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考公务员副省级申论写作题答案 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证论文思路

(五)“给定资料5”结尾写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昨天发了 2019年国考公务员副省级申论写作题解析 城乡协调发展的逻辑难点,希望你结合文章对应难点,看懂资料,理清逻辑,谋篇布局,特别是,准确理解并精准论证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这种高度限定的出题,要求你步步为营,否则,一步错满盘皆输。加油吧!
今天发布课程解析,包括审题阅读自拟题目谋篇布局及证论文思路参考答案,共5学时;明天发布策论文思路参考答案及错误解析,共2学时。课程地址 2020年国考公务员申论课程,或文末二维码。
参考答案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构筑理想生活
证论文思路
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乡村文明积淀深厚,同时,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人口占比发生了改变,深刻地改变中国社会,也改变了城市和农村关系,因此在正确认识城乡差别的前提下,协调城乡关系,在功能互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对于构建全面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城乡必须协调发展,这是思考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总体文明程度不断提供,但是城市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和农村代表的传统农业文明仍然是有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从基础设施,到价值观念,再到行为模式等方方面面。这种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巨大差异,是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从中国现实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起点,我们必须在承认二者差异的前提下,统筹兼顾,才能实现协调发展前提下的共同发展。
城市工业发展可以反哺农业发展,同时,乡村文明可以为城市文明提供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历史已经证明,城乡可以互补发展。城市的工业文明有生产率优势,凭借这种优势,城市有能力反哺农业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当前的乡村建设,从道路,通讯,能源等硬件设施,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都是在城市经济发展基础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的,单纯靠乡村自身积累发展,是无法完成的。与此同时,乡村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不仅为全社会提供粮食资源,并作为工业产品的广大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通过城市化进程成为产业工人,保障了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保障了城市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乡村文明也为城市提供了一种别样风情以及传统文化的滋养。区别于城市的朝九晚五,乡村生产模式天然形成的乡土文化旅游资源为城市生活做了有益的补充,提供给人们一种接近土地的机会,可以发挥其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精神资源的作用。历史证明,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可以互补,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能够完美结合。
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城乡协调发展才是正确思路,不能搞一刀切的“城乡一样化”。城乡差异与互补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充分正确认识二者差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推动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即充分发挥城市的工业优势,又发挥乡村的农业优势,并逐步扩大二者的优势,进而增强互补关系,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才能让人们在城乡自由游走,并体会其中现代与传统的魅力。特别是,不能操之过急,人为抹杀城乡的区别,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搞简单粗暴的“城乡一样化”,这不仅破坏了乡村文化,也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结合当前发展思路的正确决策,它强调在正确认识城乡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而不是偏颇地搞简单粗暴的城乡一样化。按照这一思路,城乡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良性循环,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