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基础背景整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

笔记目前分为三个板块:
两种颜色的原文和【】内的批书人注解;
解释用的文献/百科背景资料,简称“释”;
和可供参考的网友的理解,“()”作为间隔。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占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释:“地步”指言语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自占地步”自己的言行为今后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
“不惑”【基本释义】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不惑-论语中孔子的解释是,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了然不惑”非常清楚而不疑惑。(摘自百科)
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试问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底子智虽粗蠢,【甲戌侧批:岂敢,岂敢!】
释:“岂敢”我不值得如此称赞。谦辞,岂敢
(此条脂批人,必定为文中石兄口中的“大师”。《石头记》可以说是作者某种意义上的自传小说,石头为作者自己,经过大师指点,才转入凡尘,跟随贾宝玉见识这世道浮沉。因此笔名'脂砚斋'的背后,必定是与作者关系深厚之人。并不排除多人的可能。)
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
释:“髯苏”为苏东坡。《石钟》和《赤壁》都是苏东坡的代表作。
《石钟山记》原文 苏轼 〔宋代〕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c72161f552bb.aspx}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髯苏,指苏轼,因他有长长的大胡须,故称他为“髯苏”。《石钟》指《石钟山记》,文中有诸如“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等文字。《赤壁》指《前赤壁赋》,有文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批书人是说雪芹所写的 “一块鲜明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就像苏轼的《石钟》《赤壁》散文那样,如梦如幻。
{author:霍国玲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f306e30102wd7u.html})
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 蒙侧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
释:“形体”
1、身体。
《庄子·达生》:“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蝼蛄食饭尽去,顷复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形体维何?眉发、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
2、形象;形状。
宋 张载 《张子语录》中:“义理无形体,要说则且说得去,其行持则索人工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
3、疆界;地域。
《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灋。” 郑玄 注:“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
《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中士四人” 汉 郑玄 注:“形方氏主制四方邦国之形体。
(那僧托在手上看,是块宝玉,鲜明莹洁,像扇坠那样大小。针对这样一块宝玉,批书人怎么批出的是:“自愧之语”?——原来这句批语是向读者所揭示的“误谬”。实际是向读者说明:应将这“宝物”拟人化。将“宝物”拟人化以后,便会发现:“形体”虽是个“宝物”,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这是作者用这样的话来说明自己的“自怨自悔”。“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这也就是常言所讲的:眼见为实。可以与下面一条批语结合来看。
{author:霍国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f306e30102wd7u.html})
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戌眉批: 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而去也。聊供阅者一笑。】
释:用典“昔子房后谒黄石公”。
(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二书,盖为后人托名所作。
反秦复韩 圯上受书
汉代开国谋臣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青年时代的张良,怀着这种报国复韩的雄心,不顾弟弟的丧葬,悉散家财,访求刺客。后来得一力士,制铁椎重百二十斤(约合今制五十斤),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离京东游。张良趁此机会,与力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结果误中副车,不得不急速而逃。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侯。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地发挥。{author:午夜游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c118ed01000bhm.html})
(“昔子房后谒黄石公”一段是个典故。子房,指张良(?—公元前186年)。他是韩国贵族。韩国被秦国灭后,他便结交刺客。在搏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成功。传说他逃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于圯(yí桥)口遇隐士黄石公,得《太公兵法》。黄石公对他讲:“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我见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矣。”张良后来辅佐刘邦,成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被封为留侯。十三年后,张良随从汉高祖刘邦过济北,果然见谷城山下黄石。于是取走,为它建了祠堂。在张良死后,便将此黄石与他并葬。这件事载于《史记·留侯世家》。后来人们便将圯上老人称为黄石公。后世流传有《黄石公三略》兵书二卷。
{author:霍国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f306e30102wd7u.html})
(批书人此处批提“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我的理解是,作书人已经去逝,这是批书人对作书人的悼念之情。书中作书人是石头的化身,恨不能随此石去也,并非去“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而是作书人已经作古,批书人对作书人深切悼念,犹如张良对黄石一样,恨不能与其一起埋葬。
结合后面那首绝句的脂批来看,批书人批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批书人写作书人芹已经仙逝,自己非常的痛心,幻想去青埂峰去找石兄。与此处的“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的批语意思是一致的。而批书人引入张良与黄石公的典故,也是暗示批书人与作书人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6108A205373SK6.html})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本名】再检阅一遍,【甲戌侧批: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
释:“腐儒”迂腐之儒者。(同时这里点明“空空道人”就是《石头记》的第一个抄录者。)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释:白话译文: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建功立名的事情忘不了!
古往今来的文臣武将如今都在哪里?只剩下一堆被荒草湮没的坟墓。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抱怨聚敛的还不够多,等到聚敛多的时候自己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那美貌的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的时候她天天对你说如何恩爱,你一死她就立刻跟随了别人。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自古以来痴心的父母不计其数,可是孝顺的子孙又有谁真看见了?
(清代东观主人:醒世语,却以禅机出之,令人猛省。(《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
清代姚燮:天下事无好而不了者,此言大有禅意。(《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
当代作家李岁虎:《好了歌》从个体生命角度,感慨人生匆匆,变幻无常,看破红尘,是对的。孔圣人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古老命题,换成了“好了歌”的打油诗形式。(《红楼心经》)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很多同学在影视剧里见过。据史料记载笏板在商朝就已经成了官员们的办公用品,用来制作笏板的原料主要有竹子、玉、象牙。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王的工作部署,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事情记在“笏”板上,防止遗忘,有点开会时要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的意思。除了备忘之外,笏板还能起到礼仪的作用。古代皇帝高高在上,他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威严,给臣民们一种神秘之感,所以即使是可以入朝议事的高级官员,也不能随便挺直腰杆、高抬着头跟皇帝对眼,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也是臣子对君主的尊敬。所以大臣们就可以用笏板挡着自己的脸,奏事的时候只需要眼睛盯着笏板看就可以了。唐朝以前、官员们使用笏板还不区分身份等级。唐朝武德四年以后,便开始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使用象牙作的笏板,五品以下只能使用竹子做的笏板。到了明朝的时候,规定五品及以上使用象牙笏板,而五品以下的官员不让用笏板。清军入关后,没那个习惯,笏板就不再用了。随着笏板礼仪继续发展,有了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区分身份地位。你拿笏板说明你是官员,你能拿象牙笏板说明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在有些重要的场合官员们也需要手执笏板,这样负责礼仪接待的礼官们就可以根据笏板的不同为大臣们安排相应的接待规格和位次了。
作者在这一句用了“满床笏”的典故,说的是唐朝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家的事。为了押韵,把“满床笏”写成“笏满床”。郭子仪一生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元老。安史之乱的时候,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唐肃宗即位,郭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收复长安洛阳,官位升为中书令,爵位进封汾阳郡王。唐代宗将升平公主许配给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郭子仪又成为皇亲国戚,当时,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郭子仪过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散了朝到家中来拜寿,手中都有笏板,进了厅堂,就统统把笏板放在笏床上。后来这个典故被画成画,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明清时期,《满床笏》成了昆曲重头戏。因此批语说“宁、荣未有之先”,以前是用笏板的,以前就许多有比贾府还尊贵的豪门望族,它们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author:行侠梦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679582/ })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 不了。】
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陰,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
释:同“石火光阴”意思指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满庭芳·石火光阴》
【作者】无名氏 【朝代】宋
石火光阴,人身不久,算来生死难防。忽生或灭,恰似电争光。识破形骸假合,寻得个、出世仙方。思量后,回心向道,要认个法中王。时时常见面,同行同坐,同饮霞浆。同伴清风明月,同一志、同见天光。同相会,同师访道,同唱满庭芳。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
释:膏粱:(名)①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饭菜。②比喻有钱人家:~子弟。
烟花巷:本该说是青楼文学的一种,但到后来烟花巷文学已经不仅仅只是与青楼有关的文章,一些关于吟诗作画、听风望月、围炉煮酒的现代小诗或散文也属于烟花巷文学的范畴。一些关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文章或者杭州情调,雨巷韵味的文字也是烟花巷文学。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释: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蟒,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蟒袍。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遂名曰"蟒衣"。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时人便以“红得发紫”来代替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至高理想,意味着位极人臣,达官显贵。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这句话是脂砚斋对”反认他乡是故乡“这句话的解读。脂砚斋认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和贾宝玉投胎前作为青埂峰下一块顽石,这两件事都属于反认他乡是故乡。”一并结住。”可以理解为结于此,住于此。这句话是脂砚斋读书时,偶有所感,写在这段话的边上的非正式的笔记。字句没必要纠结,达意即可。(摘自贴吧)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释:此为《好了歌注》。作者借此诗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全诗用语极为浅近,对仗、用韵均不讲究,但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大俗之中可见大雅。
“雅”:形容词释义,
-正,合乎规范的。《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高尚,温文尔雅。《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评》:“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
-雅兴;雅人美好,艳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雅观;雅致(量)大。(摘自百科)
(“龙象力”本是佛家语:如十小象力当一龙象力。十龙象力当一香象力。十香象力当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当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当一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当一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当一大那罗延力。十大那罗延力当一过百劫菩萨力。十过百劫菩萨力当一过百千劫菩萨力。十过百千劫菩萨力当一得忍菩萨力。十得忍菩萨力当一最后生菩萨力。语出《菩提资粮论卷第二》。注:【菩提资粮论】(书名)六卷,龙树菩萨造,自在比丘释,隋达摩笈多译。明般若波罗密等为菩提之资粮者。{blog.sina.com.cn/s/blog_3ec118ed01000bmn.html})
(第一回(戚序、蒙府)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此批中的【龙象力者】是指甄士隐。由于甄士隐斩断红尘,放弃妻儿家产,果断出家,成为赖头和尚,即茫茫大士,批书人很佩服,赞扬其为有【龙象力者】。在贾瑞临死前,高喊"菩萨救我",也是把赖头和尚当做"活菩萨"。因而【龙象力者】是指甄士隐出家之后。
{author:宝黛之家 blog.sina.com.cn/s/blog_a619889b0102xgdo.html})
其他声明:
本文中所有文字经过我的摘抄整理,可以理解为搜集资料,大部分非原创,很少部分原创观点,仅供参考,并欢迎大家去看所有链接原观点作者原文的内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