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你爱的人也抑郁,想让你知道的几件事

2023-07-07 13:45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每逢有公众人物因为精神障碍去世,各类媒体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蹭热点,借着“分析病因”的幌子,扒出死者一生的八卦小料,竭力满足大众对于名人轶事的窥私欲后,只留下一地鸡毛。


至于大家对精神障碍更了解了吗?对精神健康更重视了吗?知道作为亲友怎么支持吗?通通都是问号,只留下一个“精神病患”的标签盖棺定论,成为死者生前的最后一个注解。


可以说,消费死者,不仅仅是媒体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所以,本篇推文不会涉及关于死者本人的任何内容,只想聊聊抑郁症本身。

公众人物自杀离世的消息,频频为大众敲响了关于抑郁症的警钟,所有人都开始更加频繁地在关注抑郁自杀的消息。


实际上,抑郁自杀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40%患有抑郁症。

一面是令人心痛的天量数字,另一面却是低到惊人的抑郁症就诊率。


相比于其它慢性疾病,抑郁症的就诊率和治疗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只有不到10%的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会接受抗抑郁治疗或服用药物,导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状况极为艰难,自杀率久居不下。


有71%的抑郁患者,试图隐藏自己的病情,甚至一些抑郁症患者在必要时还是会上班、上学甚至参加社交活动,会像正常人一样保持微笑……


这是因为他们除了心理疾病带来的困扰要应对,还要面对各种恶意和误解的声音。人们能理解骨折的人无法走路,却理解不了抑郁的人无力生活。


甚至有些时候,最亲近的家人,却讲出最伤人的话语:

“你才多大,知道什么是痛苦吗”、“我吃粗粮长大都开开心心,你凭什么抑郁?”、“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家人的不理解、不在意,甚至羞辱,无异于在伤口撒盐,拦住了他们求救的本能。


于是在污名化和病耻感的双重作用下,有些患者更加难以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宁愿饱受精神心理上的痛苦折磨,以致于夜不能寐,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也不愿寻求医疗帮助。


这些无助的人,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朋友、亲人,就在我们身边。

还有一些患者,即使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却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生病的事实。当患者自身对精神障碍都抱有偏见时,消除大众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就更难了。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或许我们该给心理疾病松松绑了——把心理疾病看做正常疾病的一种,既不排斥,也不浪漫化。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心理疾病,而需要帮助的人也能更勇敢地踏上自我拯救之路。 

抑郁症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需要被认真对待的疾病,是被纳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一种精神障碍。


随着脑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脑科学家们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抑郁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大脑会真实地发生病变,大脑白质、灰质和神经通路受损,大脑活跃度明显降低。


| 缩小的海马体


抑郁症持续的时间越久,大脑内海马体的体积就可能越小。


海马体是大脑当中负责记忆和认知功能最核心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萎缩通常对应着,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的下降和抑郁的情绪状态。


这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有严重的记忆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

| 损伤的神经网络


大脑在执行我们的指令时,往往需要调用距离遥远的不同区域,以网络的形式协同合作。


但在抑郁症病人的大脑当中,负责情绪调节、反刍性思维有关的奖赏回路,以及自我意识相关的大脑网络活动,往往处于异常的状态,同时异常的还包括负责感知奖赏的额叶皮层。


这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获得奖赏不会快乐,达不到预期又会比普通人更加失望,甚至感受到强烈的个人价值损失与低自尊。


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负责给神经细胞传递信号的大脑白质,整合性低于普通人,不同区域的信号传递速度慢了很多。


这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思维迟缓、行为迟钝。

| 失控的调节系统


5-羟色胺系统基因、多巴胺系统基因、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这些相关候选基因能联合影响人体内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


血清素是管理情绪的闸门,多巴胺带来奖励机制的愉悦,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血清素和多巴胺是处于抑制状态的。


这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情绪低落、感到生活没希望、无助,甚至有死亡的念头。


这些都是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在极微小层面上存在的改变,是受到生理性影响的,不受人的意念所控制的,也是靠自我调整或意志力无法改变的。


因此,当牵扯到“器质性的改变”时,精神障碍不是想开点就就能好的,而是需要专业的治疗和帮助,这也是对他们最有效的支持。

在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累计阅读4.5亿里;百度“抑郁”相关贴吧累计发帖2700万里,知乎“抑郁”相关问题关注量82万里,不乏出现过这样的心声:


如果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身边都有一个在你发病的时候出现的人就好了,哪怕只是打电话陪着你,不理解你的疾病但也不误解你的情况,不问只是陪你逗你开心,哪怕他以为你是不开心,其实你是抑郁,但他不会去语言伤害你,不会说你矫情,不会说你想太多……


如果所爱之人愿意告诉你TA抑郁了,这不仅仅是一份通知,更能是一种信任。


所以作为这份爱的回应,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提供合适的陪伴与安慰,甚至帮助Ta们更好的康复。

| 理解永远是通用的陪伴准则


我们首先该做的,是去了解抑郁症,只有了解越多,也越能避免在陪伴时造成伤害。


可能你无法感同身受抑郁症患者内心挣扎不安的世界,但做到接纳并承认Ta的痛苦,能让Ta们的情绪得到释放。


相反,教育或者强行鼓励对方振作起来,保持乐观的态度对生理的病症不一定有效,强装乐观的态度更容易切断Ta们和周围一切的联系,从此也失去了溺水者最后的稻草。


不当的言语可能会把Ta们推的更远,甚至加重抑郁情绪。


| 适度的支持和关注


过于紧密的关心和距离可能会让Ta感到窒息,在给予的同时不要以此作为对方必须好起来的理由“你看你有那么多人关心你,你不该再难过了”,而是用“我知道你难过,我不指手画脚;我陪你哭,而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期望的样子”更为柔和的安抚对方。


我们尽可能的共情,并不一定为了完全进入Ta的世界,更重要的是由共情所带来的陪伴,能够帮助Ta去理解自己。


如果你不确定Ta更想要什么类型的支持,也可以直接坦诚询问,“我能做什么来让你好受些吗?”,也许Ta会告诉你有哪些期待。


| 允许自己情绪不稳定


作为照顾患者的一员,难免会受TA情绪的影响,出现一些所谓不积极的情绪:愤怒、沮丧、悲伤、愧疚……这些都是正常的。


在这个时候,请允许自己情绪不稳定,去理解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意识到自己感受是自然的,不需要竭尽全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所谓的情绪稳定,从来不是没有情绪、不会经历负面情绪,而是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第一步就是允许自己情绪不稳定。


| 鼓励寻求专业的帮助


抑郁症本身并非不治之症,通过规范系统的治疗,是可以达到临床康复的,我们无法替代专业人士为抑郁症患者展开治疗,但可以帮助他们寻求靠谱的治疗。


这是一场团队合作,精神科医生的处方药物与物理治疗,或是专业循证的心理治疗等,都可以给抑郁症患者带来改善的希望。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做,我们作为亲友也能更好地陪伴、支持患者。


最后希望每个个体在对抗抑郁时,都不会是孤身一人。


References:

Margolese, S. K., Markiewicz, D., & Doyle, A. B. (2005). Attachment to parents, best friend, and romantic partner: Predicting different pathways to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4(6), 637.

Besser, A. (2004). Self-and best-friend assessments of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and defenses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2(6), 559-594.


Medical Review:

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Wei Su

如果你爱的人也抑郁,想让你知道的几件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