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毕业季】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

2021-06-25 14:45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每年的六七月,是不少同学面临毕业做出抉择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的结束了高中生涯,在大学专业选择面前犹豫不决。有的本科毕业,在考研和工作之间摇摆不定。有的到手好几份offer,却手足无措、没有方向。


长大,就意味着面临选择和责任,需要亲自扛起后半段的人生。但当人生的选择权交到个体手中时,却经不住灵魂拷问,“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模样?我想怎么活?”面对进入成人世界的第一道考验,大多学子没有答案。



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会面临着巨大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他们需要重新认识世界和自己,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家庭中的定位。


虽然在孩子成长的时期,有很多父母、老师会灌输给他们各种价值观,告诉他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但这些东西真的只有经过孩子自己的摸索和思考,在心理结构中确立下来,才会被内化吸收。


然而在青少年成长的历程中,他们大多都没有机会自己思考,而是被父母或老师的期望推着走。甚至有些父母会否认和批判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决定,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甚至有意或无意地用各种『我为了你好』『你要孝顺听我的』等等方式来情感绑架孩子。

这样的行为是有后果的,一直处于父母管控下长大的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外部推动力,就像失去双桨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陷入迷失方向的困境。很多看似学业或就业上的困惑,例如考研焦虑,对职业规划的迷茫等等,其实都是缺乏自我认知和生活动力的表现。


一项在北京大学展开的调研发现,近30.4%的北大新生都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有自杀倾向。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青年一代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另一位南开的学生在采访中也提到了类似的心声:


上大学前,这个问题还不严重,那时大家都忙于学业,都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考大学,或是自己定下的,或是家长老师定下的,或是大环境影响下不自觉作出的决定。我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什么要活着?不过我还是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大学里,人一下子就闲了,不得不重新面对那些沉重的话题。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让我一下子崩溃了。


这种对生活强烈的“无意义感”,导致“空心”青年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面对人生接下来的选择,十分迷茫,感到没有意义。



在社会快速发展、物质丰裕的今天,许多人以为,现在的孩子没有物质匮乏,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但没想到的是:选择更多,自由更多,变化也更快,竞争也愈加激烈。


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与接受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尤其是,找到真正的自己,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现代年轻人,实属不易。


长大,意味着面临一系列的选择和责任。面对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空心”的青少年害怕长大,拒绝长大。在发展心理学中,将成年初显期遇到的各种自我认知的迷茫与困惑称为危机(Crisis)。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青年人可以试着换个方式克服这场空心危机。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建立“自我认同”(Ego Identity)是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它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自我认同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内在的积极力量,它反映了个体的人格发展状况和自我成长水平,可以让个体保持人格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自我认同关系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健康的自我认同状态既能对过去做出探索,也能对现在做出决策,还能对未来做出承诺。当一个人形成了“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即知道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但只有经过艰难的尝试、探索和整合,才能达成真正的自我认同。在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勇敢地面对内心,去觉察真正埋藏在心底的需求,看见并接纳自己。


那些成功建立了自我认同的青少年,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自尊自信、自我接纳;能对重大决定做出明确的选择并承担其后果,把握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目标;能积极投入社会,感受到自己在某团体中的归属感与价值感。


缺乏自我认同的青少年,容易对自我充满怀疑、矛盾。面对生活的应激事件感到混乱、迷茫,难以做出选择,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找不到未来的方向,也容易对人生感到厌倦、疲惫,产生心理与社会的适应性障碍,如出现抑郁、药物滥用、犯罪、自杀等行为。


如何学会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认真思索想要达到的远方,并充实地过完这一生,可能是世界留给每个青年人的一道课题。



其实不止是成年初显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自我认同”,它能帮助我们在纷繁杂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更好地悦纳自我、活在当下。


祝早日摆脱世间留给你的困惑,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References:

Hartog, J. (2000). Over-education and earnings: where are we, where should we go?.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2), 131-147.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

孔祥娜. (2005).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毕业季】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