁首辅成了明朝官场最炙手可热的位置。
成为内阁首辅也是张居正的梦想,他一直在为此奋斗。只是奋斗到30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好像离梦想越来越远了。
公元1554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以养病为由,请长假回到江陵老家。他的病是心病,自23岁以进士身份进入官场,7年里,他燃烧了自己的全部热情。
张居正的先祖曾跟随朱元璋起兵,虽然他这一脉已经远离军役,成为普通的耕读人家,但先祖以身报国的经历依然时刻激荡着他。
到曾祖父的时候,生活困顿,却仍不忘施舍穷人。张居正深受激励,很早就立下志向,愿做一张任人枕卧的草席,哪怕被屎尿污秽浸渍,也义无反顾。
不顾个人毁誉,也要造福天下,张居正立的是一个成圣之志。为了这个目标,他选的是一条经世致用之路。
但他有点太着急了。或授翰林院编修的第一年,他就凭着一腔热血,上书朝廷,试图从官僚、军备、财政等层面对这个国家进行革新。
然而,嘉靖皇帝正忙着修道,内阁正耽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份上书。
因为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与张居正同年的进士杨继盛遭遇一百廷杖,并被打入深牢,他们共同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徐阶却毫无作为。
年轻气盛的张居正感到大失所望。他决计,与其在朝中苟且,不如归于山野。
张居正太年轻了,还不能理解老师静水流深的为臣智慧。也是因为年轻,他又怎么能甘心在江陵种竹养鹤呢?
就在张居正回家乡的前一年,公元1553年,会试再次落败的海瑞打算听从吏部分配,前往福建南平县任职。他已经40岁,不想再浪费时间。
即将步入官场,海瑞更加注重对自己的人格修炼。年轻时,他曾写下一篇《自警词》,时时鞭策自己。
在这篇文章里,他假借神明,对自身进行灵魂拷问:入府县做官,得钱容易,还有华堂美女,会为此动心吗?在财帛世界,能像中流砥柱那样屹立吗?会不会趋炎附势,会不会欺世盗名?
他发誓,若犯了任何一条戒律,“不如速死”。
有人嘲笑他在用圣人的标准自我标榜,却不知这就是海瑞一生不变的态度。如果说张居正的志向是想改造出一个“更好的天下”,那海瑞的志向更像是要做“最好的自己”。
海瑞的家乡在海南,这里偏僻蛮荒,远离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自古就是贬官的流放地。
贬官大多是有气节的文人,他们为海南带来了文化传统,也用自己的风骨构筑了一座精神孤岛。海瑞和好友丘郊,就成长在这样的一座岛屿上。
丘郊,是被史学界称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的邱濬的后人。
祖辈的清名和显赫的家世,并没有让他弃绝农事。他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乐耕”。海瑞和丘郊二人时常在这里切磋学问,讨论做人的道理。
“必为圣贤,不为乡愿”,这是青年海瑞对自己的人生设定。乡愿,是指外表谨厚、实则伪善之人,被孔子称为“德之贼者”。海瑞决定,要用“德行”铺就自己的圣贤之路。
公元1553年12月,海瑞出任福建南平县教谕,这是当地主管教育的学官。上任第一年,海瑞心中严明的准则,就与明朝官场的风气产生了一次硬碰硬的对撞。
时逢巡按御史造访学宫,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监察百官,所到之处,地方官员无不屈身跪拜,唯独海瑞岿然不动。尽管只是一名小小的学官,他的骨头比谁都硬。
巡按御史阅官无数,但也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海瑞这样的人。他居然说,这里是教书育人的学堂,不是御史大人的衙署,怎么能下跪呢?
不认官场潜规则,只认太祖的清规戒律,这就是海瑞。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刚峰”,他决心像山峰一样刚正。
曾经,他的道德之镜只检阅自己。如今,他开始拿这面镜子映照整个国家。这让海瑞顿时名声大震,但也因为如此,他成了明朝官场的另类。
蛰伏3年,对于像张居正这样清醒而自负的人已经足够了。曾经的挫折感早已消弭,3年时间,足够他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到达。
他心中的意志坚定如山,现在,他只需要付诸行动。
公元1557年秋,张居正决意重返翰林院。几个月后,海瑞也有了一个更为正式的官职——浙江淳安知县。自此,他们几乎同时踏上了新的为臣之路。
公元1564年,51岁的海瑞升任户部主事。虽然官阶不高,但身在朝廷的中枢部门,海瑞认为自己看到了国家的深层危机。
嘉靖皇帝二十多年都没有上过朝,这毫无疑问是“君道不正”。前首辅严嵩一党,历经十数年方被铲除,但吏治依旧腐败,这源于“臣职不明”。
如此严重的问题,怎么能不去改变?海瑞感到无比愤慨。
为臣者,对下,理应全情为民、俭朴清廉;对上,即便忠言逆耳,也要肝胆赤诚。海瑞认定,臣子有责任说出自己必须说的话。
明代的儒家弟子们对吏治的批评一向极为猛烈,即使因言获罪,也在所不惜。
二十多年前,“阳明心学”的弟子刘魁,就因反对嘉靖皇帝沉迷修道而上书。上书前,他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刘魁因此入狱4年,出狱不久,他就死了。
这样的人,在他之前,不胜枚举;在他之后,至少还有海瑞。所谓“文死谏”,这是士大夫的光荣。
16世纪中叶的大明帝国,是全球最大的政治实体,人口数量、领土面积、财富规模都是最大的。
帝国治理需要人才。有一点,海瑞和张居正应该是一致的:要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良臣。只是张居正觉得,“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而海瑞认为,“天下孰为重?德义为重”。
为了能让皇帝警醒,公元1565年,六品小官海瑞提笔写下一本《治安疏》。抱着必死的决心,他决定抬棺上书。
这是嘉靖皇帝看到的最尖刻、最辛辣的奏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直刺他的心。
在这篇长达三千字的檄文中,海瑞历数皇帝的为政之失和为君之昏。他说,“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意思是全天下的人认为你不对已经很久了。
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嘉靖皇帝的震怒不言而喻。他不等看完就大喊:抓住海瑞,不要让他跑了。
当听说海瑞在上奏前已经为自己买好棺材后,他重新打开了奏本,不由得发出一句长叹,说道:这个人大概算是比干吧,只是,我不是纣王。
嘉靖皇帝破天荒地没有惩罚海瑞,只是把奏书留中不发。但在几个月后,他还是气愤不过,下旨把海瑞关进了诏狱。
此时已升任内阁首辅的徐阶欣赏海瑞的忠勇刚直,在他的暗中保护下,海瑞幸免于死。
身在狱中的海瑞是平静的,甚至是欢喜的。他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但他对自己坚信不移。如果母亲在身边,应该也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海瑞4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
那是一位贤良而严厉的母亲,在海瑞很小时,就用《孝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言传身教,为他构建了一片一尘不染的道德天空。海瑞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
半年多后,嘉靖皇帝驾崩,遵他遗诏,海瑞被释放复职。
虽然皇帝至死都对海瑞的上书不以为然,但他和当朝群臣都知道,海瑞在道义上无可指责,帝国也需要这样的人。
嘉靖皇帝去世后,30岁的朱载坖继位,改年号为隆庆,公元1567年为隆庆元年。因为曾担任过朱载坖的王府讲官,张居正正式进入内阁。
这是张居正重返翰林院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里,明朝官场变化很大。
他的老师徐阶,用韬光养晦的方式,在残酷的内阁争斗中保全了自己,当上了首辅。而张居正,也逐渐变成和老师一样的人,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谋事不在一时一刻,他不像年轻时那么急躁了。他清晰地看到,嘉靖皇帝在位45年,大明从兴盛滑向了迷乱。这个看似稳定成熟的国家,实则隐患重重。
他看到了政府管理效率的低下,看到了各级官员的涣散,看到了军备的废弛,也看到了底层百姓如何在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风潮中变为流民。
他决心改变这一切,但他也明白,此时仍需等待。
回归官场以来,张居正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明代立国后,朱元璋把道德作为治国之本,视忠孝与敬天同等重要,这对后代臣子影响至深,海瑞便是祖宗之法的极力推崇者。
张居正曾经和海瑞一样,认为“道民之术”在于学术教化。但渐渐地,他改变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这个国家此时更加需要的是制度建设。
身为儒家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臣子,张居正和海瑞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忠君”“爱民”。只是,他们在以各自笃信的方式,身体力行。
隆庆皇帝在位6年,他打破了父亲近三十年不上朝的传统,即位后,立刻开始革弊施新。
前朝给他留下了能干的首辅和强大的内阁,朝堂上的他常常一言不发,以至于有大臣以为皇帝是个哑巴。但皇帝无为而治,实则推动了臣子的努力工作。
隆庆一朝,大明帝国解决了最棘手的两大外患:东南倭患既除,沿海安静;与北方的蒙古族也展开了官方贸易,以开放的政策换来了边境的和平。
只是好景不长,隆庆六年5月,朝会上的皇帝突然中风,不祥之兆在朝野上下弥漫开来。一天后,隆庆皇帝被宣布不治,10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为万历。
随着新皇帝登基,新一轮的权力之争暗流涌动,明朝的内阁从来没有平静过。
此时的内阁首辅已经变成高拱,他对新上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宝绕过内阁,直接颁发皇帝手谕感到愤怒,准备以篡改遗诏为罪名,除掉冯保。张居正洞察着一切。
高拱的计划刚刚启动,没想到被冯保抢先一步。他告诉太后、太妃,说先皇去世时,首辅高拱在内阁里嚷着:10岁的孩子怎么做皇帝?这让太后、太妃选择了与冯保站在一起。
一场臣子间的权力之争,演变成了“弱君”对“强臣”的一次反击。
公元1572年6月,太后太妃联合冯保,以10岁的万历皇帝之名,革除了高拱的所有职位,限令他即日出京,返回原籍。这天,张居正请了病假。可能是真的病了,也可能是为了避嫌。
高拱是自己老师徐阶的政敌,自他进入内阁以来,已有多名内阁学士被迫离开。身为徐阶的得意门生,张居正没有受到牵连,靠的全是自己的隐忍和左右逢源。
张居正未尝不知道冯保对高拱的构陷,但他乐观其成。
高拱失败了,首辅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随后不久,另一名内阁成员离世,大明帝国的内阁里,仅剩下张居正一人。加上他曾担任少保兼太子太保,是万历皇帝的老师,由他接替高拱的职位,理所当然。
张居正走到了臣子生涯的最高点,他的首辅时代终于开始了。这一年,他48岁。很长时间里,他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没有态度的人。现在,他可以逐渐亮出自己的态度了。
从考中进士算起,已经过去了25年,他从那个容易冲动、容易愤怒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内敛、谦抑、城府极深的老臣。
他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内阁斗争,看到了太多人前赴后继地在自己眼前倒下,张居正决心要结束这一切。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牢牢掌握住权力。
但这并非他的终极目的。权力只是实现理想的工具,他要做的是一个有力量能造福天下的臣子。
张居正认为,当时最严重的危机就是君主势衰,以致政局失控。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饬纲纪,加强君对臣的统属。
公元1573年,张居正向皇帝进献“考成法”,要求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记在账簿上,逐月逐级考核后,汇总于内阁。
由此,内阁掌握了国家机器运转的中枢,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执行力,松懈懒怠的官僚体系被激发出了活力。只是万历皇帝年幼,对官员生杀予夺的大权,实际掌握在了张居正手中。
4年后,张居正决定启动在心中酝酿多年的制度改革。他相信,拥有更多的权力,才能做更大的事情。
明朝内阁和负责行政的六部的关系原本相对独立,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六部一直由皇帝直接管理。但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内阁即利用朝中的监察机制控制了六部。
这是以往的内阁首辅都未能做到的,张居正越过了权力的边界。
正式改革之前,张居正还做了一件事,对散漫不羁的明朝士风进行整顿。
当时距离王阳明辞世不过数十年,他的“心学”思想正广为流传,朝中官员大部分都是“心学”门人。张居正早期也深受影响,但渐渐地,他对空谈之风感到深恶痛绝。他认为,要实现更深层次的变革,必须统一思想,他想到了强调“天理”的程朱理学。
公元1577年9月,就在张居正即将实施新一轮的行动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他的父亲病逝。按照儒家礼仪,张居正应当立刻回家乡守丧,27个月之后才能复职。
这让张居正陷入两难。放弃丁忧,必会招来骂名,但是只要他离开,即将展开的政改大计必将功亏一篑。
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夺情”,即由皇帝出面,剥夺大臣的孝亲之情,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留下来。但这种情况极其少见。明朝此前曾明文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
张居正最终没有走。名义上是年幼的皇帝以“夺情”的方式驳回了他回家的请求,但在一些大臣看来,是大权独揽的张居正有意促成了这样的结果。
他们不相信张居正孝亲的诚意,进而怀疑“夺情”是否出自皇帝本心。他们联名上疏,却遭到严厉的廷杖。
朝堂之外,对张居正的非议甚嚣尘上。此刻,一份以海瑞之名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在南方广为流传。这份奏章并非海瑞所写,但人们相信,打着他的名号会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引起共鸣。
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张居正依然视若无睹。他对言论毫不介意,他说:“有欲割去吾耳鼻,我亦欢喜施与,况诋毁而已乎。”
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公元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3年后,他将已在局部地区实行的“一条鞭法”推行至全国。在此之前,赋和役是分开的。赋,缴的是食物;役,征的是劳动力。“一条鞭法”将其合二为一,统一改为征银。
张居正的改革,不仅清理出大量被富豪隐匿的田产,增加了国家税收,还简化了纳税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可以专心从事生产与经营。
张居正全面政改之际,海瑞已经在家赋闲11年了。他的清廉和刚正,未能给明朝官场树立榜样,但却形成了极大的震慑。
出狱后,每到一处,就有地方官主动提出离职,或请求将他调离;而每一地的百姓都在期盼他,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往往呼号哭泣,痛惜挽留。
明帝国不得不屡次调整对他的任用,最终,海瑞选择了辞官还乡。
海瑞对“心学”十分尊崇,他相信“心即理”,信奉精神的力量。他希望凭着一颗“本心”改变社会,成就圣王政治。后人在评价他的纯粹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一生都在竭力做一个清官的海瑞,在蹉跎中渐渐老去。以治国兴邦为理想的能臣张居正,也迎来了人生的暮年。
他出任首辅后的十年,是明帝国蓬勃发展的十年,正在走下坡路的明朝出现了中兴气象。
政治上有“考成法”,经济上有“一条鞭法”。军事上,他重用名将戚继光。农业上,他任用河道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成效显著。一系列举措,让沉疴日重的明帝国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也是张居正人生的最后十年。十年里,他主导的内阁几乎架空了皇权。
他是一个能臣,同时也成了一个权臣,皇帝和太后都对他言听计从。若是“张先生”偶感腹疼,万历皇帝会亲手为他调制椒汤面。
他为少年皇帝制定了严格的成长计划,但他或许没有想到,小心翼翼的万历皇帝,在这样的高压下,反而滋生了逆反之心,以至于万历一代成为大明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张居正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以至于积劳成疾。公元1582年6月,张居正病逝。这一年,他58岁。
在去世前九天,万历皇帝加封他为太师,这是文官序列中至高无上的职位。明朝的两百年历史中,从未有人在生前得到过这个荣誉。
张居正的去世,让很多人扼腕叹息,但也有很多人在私下弹冠相庆。
他病重时,半个中国都在为他祈福。随着他的离开,风向开始转变,揭发攻讦张居正的奏书雪片一般飞向万历皇帝的案前。
公元1584年4月,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家产,剥夺他生前获得的所有荣誉封号。奉命查抄的官员,从张居正家中清点出不少财物。
这个凭一己之力将明王朝带入复兴的名臣,在死后,被人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张居正被抄家的消息传来时,海瑞还在家乡清苦度日。十几年了,他一直在等待。
张居正曾派人去考察他,看到海瑞在简陋的屋舍里吃着粗粮,十分感动。但是,张居正始终没有起用他。
他们都希望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但该如何去建设,他们都只忠实于自己的理念。
海瑞从57岁等到了72岁,直到张居正死后,皇帝才想起还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公元1585年正月,海瑞接到任命,出任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
明朝实行两京制,北京、南京各有一套中央官职,待遇和地位相同,但南京的职位多为闲差。尽管如此,重回官场的海瑞仍然全情投入。
他的热情对明朝官员来说,却无异刮起了一场旋风,上书弹劾他的奏章层出不穷。海瑞感到朝廷并不真想用自己,只是需要一个楷模。他屡屡请辞,但每一次都未被批准。
上任的第二年,感到来日无多的海瑞写下了人生最后一份奏疏。他表示自己已经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他说,陛下励精图治,但是国家却没有变好,主要是对官吏的刑罚太轻了。他建议恢复洪武时期的祖制,以严刑峻法治理官吏。
这份沉重的奏疏背后,是海瑞对明朝官僚集团的极度失望。以他的道德标准,明朝几乎没有一个合格的臣子。一年后,公元1587年10月,已晋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海瑞在任上去世,时年74岁。
人们在整理这位二品官员的遗物时,发现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最后,大家不得不凑钱,才办理完海瑞的丧事。
这位几乎得罪了明朝整个官场的臣子,却收获了无数民心。据记载,当他的灵柩从江上经过时,“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海瑞就这样,走完了充满遗憾、又自洽自足的一生。
张居正与海瑞的人生,始终没有真正的交集。但作为同时代的名臣,他们的命运似乎又是纠缠在一起的。
一个是理性而务实的改革派,一个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忠君和爱民的方式完全不同,但他们都坚定地走完了自己选择的为臣之道。
张居正离世比海瑞早5年,海瑞这位敢骂皇帝的清流,最负盛名的言官,却并未攻击过张居正。他对张居正的评价只有8个字: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又何尝不是海瑞的人生呢?
在这样的臣子走远之后,大明帝国也只剩下了一襟晚照。
【第05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