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进阶技巧(4):从归纳中总结规律,「似曾相识燕归来」

随着公考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生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行测的出题人也自然会想办法提升题目的难度。
对于高水平的出题人来说,提升难度的方法不是把题目往「偏、怪、冷」里出,而是在看似普通的题目中测试考生的综合能力,「设置陷阱」就成为了常见的方式。
对于我们考生来说,「识破陷阱」是获得行测高分的必经之路,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意识到「陷阱」的规律。当我们能够通过归纳分析真题来识破陷阱套路后,再做题就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提高解析效率。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从来不去总结题目的陷阱,或者只是单纯机械地记忆做错而不改正,就可能导致「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情况。接下来以真题为例分析:
【2022年重庆市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释放消费,不仅涉及居民收入等需求端,也涉及消费供给等供给端。「国际化」意味着面向全球消费者,需拥有运营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能力。要达到「国际」标准,需要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品和服务规则、规范、标准、管理的国际化。为此,_____________ 。这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这方面的突破,将为全国提供重要的先行先试经验与探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须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和优化
(B)应在壮大新型消费模式的同时强化新消费模式的监管
(C)要立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的先行优势和协同效应
(D)要在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有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须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和优化
(B)应在壮大新型消费模式的同时强化新消费模式的监管
(C)要立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的先行优势和协同效应
(D)要在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有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正确率36%,易错项AB
本题是典型的「陷阱」题,大家看出陷阱设在什么地方了吗?
注意前面这一长串表述:
释放消费,不仅涉及居民收入等需求端,也涉及消费供给等供给端。「国际化」意味着面向全球消费者,需拥有运营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能力。要达到「国际」标准,需要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品和服务规则、规范、标准、管理的国际化。
看完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国际化」和「消费」两个词非常吸引眼球?
——这就是出题者精心设下的陷阱,诱导考生选A或者B。
前面那一长串表述反复提到了「消费」和「国际化」,如果单纯理解成「消费需要优化」,那么A选项「必须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既提到了「消费」又提到了「优化」,就非常有诱惑力。
同理,如果注意到了「消费」,同时也注意到了「推动产品和服务规则、规范、标准、管理……」,就可能理解成「消费要促进,规则规范等的建设也要跟上」,那么B「应在壮大新型消费模式的同时强化新消费模式的监管」又提到「消费」又提到「监管(对应规则、规范等)」,也很让人想去选。
那么实际上这道题是什么样子的呢?解析如下:
释放消费,不仅涉及居民收入等需求端,也涉及消费供给等供给端。「国际化」意味着面向全球消费者,需拥有运营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能力。要达到「国际」标准,需要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品和服务规则、规范、标准、管理的国际化。为此,_____________ 。这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这方面的突破,将为全国提供重要的先行先试经验与探索。
本题是「言语理解-段落概括」中的「横线填空」题,该题绝大部分内容不仅对解题没有价值的,甚至存在干扰(这就是所谓的「陷阱」)。
第1~3句话:
释放消费,不仅涉及居民收入等需求端,也涉及消费供给等供给端。「国际化」意味着面向全球消费者,需拥有运营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能力。要达到「国际」标准,需要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品和服务规则、规范、标准、管理的国际化。
第1句话强调了「消费等供给端」,然后第2句「……意味着面向全球消费者」则接续着上文继续叙述。
由于本题是「横线填空」题,意味着全文的中心并不重要(知道大概意思即可)。由于「第1句话引出的内容」已经被「第2句话」解释清楚了,因此——第1句话可直接略过。
同理,第3句话「要达到『国际』标准,需要……」的表述,同样紧接着上文「需拥有……能力」,意味着「第2句话引出的内容」已经被「第3句话」解释清楚了,也就是第2句话也可直接略过。
在分析第3句话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第4~6句话。
第4~6句话:
为此,_____________ 。这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这方面的突破,将为全国提供重要的先行先试经验与探索。
第4句话的结构是「为此+横线填空」,很明显,这句话意味着上文得出了一个结论,而横线部分必须有对应结论的保障措施。
由此可确定:
第3句话前半部分不重要(因为是接续第2句话展开的),而后半部分极为重要(因为横线填空必须接续第3句话展开)。
分析第3句话(主要分析后半部分):
要达到「国际」标准,需要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品和服务规则、规范、标准、管理的国际化。
前半部分「要达到「国际」标准,需要显著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是围绕上文展开的,不重要;后半部分极为重要。
以此类推,横线后面的第5~6句话也可以继续分析:
这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这方面的突破,将为全国提供重要的先行先试经验与探索。
第6句话「在这方面的突破,将为全国提供重要的先行先试经验与探索」中的「在这」,显然是接续第5句话继续展开的,和横线没有逻辑,可以直接无视。
因此,本题的解析关键就是第3句话的后半部分和第5句话,即:
推动产品和服务规则、规范、标准、管理的国际化。为此,_____________ 。这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进一步浓缩,可得:
推动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好,为此要________,而这些事和「基础性制度」有关。
即横线内容必须涉及「基础性制度」。此时再分析4个选项:
A「必须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和优化」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基础性制度」无关,排除。
B「应在壮大新型消费模式的同时强化新消费模式的监管」
分别强调了「壮大新型消费模式」和「强化新型消费模式监管」,虽然「强化监管」或多或少涉及一点「制度」性的东西,但B选项的落脚点显然是「新型消费模式」,所以也是不太合适的。
C「要立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的先行优势和协同效应」
和A一样,「先行优势」「协同效应」也和「基础性制度」无关,排除。
(D)要在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有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属于「根本性、制度性」的事物,往往涉及最顶层的发展规划和法律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基础性制度」关系密切,是最适合本题的答案。
本题的特点就是陷阱非常明显,甚至有些刻意。
熟悉该板块题目套路的考生是很容易发现出题者的诱导倾向的,但是如果不熟悉的话,误选A或者B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不到4成的正确率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行测考试中,这种「套路性的陷阱」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行测考试比的就是考生对真题的研究程度。
对真题研究越透彻,就越能识破出题者设置的陷阱。如果足够警惕,甚至在看到某些特定的题干表述时就能够提前预测出陷阱的规律,从而大幅度提升解题效率。
【2022年4月联考(常识判断)】下列诗句均描述了一种生物学现象,对其解释错误的是:
(A)「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体现动物的拟态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植物开花受温度影响

下列诗句均描述了一种生物学现象,对其解释错误的是:
(A)「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体现动物的拟态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植物开花受温度影响
正确率45%,易错项B
本题看似平平无奇,但它的的套路非常经典。
题干说「诗句描述了一种生物学现象」,而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不会直接解释「我这首诗中描述了什么生物学现象」的,所以这属于一道典型的「跨界」题。
此类题目的特点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来出,在近年「常识判断」题中很常见。
如果对此类题目足够熟悉,就会在做题之前察觉到出题者可能设下的陷阱,即「考生面对熟悉事物,下意识地放松警惕」的心理。4个选项均为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在小学教材中即出现过,所以藏在其中的陷阱更加隐蔽。
我们首先分析难度不高的CD选项。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没有什么难度,「从枝头上掉下的落花」变为「泥土(中的营养)」滋养新生花朵的过程,必然涉及微生物的分解(降解)作用,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影响
D选项这句诗在公考中多次出现,它的核心知识点是「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开花越晚」,正确。
本题大部分小伙伴误选了B,这就是掉入了出题者陷阱的结果。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
很多小伙伴误选B的原因,就是对这句诗太熟悉了。在我们学习这句诗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刻意去想「红杏是怎么长出到墙外的」,所以看到B选项的第一时间,就是怀疑。
虽然CD两个选项大家也非常熟悉,但C选项很好理解,D选项又反复在公考中出现,所以对考生造成的干扰较小。但B选项就不一样了,它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植物的向光性」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指的是植物生长器官(一般指地上部分茎、叶)向光源生长、弯曲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向日葵,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符合该定义的。
为什么诗句中没有提到「红杏出墙」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它必然是「向光性」呢?这里可以用排除法,让我们看一下原诗: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句大意: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可以看出,作者拜访的是一座门口有苔藓的,用木柴制作的门的废旧园子,其实是在提醒读者「该园子近期是无人打理的」。
因此,我们就排除了园主人故意把红杏枝叶往外掰等其他奇葩因素,导致「红杏出墙」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园子内外环境不同。园内有墙和其他植物,光照条件不好;园外则没有竞争者,红杏长出后可以尽享阳光,据此可判断B选项正确。
此处出题者就设置了一个「熟悉的陌生感」陷阱,利用考生对诗句的熟悉和「跨界」出题的特点,让考生难以准确分析出诗句和生物学现象的关系,从而选错答案。
这个「陷阱」也体现在正确选项A上:
A「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物的拟态
「动物的拟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物学常识,指的是「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最常见的作用是「借助环境隐藏自己,从而不被发现」。
那么,从字面上看来,黄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中,借助环境隐藏了自己,似乎和「拟态」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分析的话,很可能就会误选A了。
但事实上,黄蝶在黄色菜花中难以发现的原理是「保护色」,即「由于色彩相似而难以发现」,「保护色」和「拟态」的原理有一定相近之处,但并不一样。
区分两者非常简单,根据汉字含义就可以了。「拟态」的「态」强调的是「姿态」,而「保护色」的「色」强调的是「颜色」。
显然黄色的蝴蝶不可能模拟菜花的「姿态」而只是「颜色」,所以本题A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符合要求。
这就是本题设下的另一个陷阱。大家对A选项的诗句都非常熟悉,而且「拟态」和「保护色」的原理有相近之处,如果考生做题时不够仔细,又纠结于B选项「红杏出墙」的原理,就很可能去误选B。
在行测考试中,理解「陷阱的套路」是极为重要的。
西瓜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介绍过「时间」对行测考试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如果按照中考、高考的节奏来做题,那一定是做不完所有题目的,我们必须想办法来优化做题效率。
行测题目的「陷阱」都是出题者有意为之的,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在遇到类似难题的时候就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一眼就意识到出题者可能会在什么地方「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