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卑感】我们对情况的解读,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023-04-21 17:51 作者:认真健身的阿yuan  | 我要投稿

谈谈里面提到的自卑。 自卑感可以认为是价值更少的“感觉”,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既然人最终都要死,那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之类的感觉。 我说一下我自身的自卑感吧,我的身高是160厘米,我曾经一直苦恼于自己的身高。也一度想过:如果我拥有正常的身高,哪怕长高10厘米,一切就会不同,就会有更顺利的人生。 朋友说我的想法太无聊了。“长高干什么呢?你有让人感觉轻松的本事。” 的确,高大强壮的男性会给人一种震撼感,相反的就是轻松。在我看来,这就是价值的转换。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身高异常就是自卑感的内在原因吗,当然不是。事实上,160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数据,问题在于我怎么看待这种身高以及我赋予它怎样的价值。 我对身高的感觉是与他人的比较,反之,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认为自己矮,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卑于身高只是自己主观的认知而不是客观的事实。主观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自己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优点或者缺点全凭自己决定 生活中的太多事情同样如此 例如,我是不是不漂亮帅气,我是不是不高大强壮,我是不是个学习的失败者…… 正确认识并且利用自卑感对于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为什么人会有自卑感? 借用阿德勒心理学里面的一个词“追求优越性”。我们将它简单理解为“希望进步”。 例如,今天我的羽毛球训练,和别人打球真的很让我觉得无力,不会打球去双打完全是懵的,打了和没打一样,我想摆脱无力的状态,所以我会选择自己重复练习加训。 我们处于“希望进步”这个状态的时候,树立目标并为此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目标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比如说,我那么努力的打乒乓球还是打不赢那个教我打球的人,哈哈, 例子有些偏颇,不用在意,这不是重点。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认识自卑感之后,我们更需要了解一个叫“自卑情结”的概念,也有助于区分什么是自卑感,什么是自卑情结。 心理学上,自卑情结表示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自卑感没有关系。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他们具体不同在什么地方。其实,前文表示过,自卑感不是坏事,就像我虽然对身高有自卑感,可正因为如此,我才下定决心要锻炼,从这个角度看是一件好事。 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把自卑感当做借口来解释自己的失败或者其他行为。 举个例子,假如今天我看到别人当选了学生代表,我可能会产生“我因为成绩不好所以当不上学生代表”这个想法,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像这样在生活中大肆宣扬或者默默想着“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已经超出自卑感的范围,这就是一种自卑情结。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学历低,就会失去很多求职和发展的机会,这不是借口,是事实”。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具体解释涉及到另一方面的知识“外部因果律”,这里不细说了。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种事实,如果我抱着“我因为成绩不好,所以当不了课代表”之类的想法, 那就不是“当不了”而是“不想当”。尽管听起来荒诞,“这是什么鬼道理”。 我们可以解释为我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为了提高成绩当学生代表而牺牲玩的时间——比如手机游戏或者打乒乓球 举个形象的比喻,也就是没有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便有些不满为什么别人可以当学生代表而我不能,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或许信息量太多无法消化,没关系,可以的话,再看一遍吧,或者在以后的日子。                             写得也不好,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卑感】我们对情况的解读,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