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如何選擇「先隱瞞蒙混」的動機
這幾天看完了美劇《矽谷》(硅谷),全劇基本都是按各種套路來,我對該讚和該吐的部份都沒有什麼特別的見解,只是對其中一種情節,我一方面會覺得已經演爛了,一方面又還不得不承認它還很真實。
這種情節就是:各種角色,哪怕身懷絕技、聰明絕頂或者身為一方之主,也經常要為了各種愚蠢的自尊和小小的情緒而把大事搞壞,乃至荒謬到一點都不好笑,讓我們覺得編劇沒料了的程度。
我們知道現實中有很多人、很多事就是這樣的,我們也會面臨各種糾結,最普遍的就是要不要先隱瞞一下、蒙混一下。
對此,戲劇當然是要讓角色先隱瞞蒙混,等事態更加嚴重,到差不多無法收拾(對正派來說)或完全無法收拾(對反派或結局來說)的時候引爆,然後收爛攤子,再接下一攤。如果爆點太多了或者大家看太煩了,編劇也會選擇讓角色在一些事情上一開始就坦白,而把誤解或搞事的任務交給其他角色。這都是不得不然的。
而讓我感興趣的問題是:當我們編排「說謊或坦白」的糾結時,我們要如何安排其中的動機。喜劇、鬧劇會傾向用愚蠢、自私、不合理、情緒化的動機,讓觀眾覺得他活該,或者用角色在這方面的低能,來讓我們能在其有錢、有勢、有能的設定上面踩一腳。悲劇則會傾向於理性、公心或無法去除的動機,例如世界和平、政治穩定、理念的堅持。
《矽谷》是喜劇,間或為了昇華一下而摻一點悲劇,也就這麼演完了。而讓我特別感興趣的事情是:當前美國人基本都是從小就看這類情景喜劇一直到老的,看多了以後,他們是不是就習慣於預期各種公眾人物,一定會、或者一定要像戲裡面那樣,為了各種愚蠢的自尊和小小的情緒而把大事搞壞,而現實卻不像戲劇那樣最後一定還是可以拉回來?
基本上,既然我會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代表現實已經是這樣了。看看川普。而我們面對這種情節,大概也就要像對新冠病毒一樣,與之共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