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小园》——一部将古典哲学与现代文化交织的艺术佳作(转载)
此篇文章转载于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666190 已获得授权 (有剧透) 以下是正文:
《魔法少女小圆》—— 史上唯一同时获得日本动画指标性三大奖①的电视动画,史上获奖最多的日本TV动画,三大现象级作品之一(《EVA》《魔法少女小圆》《进击的巨人》)。
①画面艺术
《魔圆》可以视为SHAFT团队风格下的综合产物,而《魔圆》被人高度赞赏的艺术价值也当属于整个SHAFT团队。
用极其风格化的方式表现魔女与迷宫,加上大量的依靠形状构成而不是精细绘制的场景,让所有的成本都汇集到了最需要表现的地方。故事的气氛和情感都渲染的非常到位,搭配上出色的配乐,成功的讲述了一个相当残酷但又浪漫的魔法少女的故事。
图中文字为“Charlotte” 用「珂拉琪」②手法,给各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事物原型进行异化抽象演变然后拼贴在一起,最后变成可爱的形状。然而动画里面本身营造的氛围十分紧张,这使得极具抽象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可爱“异空间设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出略显阴森恐怖的艺术形象。
此为官方公布的魔女文字(节选),但民间破译开播后不久便有了(负责异空间设计的剧团狗咖喱是魔女文字的创始人。) 动画中除了用魔女文字介绍魔女以外,更多的时候将更为庞大的信息藏在了动画的各处地方。如动画中出现过的《浮士德》③的诗句,用《浮士德》的诗句来映射《魔圆》中的人物,使动画能在哲理层面创作得更加深入。 里面也大量的穿插了浮士德元素,给整个作品增加了一种诡异的气息,“魔鬼”、“魔女”、“黑暗”、“无用的祈愿”,失败的努力,会令人产生「此世之恶皆汇聚于此!」之感,剧情和画面可以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Prolog im Himmel (《浮士德》德语版第一章第三篇的标题) 不稳定的构图、人物侧面剪影、镜头多次逆光摆放也体现小圆和丘比的隔阂与压抑的人物情绪,入射光颜色由冷色调的绿色逐渐变为暖色调的橙红,小圆的心境变化也跃然纸上。
上图镜头背光,色调由冷色到暖色;下两图左为物体摆放的三级色对比,右为不稳定构图 结尾打戏段巧用不完整构图造成视觉冲击,辅以黑白、红蓝高对比填色营造紧张压迫的氛围,同时穿插着音乐演奏镜头与车轮形象强调“人鱼形象”以突出美树沙耶香与《海的女儿》④直接的关系,同时暗示美树沙耶香的悲惨结局。
(▲第十话魔女结界里出现了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⑤)
(▲第十话里出现了的梵高的《星月夜》⑥反色版本)
车轮和演奏暗示沙耶香结局,黑白红蓝对比营造氛围 《魔圆》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在分镜、作画、演出、美术等各方面的制作都接近于顶尖的艺术表现。
②作品主题
作为一部黑暗致郁风的作品,它虽然“黑”,但并不是为了黑而黑,而是黑得透彻,黑得符合逻辑,并且悲剧和悲剧相互交织。虽然是讲述友情,但是气氛却是很沉重的,画面感也是比较阴暗的。这部番一反常态,用相反的层面,以沉重的语境讲述了一个少女们之间的友情故事。剧情的要素并不是非常多,时间顺序的安排,角色故事的支线,让整个故事观感非常饱满,使故事带来的“冲击感”非常强烈。 将作品联系起现实就不难发现,人的命运也是如此魔幻,很多事情无论你怎么选择,最后都会后悔;有时我们提前做好了心理预设,事态的发展仍然超出我们的掌控,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而就算在某段时间,我们做出了无悔的选择,事后回想起来,却发现自己永远错过了一些风景和体验。 无论是利己的欲望,还是利他的信念,在人生路上不断看清自己的执念,更加清醒地活着,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希望我们的时光能在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变得鲜活,尽可能少地留下遗憾。
③人物塑造
动画中众多魔女的形象原型也多来自于西方的传说与童话故事,比如被爱所禁锢的美树沙耶香,其“人鱼魔女”形象便出自于安徒生童话的《海的女儿》,而美树沙耶香的故事正好与童话相合。
鹿目圆
不管是魔女化形态,还是神化形态,都是她的博爱精神的极致升华。与她的同伴们不同,她的内心没有黑暗,所许的愿望也总是纯粹,甚至从潜意识说都无私心,魔女化的条件也只有“灵核没有及时净化”一个。身上拥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也完全看不到作为人类所应有的适度自私。无论何时,她都是个无私的自我牺牲者形象。但是这并不因为她比同伴们更成熟。比起“圣人”,小圆更接近于一种理想化的“无瑕人”,是本作所歌颂的少女精神的最高境界的代表人物。作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其著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把“我执”⑦的结构定义为“认同”,一般来说,人最为认同的是自己的身体,其次是拥有之物,而“觉醒”则意味着这个人不再认同自己的身体和所拥有的东西,他的我执完全消失,达到“无我”⑧的境界。这种救世主的品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至善的耶稣。(从佛教又扯到了基督教,这跨度有点大啊[笑哭])
巴麻美
巴麻美曾经孤军作战,寂寞的时候独自落泪,她真正的愿望是不再寂寞。但在遇见沙耶香和小圆之后,她依然多次警告沙耶香和小圆“魔法少女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许愿要慎重”,不要像她那样没想好就许了愿,因此对巴麻美来说,对学妹们的责任心超过了自己渴望有人陪伴的欲望,而这份责任心里包含着对“无悔”的执念。
杏子
出于利他主义的许愿,反过来害了自己最亲的人,杏子是后悔的,这种悔恨的心理令她做出第二次选择:当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不过在她遇到沙耶香时,又再次反悔,她从沙耶香身上找回了曾经的自己,把沙耶香当作了最重要的朋友。当沙耶香魔女化之后,为了消除她的痛苦,杏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沙耶香同归于尽。她的行动几乎没有内在的分裂,她所做的一切,包括牺牲自己去消除魔女化沙耶香的痛苦,都没有留下遗憾。
沙耶香
沙耶香一度觉得杏子很自私,她一直有个信念:为了他人而使用魔法的力量才是正义的。她许下的愿望也是纯粹利他——让丘比治愈自己所暗恋的人,重新拉上小提琴。然而当仁美在她面前“抢走”(暂且就用这个词吧)暗恋的人时,她的信念崩塌了。由于自卑于自己的这副身体不再是人类的身体,沙耶香放弃了和仁美的竞争,甚至“后悔救了仁美”。想要喜欢的人同样喜欢上自己的这份私欲,冲击着她的利他主义者信念,觉察出自己“曾经后悔过救朋友”的阴暗心理又令她自我厌恶,进一步撕裂着内心。沙耶香是悲剧色彩很重的角色,因为无论她如何选择,最后的结局都是痛苦的、分裂的——就算她事先得知魔法少女身体的秘密而选择不去治愈青梅竹马,她也一样会后悔,毕竟什么都不做,同样违背了她的利他主义。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 并不是说帮助他人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是说,当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必须保持内心始终合一,因为外在的事情永远是不稳定的、无常的,一旦发生偏差,就有可能把你的价值观一举击溃,好一点的像杏子那样,最多转变成极度自私,但还是活得好好的,坏的结局就是沙耶香的悲剧下场。
晓美焰
小圆抱着晓美焰,说出“我不可能会一个人去往远到再也无法与任何人相见的地方”以及“连小焰都会因此哭泣的痛苦的事,我怎么可能忍受得了”时,晓美焰意识到,原来小圆升格为圆环之理也是被迫的,她一直忍受着痛苦,而这样的痛苦包括了和自己的离别。 她下定决心,即使破坏圆环之理,破坏世界上其他魔法少女被救赎的通道,也要把小圆从神的领域拉回来。她的信念完全只为小圆一个人,她为了阻止小圆成神轮回了200多次,甚至不惜堕落成魔,而我们从她身上基本找不到任何后悔的痕迹——晓美焰对小圆的这份浓烈到令人心碎的感情,使她的行动决绝而果断,使她的人生悲壮而美丽。
先抑后扬的晓美焰的塑造,将整个故事的从谜题多,到了逐渐清晰,再通过晓美焰和鹿目圆香两种性格截然不同,处世态度截然不同的角色的反差,突出了晓美焰在无数次的轮回中,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从而让角色的高潮部分,感染力大增。
正因为小圆的这种过分温柔,温柔到有些优柔寡断的性格,和晓美焰的果断,无情,造成的鲜明对比,让角色光彩四射,又符合故事整体的那种压抑的感觉。
《魔法少女小圆》的角色塑造,成功的并不仅仅是晓美焰和小圆的这对,杏子和美树的对立,最早就牺牲了的麻美学姐,哪一位都在故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杏子从和美树的对立,到逐渐理解对方的想法而慢慢走近等等,这些都是为故事增光增彩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美树的一根筋走到头,这种固执才让悲剧显得更加悲壮,真是麻美天真的想法,才让她如此死不瞑目
④艺术手法
从表面到其内容都充满了反差设计,包括天真浪漫的标题与压抑绝望的内容之间的反差,剧情发展中日常温婉画风与打斗画风的反差,人物设定的反差等多个方面,正是这种反差让这部动画变得矛盾而有趣并脱颖而出.在这种反差设计中,奇特的价值观和表现手法配以完全相反的画风设计来突出重点,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⑤社会影响
Ⅰ日本少女文学塑造的少女同性爱形象,为当代日本动画文化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魔法少女小圆》为近年一部优秀的日本少女同性爱动画,该作品继承了日本少女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感染力强,在日本国内获得广泛好评.日本动画全球普及,是该国文化软实力之一,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日本的动画产品值得借鉴.我们在论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时候,除了技术角度考虑,也须考虑文化产品的社会批判意义及审美价值. Ⅱ随着日本魔法少女动画动画中塑造的''''魔法少女''''在全球范围内大火,继而受到追捧,可以发现在这些源自西方''''女巫''''形象,继而在日本进化成长起来的少女英雄身上,反映出女权主义对整个日本的影响,也可以看得出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日本少女们为了社会性别差异而进行的斗争与反抗。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女权运动在日本女性群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女性自身还是社会各界都对女性开始建立新的认知和观念,开始重新审视女性,也逐渐改变着日本女性的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日本''''魔法少女''''动画片的主题与人物形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类动画片的主人公通常并非优等生,甚至是不起眼、到处惹麻烦的问题少女,可一旦使用魔法力量进行变身,便能英姿飒爽与敌人进行战斗,这在全世界范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的魔法少女题材中对女性并不苛求完美,认为并不是完美的女性才会被社会肯定,而是每一个平凡不起眼的女性,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被社会所认可。纵观每一个时代,我们都可以总结出这段时期女权运动对日本魔法少女动画带来的影响。(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电视频道播出第3话之后,就有大批订购电话涌入商家,直到2012年春天仍有将近100家企业为此增产,获利超过以往预期的数十倍。在业内惯例中,动漫商品的生产营业执照会在播毕后的6个月左右收回,但完结已逾八年的(2019年)的本作仍在持续生产新商品,累计销售额在2013年就达到了400亿日圆,《日本经济新闻》以之称为横跨海内外的“小圆经济圈”(まどか☆マギカ経済圏),因证明“有魅力的创作可推动资金回流”使初期的“酷日本”政府政策获得了证明。漫画家久米田康治也曾在《女子落》第31集侧写本作“动画销售额太集中”的极端现象。 注释:
①日本动画界三大指标性奖项
日本作为一个动漫强国,生产的优秀动画作品非常多,因此也需要一些机构来进行评选颁奖,除了专门的电影奖之外,还会有专门的动画奖,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日本动画界三大指标性奖项,它们分别是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动画部门)与神户动画奖、东京动画奖。 ②珂拉琪
(Collage),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是为使用胶或浆糊把实物贴在画面上的一种特殊技法的意思,并有其独自的绘画意义。于1911年勃拉克所创造,由1919年于德国的包浩斯(Bauhaus)的格罗比斯(Walter Gropius)教授所提倡,其后推展到美国和日本等国。相当于中国的“贴糊画”,日本的“张付”。 派别 以立体派、超现实派或抽象派作品为多 立体派 以发挥与保存绘画的技巧与内容为主,把一切事物破坏,然后再组合,提高绘画上的造型意义,色彩的变化,注重对象“质感”的表现,以期捕捉到绘画的效果,提高画面效果,有其绘画价值。最常贴上张的纸或报纸。立体派鼻祖为世界著名的画家勃拉克(Georges Braguc)1911年因受壁纸的灵感而流传至今的。 超现实派 为建设性的含有文学意义的一种艺术,主要在于提高文艺的效果,拟藉贴在画面上物质,形成一种语言,以构成一种文学的内容,或把画面变为造型的或装饰方面的作用。其黏贴的要素,恒能在画面上占有一种作为对象的位置。形式与主题其意义皆因所贴的物质而有所不同。为画面上的构成美的发展。 ③《浮士德》
(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体现出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当摩非斯特与他签约时,他说“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摩非斯特表示:“你给我把那个小姑娘弄来”,“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对此,甚至连魔鬼摩非斯特也无法看下去:“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 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通过魔鬼摩非斯特与酒室小伙的饮酒作乐,歌德肯定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然而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体需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浮士德有两种冲动。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肉体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人的生性”。浮士德的痛苦,来自这两种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的痛苦。之后,他又经历了政治生活阶段与对古典美追求的阶段。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作为一种受到羡慕的古典美的典范,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和谐”与“静穆”的境界,以克服人性分裂、克服困难。人们认为人应该在婴儿时就回到古希腊,接受古典美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年以后将这种人格带回以完善自己的民族。
《浮士德》 主人公与海伦之间的结合生产出了欧福良,表现出歌德希望18世纪的人们能够找回古代那种完美的人格。歌德饱学的形象代表着近代社会科学的极大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理性思维追求。而海伦则代表着历史中那种无法通过理性逻辑推理了解的部分,无法征服。然而欧福良很快就夭折,以及海伦的离去表明了近代科学并非万能,理性强行超越自己的应用领域将无可避免的遭到失败。最后通过“填海造陆”,浮士德,或者说歌德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或者说弥补了理性无法触及某些领域的遗憾。至于与魔鬼的协议,歌德让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 ④海的女儿
(安徒生著童话) 该作讲述海公主小人鱼为了追求到一个人的高洁的不死的灵魂,放弃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300年长寿的生命,把美妙的歌喉丢弃在恶毒的巫婆手里,忍受住把鱼尾变成人腿后所带来的巨大痛苦,用她的爱、她的心和她年轻的生命,去追求那永生而崇高的人的灵魂,并通过“善良的工作”去分享人的一切永恒的幸福。作家讴歌了小人鱼对爱情、灵魂、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她的善良纯洁的品格、坚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在浩瀚的大海深处,有个鱼儿的王国。海王有6个美丽的女儿,尤其是小女儿比姐姐们更美丽,她善良纯洁,有着美妙动听的声音。她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大海里。老祖母有时会给她们讲些海上面的新奇故事,使最小的公主的心中充满了对海上面世界的憧憬和渴望。 终于盼到了15岁,小公主被允许浮上海面。她兴奋地东张西望,想把一切都收在眼里。这时一艘大船驶近她身旁,船里有许多穿着华丽的人正在为王子庆贺生日。当小人鱼看到英俊的王子时,深深被他吸引住了。忽然一阵狂风暴雨,风浪摧毁了大船,人们落入水中,向海底沉下去。小人鱼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托起王子的头,把他推到沙滩上,她轻轻吻了王子的额头,躲到远处的水中。等着有人来救他。这时教堂里走出许多人,一位年轻姑娘发现了王子,她叫来一些人,救了王子。王子醒了,他以为是姑娘救了他,一点也不知道小人鱼。回到海里,小人鱼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姐姐们,姐姐们告诉她这王子是谁,并指给她王子的住处。于是小人鱼决心去找心爱的王子。 她先找到海巫婆,求她帮助自己实现变成人的愿望。海巫婆为她配制了一种药,告诉她在黎明前喝下它,鱼尾就可变成人的腿,当然,这非常痛苦,如同尖刀劈开身体;而且,每走一步路,脚都会像刀割一样疼。一旦变为人,就再也不能变成鱼儿回到大海了。海巫婆还告诉她:如若王子因爱她而忘掉自己的父母并与她结为夫妇,那她将会得到不灭的灵魂;如若王子与其他女子结婚,那小人鱼将会在王子婚礼的前一天早上死去,变为海里的泡沫。小人鱼脸色苍白,但她毫不畏惧,勇敢地向海巫婆要了药水。作为报酬,海巫婆割去了她的舌头,拿走了她动听的声音。深夜,小人鱼向着熟睡的亲人抛了1000个吻,心痛得似乎要裂成碎片,她悄悄地离去了。 她来到王子的宫殿,在石阶上喝了海巫婆给的药,一阵剧疼使她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她见到了王子。对王子的问话,她不能回答,因为她成了哑巴。她为王子跳舞,舞姿轻柔飘逸,人们都看得入了迷,谁也不知她忍受着怎样的疼痛。王子非常爱她,一会儿也不想和她分开,但王子心中还爱着那个救过他的姑娘,王子不知道,正是小人鱼救了他。 国王、王后为王子选中了新娘,她是邻国的公主。王子乘船去接她,发现公主正是救他的姑娘。王子就要与心爱的姑娘结婚了,小人鱼不顾剧烈的疼痛,为他们跳起舞来,这将是她与王子在一起的最后一天了。夜降临了,可怜的小人鱼独自站在船舷,想起了海里的亲人和家乡。忽然,姐姐们出现了,原来,她们为了救妹妹,去求海巫婆,海巫婆要去了她们的头发,给了她们一把尖刀,让小人鱼刺中王子的胸口中,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她看见王子在睡梦中还叫着新娘的名字,他心中只有她的存在。小人鱼又吻了王子的额头一下,用颤抖的手把刀子扔到海里,自己也跳到大海里去了。天亮了,人们找不到小人鱼,船边的海浪上跳动着一片白色的泡沫。 ⑤《格尔尼卡》
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⑥《星月夜》
(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⑦我执
是佛教用语,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 “我见”是第六识所起的认知,而我执是第七识所起,所以“我见”不是“我执”。“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后即可破除,而细微的“我执”则须成就佛果后才可彻底断除。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⑧无我
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1]; 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S.22.15)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 文献来源: ①百度百科 ②百度学术 1.女权主义的兴起在日本“魔法少女”动画片中的体现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95p0x40ft520t60gb4u0rd030785845&site=xueshu_se 2.浅议动画的反差设计——以《魔法少女小圆》为例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046b425cf0a595173971596211ae3e46&site=xueshu_se ③搜狐网 剧情、制作、角色,全部完美!8年前这部动画神作真的无懈可击! https://www.sohu.com/a/291683368_475067 ④百度TA说 1.时隔8年,《魔法少女小圆》在现今看来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427d0d5ad835d6c9075bcc04&lemmaId=78787&fromLemmaModule=pcBottom 2. 动画《魔法少女小圆》:暗黑向的魔法少女,令人深思与震撼!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043d1618c19a7e42b6b8abd8&lemmaId=78787&fromLemmaModule=pcBottom 3. 死人不是我的错!回首曾经的阴影《魔法少女小圆》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3b843d6afe17d70e5a245f77&lemmaId=78787&lemmaId=78787&fr=qingtian ④知乎 如何评价《魔法少女小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60653 资料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文|TK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