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为什么要强迫原先六国的富商大贾

话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的一天,在原来的赵国,也就是现在河北省南部这一带,在通往南方的大路上走来了一对夫妻。他们的年纪呢,大概在三四十岁左右。两口子呀,推着一辆小车儿,步履蹒跚风尘仆仆地走着。这对夫妻的男人就姓卓。他们可不是一般人。他们曾经在赵国那是大名鼎鼎的大冶铁商人,现在他们被强迫着要迁居到远在天边的巴蜀之地。和卓氏夫妇一起上路的呢,还有曾经在赵国财大气粗的一些工商业巨富。那这些人呢,财富大部分都被秦朝给没收了,每个人随身只能携带少量的行李。实际上卓氏夫妇和赵国的这些富商大贾并不是孤独的,因为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就强迫原先六国的那些富商大贾都要离开本乡本土,迁居到遥远的地方去。当时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被人押着奔走在南来北往的路上,其中光是被迫迁移到秦朝首都咸阳去的就多达12万户。那么秦始皇,他为什么要强迫这样一些富商大贾搞这种全国性的空间大挪移呢?这就和商鞅变法开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过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始作俑者就是商鞅变法,是在七雄争霸的背景之下展开的。七雄争霸靠的是什么?靠的当然是实力了。那么在当时,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的主要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粮食,再一个就是军队。那粮食是农民生产,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也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所以,商鞅要想秦国实现富强,那就必须重视农业。重视农民。但是他重农就重农吧,为什么还有抑商呢?这是基于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士农工商这几种行业当中啊,农民是最辛苦的,也是赚钱最少的,相比之下呢,工商业者赚钱就比较容易了,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在任何的时代,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愿望。士农工商这样一种客观的差别,也就吸引了当时很多的农民弃农经商。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秦国也不例外,所以商鞅抑商,要刹住这样一种农民弃农经商的风气,要稳定并且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工商业者当中虽然不乏像白圭这样怀有仁义之心的廉贾和良贾,也有一些只顾自己赚钱,不管别人死活的贪贾和恶贾,这些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不仅搞乱了市场,也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商鞅抑商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试图减轻这些工商业者对农业经济的轻视。商鞅变法期间就采取了一些抑商的措施,加重工商业者的税收,还有些徭役负担,比如说制盐和冶铁呀收归官办,商鞅甚至还禁止随随便便的开设旅店饭馆,目的就是为外出经商设置障碍。

秦始皇
商鞅搞这样一些抑商政策,在秦国实行了100多年,直到秦始皇的时候依然存在。秦始皇的特别之处就是强迫原先关东六国的富商大贾迁移到其他地方去。秦始皇做出和商鞅一样的原因之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虑,这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关东六国的贵族参与势力,就防止这些人和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富商大贾勾结起来死灰复燃,威胁秦朝的统治,我们刚才提到的卓氏夫妇被强迫从赵国移民到巴蜀之地,既然从商鞅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在秦国已经搞了一百多年,为什么在秦国历史上后来还出现像外国来的大商人吕不韦担任相国的事情呢,这些现象是不是有些矛盾呢?怎么解释呢?虽然从商鞅开始到秦始皇,秦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贯的,并且也开了整个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之先河。但是我们不能以为随着这样一些政策的实施。商人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不能以为工商业就从此一蹶不振了,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商鞅抑商,他是作为一项辅助手段而实施的,就是给工商业设置了一些障碍,秦始皇在外商吕不韦的羽翼之下生活了十几年。所以秦始皇就对工商业那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敬畏之心,也有厌恶之情,所以秦始皇对待富商大贾的政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既打击又利用。打击的时候是出于政治目的,防止这些富商大贾和这个六国的残余势力勾结起来,那么利用的时候就是出于经济考虑了,经济需要,利用富商大贾的聪明才智促进秦朝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强迫原先关东六国的富商大贾有12万多户迁移到秦朝的首都咸阳,秦始皇要加强对这些人的控制,这种因素当然是存在的,秦始皇他在首都咸阳呆着,整天面对这么多的打击对象,这些人有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厌气冲天,秦始皇看在眼里心里边能爽吗?所以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些人的财富,还有智慧,把秦朝的首都咸阳建设成繁荣的大秦帝国.秦始皇强迫卓氏夫妇从原来的赵国迁居到现在的四川这一带,也是为了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秦始皇强迫富商大贾移民实际上是秦始皇特色的招商引资政策。打击的主要是关东六国的富商大贾。而对于秦国本土的富商大贾,秦始皇是相当的器重。

商鞅变法
卓氏夫妇推着小车。和一群赵国的富商大贾一起被人押着踉踉跄跄地走到了他们的目的地巴蜀。越过了秦岭就是霞萌这个地方,现在四川省北部广元这一带。走到这儿很多人就不愿意再往南走了。他们觉得这个地方离这个800里秦川的关中不是很远,离老家也相对来讲比较近,于是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剩余的一些财物,贿赂押解他们的秦朝官吏,要求留在霞萌这一带。卓氏夫妇没有这样做,他们在霞萌这一带转转,考察了一番,就商量说霞萌这个地方,地方比较狭小。土地又比较贫瘠,咱们俩不能留在这个地方,在往南走有一个山叫做汶山,汶山的下边儿是一片广袤的原野,土地很肥沃,地里还长一种大芋头,能当粮食吃,不管是涝天也好旱天也罢,到死也不会挨饿的,听说那一带的人很善于经商,商业很发达。咱们还是到那儿去,别的人哭着喊着要求留在霞萌这一带。唯独卓氏夫妇要求走得更远一点,押着他们的秦朝的官吏看了看,还以为他们脑子出了毛病。最后卓氏夫妇就被安排到了成都西南的临邛县,一到临邛了,卓氏夫妇高兴得手舞足蹈,押解他们的秦朝官吏看到以后更加觉得他们的精神有问题,有毛病。秦朝官吏哪里知道?卓氏夫妇以前是大冶铁商人。一到临邛卓氏就发现附近的山里边有铁矿。过去的老本行,现在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定居下来以后,卓氏夫妇就雇人从山里边开采出铁矿石来,支起炉子,铸造各种各样的铁质器具。 战国时代在我国冶铁业的发展史上,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很多重要的技术都是在这个时候发明的。卓氏夫妇这些人就从中原把这样一些先进的技术带进了现在的四川地区,促进了西南地区冶铁业的发展。由于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也比较丰富,这个产品很快就打开了销路,赢得了现在四川还有云南这一带的广大消费者欢迎。毫无悬念地再一次爆发了起来,他家的产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当年在赵国的时候。挣着钱了,数都数不过来。光家里边供应各种奴仆就多达1000多人。有了钱以后,主要是开发房地产,在临邛这一带买了很多的地,建了一片又一片的庄园,里边是亭台楼阁,湖光山色,那可以说是古今少有的豪宅。卓家就在这个地方过上了国王般的日子。临邛这一带还出了一个大冶铁商人名字叫做程郑,程郑家也是被强迫的从北方迁移来的。程家的产品销路也很广,特别是得到了西南夷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欢迎,程家的这个产业也和这个卓氏差不多,家里边奴仆也有好几百人。这个产业就是实实在在的传了下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不仅是临邛数一数二的大富商,也是汉朝有名的大冶铁商人。

汉代冶铁图
当穷小子司马相如来到临泉县的时候,他和卓家的大小姐卓文君已经在身份上有了巨大的差距。那么司马相如采取了怎样的做法,总让卓文君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做法又是怎样符合相应营销的策略呢?啼笑姻缘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这个时候临邛县的县令姓王。名字叫王吉,有一天王县令接待了一个客人,就安排这个客人住进了县政府招待所。住下之后王县令特地给她配备了专车,还安排了几个服务员跑前跑后的伺候他。王县令每天都要专门抽时间来看望这个客人。有的时候还隔三差五的,三天两头地陪着这个客人坐着车在临邛县的大街小巷转来转去,四处游览,每次出行都是好几辆车随行,前呼后拥的招摇过市。临邛人看到这个客人属于标准的一个大帅哥,只见他坐在车上,潇洒自如,派头十足,简直像神仙一样。
这个客人是谁呢?也不是别人,就是因为擅长写作辞赋,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大有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小的时候家境是比较富裕。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弹琴,那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大才子。父母最早给这个司马相如起了个名字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狗儿,司马相如长大以后觉得狗儿这个名字不是很雅,他又比较仰慕战国时代赵国的名相蔺相如,所以就自己改名叫司马相如了。汉朝的时候,有一项制度叫做智选,有钱的人家如果献给国家一笔钱,那就可以送自己的子弟到汉朝的首都长安担任郎官,郎官是个什么官呢?实际上没有具体的这个职权,相当于见习的干部,或者说是候补官员,机会好了,有的时候也能够在皇帝身边当差,但是没有资格拿工资,所有的衣服呀,车马呀,各种各样的生活费用都必须自理。所以说,这项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卖官鬻爵的办法。父母为了让司马相如有个好的前程,就倾尽家产给司马相如捐了这么一个官,于是司马相如就来到了长安,担任了一个郎官,偶尔也有机会陪当时的皇帝汉景帝,但司马相如不太喜欢这个差事。那么汉景帝又对这个诗词之类的东西也不大感兴趣,
司马相如觉着自己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他听说有一个梁王很喜欢诗词,于是就辞官不做,跑到了梁国当了梁王的一个门客,一晃几年过去,梁王去世了,司马相如没了知音。没人依靠,只好能回到成都老家。这个时候司马相如的家境已经是一贫如洗了。司马相如呆在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整个就沦落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无业青年。正好临邛县令王吉,那是司马相如的好朋友。就想请这个司马相如到临邛来做客。一开始王县令每天到县政府招待所来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还能够以礼相待,过了一段时间司马相如居然端起了架子,经常的说身体不舒服,不太愿意见人,就不愿意见这个王县令。王县令不仅不生气,反而更加殷勤,更加恭敬。按道理说,司马相如这个时候应当没有什么脾气。他又在王县令的地盘上,他有什么资格?又有什么必要摆谱端架子呢。而王县令是地方的父母官,他又有什么必要低三下四地去向司马相如献殷勤。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离谱,但我们如果从商业营销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那么我们能够发现什么呢?
原来这两个人正在合伙儿演出一场钓鱼的把戏。他们这些所作所为实际上都是为钓鱼在做铺垫,钓鱼钓什么样的鱼呢?他们要钩的就是卓王孙的那个女儿卓文君了。一到临邛,司马相如就从王县令这儿听说了卓文君的情况。据听说卓文君人长得很漂亮,而且精通音乐,颇有艺术修养,现在就是守寡在家。那么司马相如马上对卓文君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心,但是他又听说卓文君才高气傲不好接近,于是就和王县令设计了这么一个钓鱼的把戏。王县令也非常愿意为很铁的这个老朋友,成全这样一种才子佳人的美事儿,所以配合得十分默契。那么在这个钓鱼的过程当中,司马相如和王县令就综合运用了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一些商业促销的手法。比如王县令动不动的隔三差五陪着这个司马相如在临邛的大街小巷,转来转去,招摇过市,这不就是在做广告吗?这王县令来向这个像司马相如献殷勤,这不就是在搞明星代言吗?有县太爷当托儿,你说那个轰动效应该有多大呀?所有做这一些都是为了给钓鱼制造气氛。抬高司马相如身价,就是要把一个穷困潦倒的无业青年包装成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这大鱼很快就上钩了,王县令殷勤待客的这个消息啊,早就在临邛炒的是沸沸扬扬。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王县令的那位客人啊,一定是大有来头,卓王孙的眼球也被吸引住了。卓王孙就特地找到程郑就说老程啊,听说我们县上来了一位贵宾,我们作为地方企业界的领袖,是不是也该出面款待一下呀,于是卓王孙就和程家联名了,郑重其事的给这个司马相如递上请书。同时也请王县令出席作陪。
宴会的地点就设在卓王孙家的豪宅里面。王县令如约前来,一进门不由得暗暗吃了一惊,好家伙,卓王孙请来作陪的各路头面人物,居然有好几百人。陪吃的人都到齐了,时间也到了中午,可是左等右等不见这个主角露面,卓王孙就派人到县政府招待所请了好几回,司马相如都说,身体不舒服,不愿意来,王县令面对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不敢动一动筷子,最后也亲自跑到招待所,来请这个司马相如,这个时候司马相如才装出那个迫不得已的样子,随着这个王县令来出席。司马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呀,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一场盛大的宴会终于开始了,酒过三巡之后,王县令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一把古琴恭恭敬敬地走到了司马相如的身边就施礼说,哎呀,长卿先生,我久仰阁下琴艺高超,那是深不可测。别人弹琴也是不会入耳的,那就委屈您亲自弹奏一首,自娱自乐如何呀?司马相如这个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口吃,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一种大庭广众之下,司马相如为了藏拙很少开口讲话。对于王县令这一请求司马相如又装模作样地摇头啊,摆手推辞了一番,然后就操起了古琴,平心静气,全神贯注地弹奏了起来。司马相如的个人演奏会结束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心就被这悠悠的琴声彻底的征服了。这个人是谁啊?就是司马相如在王县令的帮助之下要钓在那个大鱼,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了,一开始,卓文君对于街上吵得沸沸扬扬的县令待客的这个新闻还没有当回事,等到传说中的那个大帅哥亲临自己家做客,特别是听着司马相如的琴声,想起来的时候卓文君怦然心动了。为什么呀?因为司马相如弹的曲子弹了一曲又一曲,全都是向女孩子倾诉爱慕之情的。别人听不出来,自幼精通音乐的卓文君,他还听不出来吗?所以琴声一响,周文军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他悄悄地来到了宴会厅的外边,躲在了这个帘子后面,听完几曲之后卓文君就深深的被司马相如的才华所折服了。卓文君又趴在门缝里一看。传说中的大帅哥,果然是名不虚传啊,就是说卓文军一下子就对这个司马相如产生了无限的爱慕之心。还担心自己配不上人家司马相如。当司马相如埋头弹琴的时候,担任代言明星的王县令他也没有闲着。他就派人买通了这个卓文君身边的丫鬟。宴会结束,司马相如就趁热打铁,发起了正面进攻,他就通过这个丫鬟给卓文君一封信,直截了当表示了自己的那种爱慕之情,这卓文君正在为自己配不上人家司马相如而感到懊恼呢,一接到这封信就什么也不顾了,当天晚上就溜出了家门,和司马相如私奔了。
司马相如抱得美人归,当天晚上就赶着马车带着卓文君跑回了成都。卓王孙突然发现女儿不见了,就派人四处打探,终于知道是被司马相如给拐跑了。这个时候。卓王孙才明白自己给那个王县令和司马相如给忽悠了。卓王孙暴跳如雷,气不打一处来,他质问王县令,自己上了司马相如和王县令的当,而司马相如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只不过就是成都一个穷困潦倒无业青年,他更加气愤自己的女儿卓文君居然给人家私奔了。虽然在秦汉的时候,女儿改嫁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儿,可是在稀松平常也得讲道理,至少也要听一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卓家也是一个巨商,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卓王孙认为女儿这个举动叫自己脸面尽失,丢尽了面子,于是卓王孙很气恼,说女儿太没出息,居然叫人给拐跑了。我不忍心杀死他,但是我也不会分给他一分钱。有些亲戚朋友就来劝,哎呀,算了吧,算了吧,毕竟是自己家的女儿,现在文君掉进了一个穷窟窿,在那边儿也怪可怜的,给他点儿钱吧。卓王孙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坚决不答应。热恋的蜜月过去之后,生活的压力那就上了心头啊。卓文君毕竟是大财主家的千金小姐,从小那是不愁吃不愁穿,现在跟上了司马相如这个穷小子,每天虽然可以弹弹琴唱唱歌写个诗啥的,做个画之类的,非常的浪漫,可是在浪漫也顶不了饭吃呀,于是卓文君就对司马相如讲,老公啊,我们还是回临邛去吧,虽然父亲不认我们,可是我们还有兄弟呀,即使像兄弟接待,我们还能够吃上饭,总不至于这样来受穷吧。司马相如一想。让爱人跟着自己受穷实在是于心不安,于是就跟着卓文君回来了临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卓文君就把自己的车马卖掉,然后又从兄弟那儿借了一点儿钱,盘下了一个小酒馆,干起了卖酒的生意。从此卓文君每一天都坐在灶台前站柜台卖酒。司马相如扎了个大围裙,和雇来打工的几个伙计一起在店门口刷盘子。附近的人听说这个酒店的老板娘居然是本地大财主卓王孙家的闺女,第二里边跑堂的居然是前不久在临邛的大街小巷,县令大人陪着像神仙一样招摇过市的那个大帅哥,而且这两口子还有一段私奔的风流韵事,这个新闻一传开,那轰动效应一点儿也不亚于原子弹爆炸。结果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这个小酒馆里边是从早到晚,有来喝酒的,有来看热闹,每天是顾客盈门。人越多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口子干的是越起劲。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夫妇二人一个能屈能伸,一个是敢作敢为,真可以称得上是珠联璧合,天造地设的一对。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一方面要放下架子,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劳动,自谋生计,另外一方面也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面子不如里子。大胆地追求爱情,没有错也不丢人,只要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做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但是他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们这个做法呀,恰恰是完全符合商战的策略。
在商业竞争当中,给对手制造麻烦,都是商战的一些常用的手法,其中一条就是动员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个做法,就等于是跟死要面子的卓王孙制造一个更大的面子危机。于是这两口子生意越红火卓王孙越觉得没面子,越觉得丢人,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敢见人,不敢出门了。亲戚朋友看到这种情况就一批一批地来劝了。你家里最不缺的是什么是钱啊?可是你的子女并不多呀,就一个儿子两个闺女,现在文君已经叫人家拐跑了,承认人家司马相如有什么不好的呢,生米都做成熟饭了,你还能挽回吗?更何况司马相如人虽然穷点,但是非常有才学,而且真心实意地喜欢卓文君,这种人还是能靠得住的。再加上司马相如怎么说也是县令大人的朋友啊,也算是有点儿身份有点体面的人了,所以您老人家就别太死心眼了。卓王孙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同时他也担心这两口子啊,女儿女婿万一被逼急了,再闹出什么叫他难堪的事儿来,于是就听了亲戚朋友的劝,就分卓文军100万钱,100个家仆,什么出嫁的被褥啊衣服呀,各种嫁妆也一应俱全,全都送给了卓文君,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这两口子一拿到这笔钱,立马就把小酒馆儿收了摊。回到了成都,买房子买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成了杰出的文学家,才华被汉武帝发现,汉武帝就把司马相如招到了首都长安,重新任命他做了官,
后来汉武帝为了安抚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把司马相如提拔为中郎将,派他到西南这个地方去出使。司马相如就作为皇帝的特使,浩浩荡荡地回到了四川郡,太守带领百官特地到郊外去迎接,临邛的县令背着弓箭跑前跑后的在前面开路。成都的人民啊,奔走相告,都为他们这个地方出了司马相如这么个大才子而感到高兴。都为司马相如是他们这个地方的女婿而感到自豪。卓王孙那别提有多后悔了,他后悔什么呀?后悔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太晚了,后悔给女儿女婿送给家产太少了。于是就重新分配家财,送一大笔钱,数量和留给儿子的一样多。故事发展到这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样两个毫无商业经验的年轻人运用高超的商业技巧,彻底的征服了一桩姻缘啊,也终于以大团圆的结局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但是卓王孙还有汉朝的富商大贾,没有想到,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一场比秦始皇强迫富商大贾移民还要沉重的打击落到了他们的头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请看下集,本人初次写稿,不什么地方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