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外文明比较视野中的现代化研究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11月6日总第535期
本报讯 (记者张娓)
10月31日,“首届全球文明史研讨会——中外文明比较视野中的现代化研究”在京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研讨会采取了线下会场与线上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在会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冠梓做会议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董欣洁主持会议。
运用新视野审视现代化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分析了“亚洲文明的复兴与现代化”。他指出,亚洲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和长期的文明中心,对此应该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任何文明若想延续,都需要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学说,构成了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构成了文明的制度保障。两个载体缺一不可,其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生存能力。20世纪以后,面对西方的冲击,众多文明存亡危殆之时,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形成了。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非常突出,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亚洲的古老文明获得了新生,曾经被西方霸权扭曲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正在被扭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回顾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近代中国的维新运动。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具有特定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今日的中国与世界开始融为一体,中国作为国际社会深刻变革的驱动力之一,历史性地从世界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张,向着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转化和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谈到现代化研究与世界史学科建设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董正华表示,过去以及未来的现代化研究,都应具有一种类似从空中俯视全球风云变幻的宏观历史视野,同时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成就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现代化有史以来的高潮和低谷、三次大浪潮及其曲折发展,看到创造和毁灭、光明与黑暗如同一个铜板的两面,都是现代工业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如何认识“百年大变局中的历史转换”?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刘德斌认为,非西方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非西方大国的发展,改变了近代以来西方与非西方力量对比,“世界体系”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和瓦解,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转换期。全球现代化日益转型,在秩序重塑的过程中,中国的经验、亚洲的经验、世界的经验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重思文明比较研究方法
关于文明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姜芃认为,世界现代史发展的主流还应当用文明理论来进行分析。各国现代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但传统根深蒂固,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移民潮,目前的世界格局已经改变,因此多元文化理论也相当重要,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分析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文明认为,应从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探讨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演变规律,从而加深我们对当今世界文明的理解。这一研究有助于从世界历史角度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全球史学者对比较研究方法的阐述和运用,例如,菲利普·柯丁的“比较世界史”研究,加州学派对中国与欧洲历史的交互比较研究,为我们在全球史框架下进行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参考。
关于文明比较研究的着力点,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张乃和认为,要着力增强自主命题意识,提高自主命题能力,而不是被西方学者提出的各种花样翻新的命题牵着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立足中国实际,我们才能自主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新命题。要加快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以及其他诸学科之间的融通,以中国新命题为中心,开辟学科融合通道。要深入开展与欧洲文明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打破欧洲与非欧洲之间长期存在的历史学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使中国跻身国际史学强国之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吴英认为,马克思创建的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文明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他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实就是文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的文明观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又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正在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脚踏实地地推动着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新冠肺炎yi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希中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现在,更关系到后世子孙的未来。“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万物不是外在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体”,并以此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而且提供了实现二者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无论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还是“天人合一”观念,都为生态伦理的审视和重构以及破解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根本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