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抽30分钟了解一点历史吧!万一你的世界从此大不同呢?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上次聊完了艺术类通史,本期我们聊聊【历史类书籍】。
由于本文内容过长,必须要依赖各种美少女缓解可能存在的不良的阅读体验。

与往期风格类似,文字很枯燥,累的时候可以看看图,也可以右键保存(理论上都是最高画质,如果网站压缩我也没办法了)。

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读史使人明智”呢?

我想,应该是跟着历史不断翻滚的车轮后,从车痕中找到足以“鉴今”的内容,我一直觉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夸张一点讲,如果能【深谙】一朝历史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进则非富即贵、号令一方,退则明哲保身、颐养天年;若能【通晓】数朝历史、学贯中西,想必任督二脉早已贯通,若不是九五至尊,也是入阁拜相。

注意,上面的【深谙】和【通晓】,远非字面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从浅层次讲,读多了历史,至少能让你在平凡生活之余多一些别样乐趣,说不定能在茶余饭后多一些谈资;从深层次将,多读历史,就是从时代的兴衰往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明白自己想要和能达成怎样的位置,摸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和路径。

第二部分,读中国历史的肤浅感悟。
其实读中国历史,更像是读帝王将相的【家事】,伴随着中央集权程度的加深,皇室之兴衰与国家之兴衰紧密相连,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懂得为何要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因为治小家在于权衡,治大家在于制衡。其底核逻辑是相似的。

但是,从古至今,越是位高权重就越是“高危职业”,因为金字塔越高越尖,能容纳的空间就越狭小,想上位的竞争压力就越大——当皇帝不容易,当好皇帝更不容易。德不配位,最容易出大事儿。
我们看历史小说,一方面是了解了历朝历代发生的各种大事儿,另一方面,也是要明白(揣度)顶层的政治家们是如何进行顶(quan)层(mou)设(zhi)计(dou)的。虽然你熟读历史并不能让你轻松走上仕途且步步高升,但你至少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社会打拼中相对游刃有余,借古鉴今,肯定能提升你的个人段位。

从春秋战国到明,在朝堂上兴起腥风血雨的也就是权力集团相互间的角逐,即【皇族】、【外戚】、【阉党】和【权臣】。其实这些人能归入这种级别,物质层面基本已经无欲无求,需要弥补的就是精神层面——这也就是【权力】。
一开始我也不能理解这些人没事儿斗来斗去图个啥,后来也算是想明白了——正因为物质层面充分满足,不断膨胀的精神空洞也只有【权力】来填,而【权力】的你争我夺,肯定有人起起伏伏,这就有了恩怨,江湖之上,有恩怨就有纷争,有始但没有终,于是,你看这四大集团历朝历代总是能折腾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好事儿或坏事儿。

可能你会好奇,为啥似乎【清朝】就没(前朝)那么多破事儿,(窃以为)你仔细想想,顺治之后,康熙(61)、雍正(13)、乾隆(60、实际执政63年)坐庄长达137年,之后的100多年概括起来就是“乱”——所谓积重难返,享乐多年的乾隆爷埋下的祸根终于长出了不仅殃及皇室,更是让帝国崩盘的“恶之花”,各种里忧外患层出不穷,更新频率比当代各种娱乐圈八卦还快。
此外,就是权力的集中与分配,事实上,历朝历代这个问题都是大问题,比如说宋朝,我们知道宋朝的冗官,就是宋300年的几大恶疾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冗兵、冗费),官员多了,权力分配容易出问题——于是,很多决策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有时并不是【对不对】,而是派系直接的“争斗”是否达成了相互的“妥协”,这又有点美国驴象两党针对议案的相互攻讦。

然而,官员多本身并不是问题,据说,当代企业管理研究表明,单一领导下辖的人数上限是7人,超过7人,可能就会出现管理失误。
那么,有效控制必然会臃肿的官僚集团要怎么办呢?那就是大量“招募”多面手,于是,我们会觉察到,古代的公务员往往身兼数职,比如县衙长官是行政官、法官、检察官、税务官等角色的结合体——当然啦,这么设计并非是因为古人就明白什么管理经验,更多的还是古代人口没那么膨胀,大城市可能几十万人,小地方也就几千来人,相对好管理。

当然,如果深入点看,对比历朝历代,如前文提及的,核心还是【权力】的【制衡】,一旦牵扯到制衡,就有【效率】与【公平】的“宏观调控”。
举个俗一点的例子,提及内容创作,最有【效率】的自然是“直接搬运(抄袭)”,成本略高的是“洗稿”和跨平台搬运(如注册伪号,将国内的创作者视频偷到自己的油管频道上),但这肯定【不公平】。一方面,这需要数个平台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协调,另一方面,是需要一个国家甚至几个国家共同使用【权力】(行政手段或司法手段)进行干预。
于是,就有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

再比如,一个平台,用户越复杂、涉及的年龄层越广泛,其内容看起来就会越“下里巴人”,而平台必须保护(鼓励)一些“阳春白雪”,因为从【效率】角度看,“下里巴人”内容受众最广,接受门槛低,最能吸引最广大用户;但从【公平】角度看,“阳春白雪”是平台必须倾斜资源的,因为如果“劣币把良币都驱赶走了”,平台也就没有任何竞争性了。
如同真实商品一样,平台提供的“商品”,也必然要用【质感】来吸引不同需求的客户,有“物美价廉”的,有“凑合用的”,有“质高价高”的,还有“奢侈品”类的。

注意,当我们(假装)熟读历史,从而试图对万事万物进行“解构”,会发现,其内在原理是极为相似的,但也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读过的中国历史相关书籍和部分观感汇报。
提及中国历史,相对最权威的自然是【二十四史】,这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但很少有普通人能通览这约4700万字,主要原因是【没有需求】。

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通览《二十四史》必是“天大的难事”,即使去粗看一朝大小诸事,也必然被各种文言文整得头昏脑涨,于是,由顶尖学者所撰写的“断代史研究”和“历史类小说”就显得格外亲民。
注意,【历史类小说】,是以官方史书、史料为核心,加上虚构的场面描写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私货}评价,对历史进行小说化讲述,比【演义】更尊重历史原貌,但比【历史】更具有可读性。

另外,考虑到一些人几乎丧失了读书的能力,那么,通过看视频了解中国历史也不是不行,比如《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指导,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拍摄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我认为,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官修中国通史(视频版)】,严谨性肯定一流,趣味性肯定弱了很多,枯燥感也必然增加——毕竟,咱这不是搞笑番剧。

【1】“历史类小说”和低门槛读物
因为《明朝那些事儿》的兴起,以历史为主线的历史类小说层出不穷,不管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的“那些事儿”都有不同版本,而因为每个人的笔力不同,写出的书的读感也不同,这里就不好明确表示这类“历史类小说”的优劣。

其实我对历史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也是因为关于艺术史的同时接触到了《明朝那些事儿》,于是,通过各种历史类小说大致补全了中国历史的框架,通过阅读艺术史间接补全了欧洲历史(主要是几个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这几个)的框架,读书其实是一件越发感受到自己无知和无奈的事儿,由自以为聪明到自认为很蠢的过程无比痛苦。
但是,读历史是无需这么“自虐”的,如果想偷懒一些,读的浅一点,“上下五千年”系列还是比较亲民的,但是“上下五千年”系列在市面上不是只有一个版本,可能不同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上下五千年”,通常就是上下册,价格都不会很离谱,想把中国历史了解个大概,足以。

【2】《国史大纲》、钱穆 著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读的比较吃力,考虑到很多人提及这本书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先生借写史来唤醒民众的抗日救国激情恐怕是更深刻的政治用意,总的来说,这本书只是粗览。提及这本书,还是因为书的名气比较大,但不一定适合当代年轻一代阅读。

【3】《中国断代史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说来很惭愧,我还是2019年才接触到这套书,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03年版,作为一套“十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书籍,其综合质量绝对过硬——深刻、详实、学术、乏味,由于每个朝代由不同的大家编纂,每册的叙史风格各有不同。

全书共13卷16册,近1000万字,足够撑起书柜上的一栏,但这种书放在家中吃灰显然太浪费了。我目前仅看完过《宋史》、《春秋史》和《秦汉史》这3本(仅仅从头到尾翻阅了1遍,绝对谈不上深读),通常不建议买整套(不差钱的随意),完全可以挑某个感兴趣的朝代看看。当然,从预算角度讲,非常规渠道获得的电子版也是个选择。

【4】《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 著
范文澜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这里的《中国通史》是在其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的基础上扩充的,全书目前共12册,其中前4册为范文澜著,后面的由蔡美彪以及其他学者补充完成。

相较于《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国通史》的讲述风格相对统一,总阅读量相对较低——注意这个相对。不过,考虑到这种厚书一般没什么愿意深读——我也是仅仅翻阅过其中几册,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中国通史简编》(有读书类app提供免费的正版),对于通晓中国历史足够了。

【*】《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
吕思勉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
其实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相对很薄,而且不少读书类APP就提供正规且免费的电子版,该书可以与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对比着读,别有一番趣味。

【5】《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讲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实这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一共有12卷,但由于最后2卷的标题为“第11卷《巨龙的胎动》+第12卷《中国之于日本人》”(涉及近代和现代的中国内容),很明显是不太可能出现简体字版本的。

与《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国通史》不同,《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有点像研究某个朝代的大家对自己熟悉领域的长篇论文集,一篇论文就是一个朝代,每个朝代的侧重点不一样。读这套书,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比如某某朝代有哪些著名皇帝、有哪些著名人物、发生了哪些大事儿。在此基础上,读起来才比较有趣。
由于这套书开本较小,价格也相对能接受,我是买回来通读过。看日本的学界领头人如何阐述中国的历史,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也就是换个角度看世界——当然,其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与我们多年来认为的【正确】略有不同。

【6】《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由外国人写的这套《剑桥中国史》,当年我还是通过图书馆借阅的,具体看过哪些朝代的已经记不清,全书的主编是名声赫赫的费正清和崔瑞德——费正清这个名字可能名气更大些。

这套书的原版还没出完,中文版的翻译也滞后于原版的出版。收藏性不高,阅读性一般。必须强调的,是《剑桥中国史》主要面向英文世界里对中国史感兴趣的研究者,我之所以提这套通史专著,并不是对其有多么推崇,而是与《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一样,是希望读者有机会看看其他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大家是如何阐述、评论自己的历史。

我认为,读中国历史,如果翻阅古籍力有不逮,那优先选择咱自个儿的大家的著作)——因为成长于这个文化体系中,体悟到的东西更深刻。好比“没生过孩子的男人去描述分娩的痛苦”,这就很玄乎。

这里顺带再提一下关于阅读西方艺术史著作的体会,与读中国历史相似,如果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说自己要【著】一部“西方艺术通史”,直觉会让我觉得这是吹牛逼。

但如果说某个文笔极佳的才子佳人的书是【分享】一些“对西方艺术的观后感”,我认为这是(相对)靠谱的。

我想,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认识,是不可能超过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王校长聊富人圈的纸醉金迷是相对可信的,对你知根知底的隔壁老王聊三省六部的秘闻就必然是扯淡。
为什么我会鼓励大家多读书,尤其多读历史呢——“不妨每天抽30分钟读一点历史吧”,还是希望【你】在这个危险与机会并存的现世,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从容的“扮猪吃老虎”,而不是“纯真到不聪明”,“呆若久时自然萌,萌到深处处处坑”。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