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郎的业务之我见(基本功篇)
相声的基本功是说学逗唱。(我觉得要是说吃喝嫖赌,那九郎起码精通前两项)
和别的曲艺种类相比,相声的历史相对短暂,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早期相声的基本功是十三门,包括白沙撒字、收钱(开杵门子)、太平歌词、货声什么的。
相声进入茶馆剧场之后,基本功整合为说学逗唱更符合现状。

说。
(在发展成为行为艺术之前)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说”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
嘴里要清楚,要干净,要让观众听清演员说什么。
在深入扒视频之前,我老看有人说杨九郎“口齿不清”,说16年《笑傲江湖》宋丹丹就指出过他这个毛病,这么多年了还没改。
16年的《笑傲江湖》,宋丹丹是这么说的:“捧哏的小伙子声音吃亏,就这个演戏就这个说话呀,是那样的人吧,你老觉得好像有点累,声音不是放松的声音。”


宋丹丹说的是杨九郎的发声不够松弛,和“口齿不清”没有关系。
就我看到的16年那一段时间,杨九郎确实是很紧张,整个人绷得很紧。
就像《有话好好说》里,那威批评张云雷一样,《笑傲江湖》里宋丹丹对杨九郎的批评,我认为很中肯。
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提点。
虽然很多粉丝骂那威,但是事实上,九辫走的就是那威提出的路子,张云雷唱,杨九郎说,情绪上用反差制造张力。
在《笑傲江湖》之后,杨九郎再没有过那么紧绷的演出状态。说明他们在场下,认真听取了前辈的意见,积极努力地修正提高了自己。
没有这种态度,就没有后来持续走红的九辫。
不是杨九郎口齿不清,是张云雷的口齿太清楚。
在剪视频的时候,对比很明显,杨九郎说的话我听得都不费力,反倒是张鹤帆说话,我得戴上耳机翻来覆去地听。
如果说满分100,张云雷的口齿95,那杨九郎的口齿在88到92之间,张鹤帆最多也就68吧。
就我看到的,杨九郎在台上确实有不能让人一耳朵就听清的时候,九成九都是出了表演态进了生活态,直白点说吧,就是用他日常说话的京腔骂张云雷。
朋友们还记得16年7月那场拴娃娃么?给汪汪叫的杨九郎吓到的张云雷,也是很可爱了。为什么张云雷真的会被吓到?因为杨九郎的腔调变了。

学。
相声演员给我们普及的学,“学个大姑娘老太太”“各省方言”……
归根结底,学就是模仿,就是塑造人物,是演技。
说相声是表演,没有舞美没有服装道具,全靠演员的身段表情语气把观众带入情景。
杨九郎的这一项,95分往上。
杨九郎的表演层次丰富细腻,放慢倍速放大镜头以后,能看到很多转瞬即逝的小表情。
相声相声,相一半声一半,使相是很重要的。
我拿16年10月底的一个小段分析,那时候杨九郎的表演没有现在好,可窥一斑。

逗。
逗是幽默的手段,是翻包袱的能力。
杨九郎的这一点,我说不好具体分数,但一定是一个很高的分数。
相声最重要的是包袱,包袱就是笑料,使观众发笑的东西。
逗哏演员的铺垫就是在给观众构建这个包袱,在最恰当的时机,捧哏演员干脆利落地翻开一抖,给大家看到包袱里面的内容。
如果没翻好,包袱就掉地了。
如果翻抖的时机不对,观众的期待值没有达到最高点就翻开,那效果就打折扣。
上面那个小段的最后,杨九郎翻的“这是日本艺伎”就很精彩。
唱。
相声演员本门的唱是太平歌词,太平歌词、门柳,起初的作用都是用于招揽观众。
杨九郎的太平歌词,只能说,规整,符合太平歌词的要求,及格。
正活里的唱,杨九郎是从不掉链子的。不管是《窦公训女》还是《捉放曹》《洪洋洞》,该怎么唱就怎么唱。
相声是艺术,艺术起源于人的欲望,靠激发观众的感情、感染观众的情绪来打动观众。
情绪是落足点,是艺术作品的根本内容。
基本功不能差,差了就表达不好。
但是只有基本功,没有情绪,那就不是一个文艺作品了。
艺术是用于感知的,不是用于研究的。
艺术从业者必须去研究,但是观众只需要感知就可以。
成功绝无侥幸。九辫从合作起,一直是上升趋势,厚积薄发,看不到颓势。
为什么这篇没有用九辫的相声来举例,因为杨九郎捧郎昊辰的层次和捧张云雷的层次不一样。捧郎昊辰是杨九郎的工作,用对待工作的态度去捧。
捧张云雷是杨九郎的事业,用奉献自我的态度去捧。
本来我不想写这一篇的,觉得我的水平根本不足以去评断什么,但是架不住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个键盘。
连杨九郎的相声都没看过几段的人都敢说杨九郎的业务差了,真是宣传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