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初三语文试题

2023-07-21 00:51 作者:巢尔容千万  | 我要投稿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1、 

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共 10 分)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

山西村》)

(3) 树木丛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

情的句子是:□□□□□□□,□□□□□□□。

(5)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

门太守行》)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què záo,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

是我的乐园。

(2)离开了这块“gū fù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4)或者是chóng luán dié zhàng,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格的高洁,灵魂的纯净,思想的深邃,都可以在淡泊中孕育。 B.我内心自责不已,嘴上嗔怪已经扭伤了胳膊的母亲不告诉我实情。 C.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在心里无动于衷。 D.当光未然的诵咏声戛然而止的瞬间,冼星海噌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上前一把抓住歌词, 激动地大声喊道:“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4.选出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3分) A.我校“迎接中考,百日誓师”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热情”改为“积极性”) B.经过刻苦的训练,使我对在即将到来的体育加试中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去掉“经过”或“使”) C.2021年4月13日,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上,中国女足总比分4比3击 败韩国,杀入并进军东京奥运会!(去掉“杀入并”或“并进军”) D.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含有氨基酸、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将“改善”改为“改进”)

5. 阅读下面材料一、二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苏州市生活垃极分类管理条例》6月1日实施

6月1号一大早,苏州市姑苏区桂花社区润发公寓的居民们,来到垃圾回收站扔垃圾。

记者发现,因为宣传到位,对具体的分类常识,大家掌握得普遍较好。张女士说:“厨余

垃圾一个袋子,其他垃圾一个袋子,在家里就分好了,所以扔起来好扔。”李阿姨说:“相

信实施垃圾分类,我们苏州的环境会更美好。”

为了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苏州市垃级分类宣教体验中心

和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很早就以预约方式向公众开放。

在苏州市垃圾分类宣教体验中心里,市民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时空变化、虚实交替、

声光结合”等方式参与垃圾分类游戏,身临其境了解各类垃圾的处理方式。

垃圾强制分类,意味着将引入刚性和常态化执法。上午,苏州市吴江区的城管执法人员

就开始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执法。他们首先来到商场的垃圾房,检查垃圾投放情况是否严格按

照四分类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日常管理制度、周边环境整洁度及收集运输垃圾的相应记录,

还查看了商场各个楼层生活垃圾分类容器设置情况。检查中,执法人员向商场物业部责任人

发放了《吴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明确了整改和要求,并开

具《责令整改通知书》。

此外,苏州首个垃圾分类专业化社会组织——苏州小蜜蜂垃圾分类环保服务中心也正式

成立,首批志愿者达到500名。

苏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李婷说:“我们也是进阶式的,有行动志愿者,也有传

播志愿者,更有宣讲志愿者,能够让我们更多的市民了解垃圾分类。

材料二:为垃圾分类点赞

小区垃圾换新妆,别类分门彩桶装。

污秽腥臊忙转徙,苍蝇蚊鼠大逃亡。

庭清径洁童翁乐,蝶舞莺欢草木香。

环保康民功德伟,堆肥发电颂歌扬。

(1)根据材料一,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2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概括谈谈垃圾分类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2分)

2、 

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曰:“不识吾子以何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②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御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①佚(yì):逃跑。②造父:周穆王的车夫,善御。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不求闻达于诸侯     

B.昔者舜工于使人/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C.御体正矣/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D.然犹策之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舜 不 穷 其 民 造 父 不 极 其 马 是 以 舜 无 佚 民 造 父 无 佚 马 也

10.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结合选文,简要概括两文中马的遭遇。(2分)

(2)两文通过马各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并根据【甲】文观点,简要分析【乙】文的马逃跑的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0分)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王海荣 ①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

②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③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阅读的载体变轻薄了。

④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拿出阅读器,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品读好文、遇见书香。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

⑤电子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生活,感受读书之变、体验读书之美。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

⑥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曾经翰墨书香,如今电子触屏,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需逆。

⑦有人说,“轻”阅读固然有轻量、便捷的优势,也有轻浅、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⑧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⑨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⑩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冗余、庸俗信息,伴随数字时代奔流而至,“轻”阅读因此遭受不少批评。的确,真正的阅读应该自带过滤与反省机制,静心筛选并留下足够优质厚重的思想沉淀,回馈心灵。所以,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

⑪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8日,有删改)

 

11.第⑨段首先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概括了____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述了读书的目的,并再用一组排比,论述“轻”阅读并不轻的理由,增强论证气势;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3分) 1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论点是:“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作者认为,读书变“轻”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不必人为对立形式之轻与内容之重。

B.从全文来看,本文论述数字时代的读书变“轻”,具体表现在阅读载体、阅读场景、阅读方式三个方面。

C.第②段删除后不影响文章意思表达和段落衔接。第⑦⑧段运用对比论证,先举出片面性观点,再以“其实不然”鲜明地阐述看法。

D.尾段连续引用三句古诗名句强调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进而得出结论,深化论点。13.我们要如何“轻”阅读才能做到为自己的人生“增重”?请从两个角度作简要概括。(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母爱浓浓柿子香   ①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 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②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③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④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⑤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⑥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⑦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⑧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几个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⑨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母亲还将柿子制成柿饼、柿干、柿汁蜜、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⑩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⑪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⑫我感恩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了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与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14.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4分)

15.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

辰。(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2)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赏

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6.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17.请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妙处?(5分)

 

三、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

希望,就这样生长

”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文,完成20-22题。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文:《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可爱的是桅杆。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

  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回资罗,普弥耶畔,唵哗!唵!耶!吽!!!”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近来是单是走开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会说你骂人骂到聘书,或者是发“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不过那时还不打紧,学生所得的津贴,第一年不过二两银子,最初三个月的试用期内是零用五百文。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

  这回不是“It is a cat”了,是“DerMann,DieWeib,DasKind”。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

  自己仍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摘自《朝花夕拾》,有删改)

1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所写一进雷电学堂仪凤门看到的“二十丈高的桅杆”并非闲笔,它为下文写人爬

桅杆和池水淹死学生的情节埋下伏笔。

B.雷电学堂为淹死的两个学生建造关帝庙,请僧人来做法事,作者认为这些是慈善行为,

作者的心情也因此得到安慰。

C.有位本家老辈反对作者接触西学,还特意引导作者学习反对康有为变法的文章,可见,

这位本家老辈是守旧势力的代表。

D.文章主要写了两次求学的经历和感受:在雷电学堂,作者感到压抑和不满;在矿路学

堂,作者接触《天演论》,思想发生突变。

20. 请结合选文分析鲁迅人物形象。(4分)

21.有文章评价《朝花夕拾》是“交织着记忆芬芳和战斗火花的散文”,请结合选文谈谈《琐记》是如何体现“战斗火花”的。(4分) 

初三语文试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