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一高二没努力,高三了还有机会吗?——思维篇

2023-08-08 15:58 作者:涵涵学姐hh  | 我要投稿

关于如何“用脑子学习”?

我见过太多的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对学习本身没有一点思考。他们完全将老师的指令视为权威,将学习视为一种“机械运动”,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一味跟随书本和老师,导致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渐僵化,这样学起来会非常非常非常累!!

所以这里的“用脑子”学习,即从思维层面学会如何“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旁观者”思维

“抬起头做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2.“结构化”思维

有组织,有框架,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3.“直觉”思维

一种学习过程中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所产生的本能的信念,俗称“语感”。

1、“旁观者”思维

我在做题时常对自己说:“抬起头做题!”

从我读书时接受教育,到现在成为一名教育者,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在教学生做题时,都要求学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去思考题目”。

并不!并不是这样的。

这种思路不仅对做题没什么益处(可能平时测试中会有不合格的出题者把题目出的很偏,但相信我,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概率会在高考中出现),还会对个体的成长带来很大危害。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遇到问题下意识想到的是,自己的想法是错的,那些更权威的的才是真理。

然而事实却是,虽然出题者在出题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带入一些自己的主观意志,但总体来说,所有的题目都是以事实为基础,围绕问题本身而设置的。

你只需要客观地面对问题,搞懂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并不需要去揣摩出题人是否有什么多余的心思。

所以我说“抬起头做题”,就是当你被某道题深深纠缠的时候,当你一直在反复琢磨这道题到底是想问什么,想考什么的时候,当你反复思考却还是在几个相似选项中犹豫不决的时候——停下来。

抬起头来看看前方,或者窗外。物理性的抬头完成后,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看问题的视角也抬起来。重新回到这道题,重新看一遍题目,以最简单的直线思维找到题目的关键词,对应到课本上的知识点,停止无止境的发散和猜测。

然后同样的方式,看四个选项,找到四个选项的关键词,对应到其最简单、最直接的知识点。

最后,把题目和选项对应起来,问题解决。

这个过程没有文字所呈现出的那么轻松,例如你很难一下子找到关键词,或你很难去对应到一个具体的准确的知识点。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慢慢探索、不断尝试、用脑子不断去体会去感受的过程。

我从开始尝试这样做题到找准“抬头”的感觉,花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只要你get到这种思维,那么碰到犹豫不决的题目时,会更加干脆果断的完成,正确率也会大幅提升。

2、“结构化”思维

你有没有在做语文阅读理解、做文综主观题的时候不知如何下笔,思考的时候也找不到逻辑起点?想必老师们都会告诉你,要用总分总的结构,要分点分条一一列出,要标序号,要让阅卷老师看的清晰。

其实,这里需要用到的对我们一生都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结构化思维。

百度百科对结构化思维的解释是这样的:

结构化思维有三种定位,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决策、计划涵盖时间维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针对其三种时间的状态,可以概括为“视角多元性、影响跨期性、层级互适性”。视角多元性要求拓宽与提升“当下”问题分析的角度与维度;影响跨期性涉及问题过程的“时序”关联;层级互适性阐明现实解决问题的人因其角色不同所反映的不同的思维要求。

简单来说,在应试中,结构化思维的表现便是:有组织,有框架,条理思路清晰。

但是我们很难一下子就掌握这种结构化思维方式,所以,在这里给你分享一个更简单有效的小窍门:从下往上思考,即先发散,后总结。这样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找到逻辑结构。

1、审题结束后,尽可能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要点

2、找出这些要点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进行合并、删减、分类。

这个过程可以用到MECE 原则,即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Exhaustive。相互穷尽,不重叠。完全穷尽,不遗漏。

3、由以上要点,进行总结概括,,归纳出总的观点

4、对观点进行修缮补充,梳理思路,串联要点

举个例子

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题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追求理想,乍一看,这么大的题目,该怎么下笔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写呢?怎么写出亮点?

我们先从小的要点来想,不管想到什么,都在草稿纸上写下来。

首先,理想的追求,可能包括追求的路径、方式、目的等,再详细些可理解为,理想的追求包括“理想是什么”、“为何以此为理想”、“如何追求理想”等。

在这三分论点之上,要明确的是,作文的主题和落脚点,都应该是“追求理想”。

由此作文框架便搭建完成。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可结合建党百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时代特点,从青年的责任,青年的担当,青年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展紧密结合。以百年前追求理想的革命先辈青年学子为例证,深入阐述今天的青年如何创造新的历史,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理想。

3、“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对应,狭义上的直觉或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简言之,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

直觉思维在学术上的解释为“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应试中可以简单理解为“语感”。

千万不要小瞧语感!!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在很多同学看来很虚幻的感觉,在学习中非常重要!!

真的非常重要!!

直觉思维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直接性:即主体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是直觉思维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

快速性:指思维的结果产生得很迅速,这种快速性以致思维者对所进行的过程无法作出逻辑的解释;

跳跃性: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

个体性:它与思维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品质相联系,表现出直觉的个体特征;

坚信感:主体以直觉方式得出结论时,理智清楚,意识明确,这使直觉有别于冲动性行为,主体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或真理性具有本能的信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进一步分析加工和实验验证的必要性);

或然性:非逻辑思维是非必然的,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表现出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这种语感在做英语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时,很可能成为一些”疑难杂题“的”灵丹妙药“

因为有些题本身即模棱两可或超纲,凭自己现有的能力很难作出,但你的语感却能够超越这些现实的阻碍,以一种很”玄学“的方式,告诉你正确答案。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同学?他们做语文、英语和文综的易错题中,正确率比你高出太多。但当你问他这道题为什么选C而不选B时,他却无辜的对你说:”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C对。“

他没有在凡尔赛,可能真的只是感觉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语感如何培养?

拓展知识面。

看的东西多了,这些内容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你留下印象,你的知识面也就广了,对待事物就有了更多的判断能力。

具体方法:

高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你大量阅读培养语感,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阅读。

例如我高三学习历史科目的时候,因为课本上只讲了某个朝代某些特定的事,如果不进行知识拓展的话,对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便缺乏完整的真实的理解。所以我会找我的历史老师,请她帮我搜关于课本上的【人物】、【历史阶段】或【事件】的历史资料。

我把资料打印出来,课间的时候像看故事书一样很快就可以把对应的历史资料过一遍,地理学科亦然。

最后我又想说你高一高二没有好好学没有关系,抓住高三上学期 ,高三逆袭的人大有人在,说不定就是你呀,最后把我自己整理的数学英语一轮提分笔记分享给大家,很多学弟学妹们用了都说好用,如果能帮助到你们我真的很开心,需要的同学关注一下,评论数字1就可以了,我都会分享给大家的,下期我们分享一下高三如何规划学习,你们一定要关注一下哟,不然到时候就找不到了。


高一高二没努力,高三了还有机会吗?——思维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