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艾格莱卜王朝
节选翻译自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Clifford Edmund Bosworth(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著,11.The Aghlabids





易卜拉欣一世·本·艾格莱卜的父亲是阿拔斯军中一位呼罗珊阿拉伯人[1] 将领。伊历184年(800.2.1-12.31),他的儿子(即易卜拉欣)被哈里发授予易弗里基叶省(进行统治),条件是每年需上缴四万第纳尔的赋税[2] 。这次授予涉及了许多自治权,从巴格达到北非的距离之远也能够确保艾格莱卜统治者(在统治时)不会被哈里发政府所干扰[3] ,阿拔斯王朝在九世纪中叶后因继位之争与内乱而变得衰弱不堪。尽管如此,艾格莱卜王朝在理论上仍然是哈里发的附庸,虽然在易卜拉欣一世后就没有在其所铸造的钱币上刻哈里发的名字,但在虎土白或星期五的讲道日还是得诵念哈里发之名。这位艾格莱卜王朝的首位统治者在他们的领土上镇压了哈瓦利吉派柏柏尔人[4]的暴乱,之后,王朝中最具才干、精力充沛的一位君主齐雅达特·埃拉一世于伊历212年(827.4.2-12.31)[5]开始对拜占庭治下的西西里岛进行声势浩大的征服。一只庞大的海军舰队已然起航,让艾格莱卜君主(在这段时期)成为了地中海之主,并使他们得以劫掠意大利南部海岸、撒丁岛、科西嘉岛,甚至滨海阿尔卑斯山脉沿岸;马耳他岛在伊历256年(870.1.1-11.28)前便已被穆斯林所攻占,长达两个世纪,直到诺曼人将其收复。之所以开启征服西西里的进程,可能是为了将(信奉伊斯兰教而导致的)宗教好战性转移到对抗异教徒的“吉哈德( jihad)”[6] 中,因为此前艾格莱卜的埃米尔们正穷于应付着易弗里基叶省内部强大的对手,像马立克学派“福卡哈(fuqaha)”[7]或从凯鲁万城来的宗教法学家。[8] 十世纪初,对西西里的征服近乎完成。该岛起初是由艾格莱卜委派总督,后来由法蒂玛王朝接手,尔后归于卡尔比王朝(Kalbids),一直处在穆斯林统治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向基督教欧洲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地区,直到11世纪末被诺曼人收复。
后来,艾格莱卜王朝在九世纪末放松了对易弗里基叶的控制,(导致)传教士阿布·阿卜杜拉进行的什叶派宣传在如今阿尔及利亚东北山区里的库塔玛部(Kutama)柏柏尔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库塔玛军屡败艾格莱卜军,王国末王齐雅达特·埃拉三世在寻求阿拔斯王朝帮助无果后,于伊历296年(909.1.1-9.19)被迫放弃其祖父易卜拉欣二世修建的首都拉卡达(al-Raqqada)[9] 而逃往埃及,随后在(阿拉伯世界的)东方死去。此时易弗里基叶成为法蒂玛王朝在北非统治的核心地区,他们修建了新首都马赫迪亚( al-Mahdiyya)[10]以取代拉卡达。
[1] Khurāsānian Arab,阿拔斯王朝时期移民到呼罗珊地区的阿拉伯人的后裔
[2] 据八卷本《非洲通史》所言,因为此前阿拔斯政府都得从埃及拨10万第纳尔的土地税给易弗里基叶做补贴,而易卜拉欣一世不需要补贴反而还上缴4万第纳尔赋税的做法显然令哈伦十分省心
[3] 原文为 the great distance of North Africa from Baghdad ensured that none of the Aghlabids was much disturbed by the caliphal government
[4]应该是伊巴德派
[5] 原文是217/827年,应是印刷错误
[6] 对吉哈德的解释可以看知乎的相关问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702660
[7] 即法基赫(Faqīh),字面上一般解作法学家,指伊斯兰教法学的专家,福卡哈是其复数形式。之所以要与马立克学派进行斗争,是因为艾格莱卜王朝的统治者信奉穆尔太齐赖派与哈乃斐派,而这两派都与马立克学派背道而驰。
[8]原文为It is probable that the conquest of Sicily was begun in order to divert religious bellicosity into jihād against the infidels, for the early Aghlabid amīrs had to cope with strong internal opposition in Ifrīqiya from the Mālikī fuqahā’ or religious lawyers in Kairouan.总感觉这句翻的不太妥当
[9] 在凯鲁万城附近
[10]如今叫马赫迪耶(Mahdia)


原文参考资料
Lane-Poole, 36-8; Zambaur, 67-8; Album, 15-16.
Ei2 ‘Aghlabids’ (G. Marçais).
M. Vonderheyden, La Berbérie orientale sous la dynastie des Benoû Aṛlab 800-909, Paris 1927, with genealogical table at p. 332.
O. Grabar, The Coinage of the Ṭulunids,ANS Numismatic Notes and Monographs, no. 139,New York 1957, 51-4.
M. Talbi, L’émirat aghlabide, Paris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