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一汉服“劳模”——那些活跃的资深新人们

2022-05-03 17:22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今日五一啦,也是今年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不知道大家的五一有没有被充实填满呢?事实上在汉服界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劳模”,他们在汉服复兴运动中已经坚守超过十五年,为汉服破圈跨界,走向大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劳动节到来之际,阿罗带大家认识一下在汉服复兴运动中坚守超过十五年、在汉服界不同条线做出了一定影响力、且目前依旧活跃的资深新人们吧!

汉服运动发展到现在,是无数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活跃的朋友,他们在汉服界社团、商业、学术、媒体、传播、跨界等各个条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断地践行和完善“汉服运动”的宗旨和理念,直接推动汉服运动向前发展。

之所以他们是“资深新人”,这是因为汉服运动是一场历程将超过百年的文化自觉运动,所有人都是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在我”的信念在发声、做事。在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面前,所有人都是“新人”,每个人都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之所以他们是“资深新人”,这是因为在汉服运动2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他们是主要发起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对汉服的感情、理解和研究,深刻而系统、全面而精微,远远超过普通人。如果要了解汉服,要把握汉服运动的发展脉络,自然要去询问事件亲历者、资料掌握者、汉服定义者……虽然资历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连资历都没有,可能更说不清楚汉服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写给所有对汉服有兴趣的朋友们,介绍汉服界各个条线典型而活跃的资深新人,如果想要了解汉服,可以从他们的作品、文章和言论开始。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能选择汉服界各个条线最典型的部分人物进行介绍,并不是说只有这些人,也不是说其他人不典型,挂一漏万,万望海涵。更多的人物和事件,请阅读《大事记》,或者阅读汉服运动专著《汉服归来》。



“承溪山先生遗志

建立现代汉服体系”

百里奚

管理学博士,天汉民族文化网站长,曾任百度"汉服吧"吧主。汉服运动早期发起人之一、"中国式学位服"设计者之一、《溪山琴况文集》主编、微信公众号《汉服世代》管理员。

 从2003年开始,百里奚就加入了早期汉服运动,2003年,他撰写的《全面回答网友对汉服的误解》,系统地总结了汉服与清装和西方思维“中式服装”的差别,为早期汉服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从2004年起,他又连续数年与已故天汉站长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珮)合作,推进天汉网《华夏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致力于华夏礼仪节日服饰考据和现代汉服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汉服“仪盛正便”四种场合划分、汉元素的概念、汉服历代共性十六字口诀的多个版本、其对汉服“腹手合袖、隐扣系带”的总结广为人知。除参与天汉网业已提出的吉凶军宾嘉礼仪方案之外,百里奚还担负了“中国式学位服”第一版和第二版的设计、绘图和文字方案,并参考文献和总结实践经验,设计了“学塾书院集体结业礼”方案,并在著名教育机构组织了多次百人以上的教师培训学院结业仪式,积累了有益经验,带动了很多人成为新的同袍。 

百里奚对汉服运动的方向感觉敏锐,与天汉网团队和现代汉服团队同仁一起,致力于确保汉服复兴三大目标(汉服、礼仪、汉心)初心不因代际交替而迷失。



“汉服引入家庭第一人

为现代汉服体系理论

落到实处作贡献”

汉流莲

汉流莲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委员,“现代汉服研习小组”团队成员。2003年起参与汉服运动,是深圳汉服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和早期活动主要组织者。自学汉服剪裁制作技艺,分享剪裁知识、传授制作技艺,培养民间裁缝师,并将所学知识上传网络供网友参考。2005年除夕夜,全家穿汉服迎新春,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2005年12月于汉网发表《定(自)制汉服量度尺寸基本体位》,为当代量身定制汉服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体位量度参考规范。2011年编写《汉服基本形制与裁剪制作》讲义;2016年提出《现代汉服体系2.0》,第一次把现代汉服体系落到实处,曾七次赴马来西亚教当地华人汉服剪裁制作。2013年8月开始生丝织物捣练工艺复原,装束复原团队成员,参与的团队专著《中国妆束》《汉晋衣裳》。曾参与《汉服归来》的编写。《汉服通论》作者之一。




“学术定义“汉服”第一人

为现代汉服体系做出理论贡献”

王月

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服理论、形制考据、汉裁。2003年参与组织早期汉服运动,2005年发表《汉服略考》第一次对“汉服”进行书面和学术的定义。2019年合作发表《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2021年与兰芷芳兮、汉流莲出版合著《汉服通论》。此外在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文章,入选高考、国考题库。

王月在汉服学术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2005年第一次从历史文献考证出“汉服”名词概念古已有之,并第一次进行学术定义;

2006年第一次提出建设“现代汉服体系”;

2019年论证了汉服与华服的关系;

2020年组建“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2021年第一次提出“有别服饰史,建设汉服学”;

2022年第一次从历史文献考证出“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本体古已有之;

       第一次提出“汉服的形制基础是汉裁”,并对汉裁进行深入研究。

近期主要作品:

1、春晚《只此青绿》是汉服吗?四舍五入……

2、外宣、考据,我们都可以!曲裾深衣不存疑,穿起来吧

3、释读秦简《制衣》兼论汉服的襦不是必须加腰襕




“从社团实践到理论研究

推动汉服理论与

主流思想对话交流”

兰芷芳兮

兰芷芳兮,本名杨娜,博士。2007年关注并参与汉服运动,2008年留学英国期间创立“英伦汉风”汉服社,2009年至2011年还曾连续两年担任“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2009年在中国文化部批准、由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执委会主办的“民族之花”评选活动中获得冠军,并以“汉族之花”的名义着汉服参加了艺术节,这是当代汉服首次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演出。

2009年发布汉服运动大事记第一版,随后2010、2013年相继第二版第三版,2016年出版专著《汉服归来》,主要讲述了汉服运动发展史,通过一本书正式出版的书,在汉服并不太为人熟知的时候,讲述了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发展史这一事件的起因,讲述如何让大量的草根民众参与进来并逐步发展,并逐步成为了当代一重要的文化复兴事件。在2021年重新整理第四版汉服运动大事记

2021年与张梦玥、汉流莲合著出版《汉服通论》




“重回汉唐老板娘

商业方式的汉服复兴之路”

绿珠儿

绿珠儿本名吕晓玮,是汉服品牌重回汉唐的创始人,接触汉服之前,吕晓玮以记者为生,稳定又体面。通过孙异接触到汉网论坛、迷上了汉服,从该论坛的卖家板块购得人生中第一件汉服。2006年7月底,绿珠儿和孙异穿着汉服去了民政局,用汉服证件照领取了结婚证,其后,他们又穿着汉服举办了婚礼。2006年12月,名字取自孙异歌曲《重回汉唐》的重回汉唐汉服店在文殊坊开业,第二天,视角犀利的媒体给这个“新物种”取了这样的报道标题,“全国首家汉服实体店,开业不开张”。

十五年过去,从第一家实体店开张,到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近30家实体店,品牌的发展也见证了汉服产业的勃兴。2020年,重回汉唐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实现了近3年10倍的增长。对于未来,绿珠儿一直说,她还会推动分店落地,她的梦想是要重回汉唐汉服连锁店遍布全国每一座城市,让汉服作为一种正常的存在,让汉服在中国大地重生……




“宣传汉服的青年作家”

周渝-檀越之

本名周渝,“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获得者。第三届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一名。CCTV-7国防军事频道 《军迷行天下》常设嘉宾。民革中央第六届《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国甲胄史图鉴》《卫国岁月》《战殇》等著作。于《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博物》等文史刊物发表文章逾百万字。

从中学时开始穿汉服,至今已十余年,除创作历史作品外,也活跃于各种汉服活动、历史重演活动中。不断地寻求汉服与甲胄的跨界融合。




“社团活动官方化实践者

推动汉服文化海外推广”

郑炜

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从小跟着接受私塾教育的爷爷、奶奶长大,对中华传统文化耳濡目染。

2003年,郑炜通过网络认识了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年轻人,他们一起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交流学习国学、乡土文化体会——这个团队便是2011年正式成立的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的前身。

郑炜选择了从伙伴们都喜爱的汉服推广开始。还通过汉式传统婚礼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在福州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协会。2018年8月,福建汉服天下,携历史悠久的汉服文化与中华礼乐文化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2018月16日,“福建汉服天下”团队与德国汉文会、加拿大华夏馆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福建汉服天下”将在德国、加拿大开设汉服文化体验馆,让更多的人领略汉服文化的魅力。当天,德国汉文会及加拿大华夏馆驻福州联络处在三坊七巷挂牌。




“矢志不渝复兴华夏礼仪”

翾儿

翾儿,本名高静。生于北京。幼承庭训,习画、读诗,喜爱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礼乐华夏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华夏礼仪工作室创始人,古典礼仪讲师、汉服设计师。

影视剧《王的盛宴》、《鹤唳华亭》、《燕云台》、《新川日常》,及央视春晚《古韵新春》、央视频《国风遇见新春》、湖南卫视《登场了 洛阳》等多档节目的礼仪指导。多年从事宣传华夏传统服饰文化及礼仪文化。曾多次首邀于凤凰卫视《全媒体大开讲》、北京卫视《星夜故事秀》、《北京客》、深圳卫视《年代秀》、央视书画频道《围庐艺话》、湖北卫视《我爱我的祖国》、广西卫视《猜的就是你》等台视台媒体节目的录制,提供服装以及介绍华夏服饰与华夏礼仪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北京晚报》、《新京报》等报刊媒体多有报导,并受邀于《新周刊》、《悦己SELF》、《女报时尚》、《醒狮国学》、《家居》、《时尚新娘》、《车天下》、《尚色》、《微青年》、《明日风尚》等多家杂志采访,介绍华夏传统服饰知识,及对其相关文化产业的探讨。并多次受邀于各企事业单位,讲解传统礼仪及服饰知识。近期,正为传统礼仪班的开课做准备。希望通过传播华夏传统礼仪知识,让更多致力于复兴华夏礼乐文化的同道志士,共兴礼乐大同的合和世界。




“将汉服与传统礼仪相结合”

和潇

参与汉服复兴运动十五年、曾任百度汉服吧小吧主、石家庄石门汉韵负责人,曾担任小戏骨天真派《红楼梦》礼仪指导、华夏礼仪工作室礼仪及服装顾问、河北省古琴协会礼乐分会礼学部主任、河北省儒教协会礼乐专业委员会理事。在汉服复兴和传统文化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致力于汉服宣传和学术研究”

嘉林


汪家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汉服归来》编委之一,作品《汉服简考》节选收入知识产权出版社《当代汉服文化活动历程与实践》,著有《左衽吟》等学术文章,深入考证汉服概念,综合发掘左衽涵义,全面展示汉服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3届团中央“中国华服日”受邀发言嘉宾、2019南国书香节讲座嘉宾,西安工程大学新文创与文化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养正国学馆原国学导师。

是知名汉服社群“汉服广东”的主要负责人,坚持通过组织活动鼓励民众体验汉服文化。近年来和小伙伴们一起组织了数百场汉服宣传活动,如参加广东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南国书香节”并组织广州购书中心汉服宣讲、“清明上河图”数字艺术展汉服之夜等,受CCTV-2新闻节目等诸多媒体的采访和报道。每年100余场数十到数千人不等的活动,是推动广东地区汉服复兴的重要力量之一。汉服广东每年组织的“广州汉服节”“广州花朝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汉服文化节日活动。」

近期主要作品:

如何看待和理解吾其左衽?多学科全面研究提出左衽完整释义




“扎根青年群体

在新媒体渠道推广汉服”

旒篱

从2007年开始投身汉服宣传,14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播汉服文化。2009年在西安工程大学创办华韵汉服社并担任首任社长。于同年组织“西安高校汉服联盟”,在各大高校组织汉服活动。2011年参加陕西省博物馆演讲比赛,以一篇《始于衣冠 达于博远》的有关汉服文化的稿件,获得三等奖。2018年担任第二届共青团中央网络青晚节目主持人。2019年7月加入团中央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并担任协会理事。受邀在陕西的省、市各级博物馆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成为全国博物馆界示范案例活动。2019年3月一张志愿服务照片,被共青团中央官博冠以《言传身教的家风,潜移默化的传承》标题进行推送,并入选团中央官博“年度最不想删”的3张照片之一,阅读量达320万+。




“探索实用化现代化的汉服造型”

镜子

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国家高级化妆师。杭州纳兰美育创始人之一。著作有《舞青丝》,联名著作有《中国装束》、《汉晋衣裳》。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华遗产》、《中华手工》约稿作者。浙江卫视人文类纪录片特邀造型师。深圳卫视《年代秀》嘉宾;2019年北京时装周秀汉服造型师。合作综艺以及晚会《姐姐的爱乐之城》、《天天向上》、2021年中央电视台五四青年节晚会、2021年亚运会服饰秀等。




“自媒体‘汉服资讯’”

秋叶

2006年参与汉服运动。目前开办的“汉服资讯”是较有影响力的垂类自媒体平台,收集、整理、提供与汉服相关的资讯和信息,每天更新。



这些资深新人只是在汉服复兴运动中做出贡献的朋友们的一小部分,近年来我们也能明显的感受到有更鲜活的血液、更年轻的力量进入到我们的汉服复兴运动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在越来越多的同袍的努力中,汉服运动才能如火如荼的发展。向所有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发扬者致敬!

五一劳动节快乐!



文案:澄泯

编辑:君君

美工:英特纳雄耐尔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微信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五一汉服“劳模”——那些活跃的资深新人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