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之君:平民起经十七载成帝业,诛杀功臣实是用心良苦
明朝初年朱元璋面对的统治局面相当复杂,一方面有淮西派的威胁,另一方面官员贪腐很严重。作为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非常厌恶贪官,而淮西派的不断壮大也让他寝食难安。
一个帝王得了天下,还得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明朝初年朱元璋用铁血手腕诛杀了众多功臣,据统计数量达几万人,最终将天下牢牢握在手中。
那么朱元璋究竟如何对待他的功臣?他又是怎么和这些大臣博弈的?大肆诛杀功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朱元璋和他的功臣们
自古开国皇帝都有一群功臣班底,对于皇上来说,这些一路奋战过来的伙伴,在得天下后却很可能威胁自己的统治。
对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来说,他清算功臣的做法比任何一个皇上都要狠绝。
洪武年间总共发生了四大案,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以及蓝玉案。
据不完全统计,这几个大案中被牵连诛杀的官员多达几万人,试想一个王朝能有多少官员,估计国家半数以上的官员都被杀了。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称帝后对曾经的伙伴起了杀心,害怕他们结党营私,危害自己的统治。

于是民间出现了“火烧庆功楼”这一说法,朱元璋假意邀请一众功臣到庆功楼庆贺,背地里却谋划要将这些功臣都烧死。最明智的人是刘伯温,他早已看穿了其中的危险,早早推脱了所有职位,回家乡养老去了。
刘伯温走之前和徐达说,在宴会上必须一直呆在朱元璋身边,如果离开他太远就有危险。到了宴会那天,朱元璋和大家推杯换盏,喝到很晚。渐渐的功臣们都醉了,朱元璋见时机成熟,起身离去。
徐达一直注意着朱元璋的动向,刘伯温提醒过他,所以他没喝醉,于是他也跟着朱元璋离开庆功楼。

后来庆功楼烧起大火,楼内的所有功臣都被烧死了,只有徐达躲过一劫。火烧庆功楼只是民间传闻,却足见朝廷内的腥风血雨,连老百姓都了解有多么凶险。
朱元璋杀人如麻,却放过了沐英,汤和,耿炳文和郭英这四位。
他为什么对此四人网开一面呢?主要是因为这四位都忠心耿耿,对朱元璋的统治没有威胁。
其中沐英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旧部,还是朱元璋的义子,两人的情感很深。
在朱元璋的征途中,沐英帮助他打赢了很多重要战役,且他为人耿直,对朱元璋没有二心。

第二个是汤和,汤和是朱元璋的贵人,经由他的介绍朱元璋才加入郭子兴的军队,是汤和给了朱元璋一个人生的转机。
汤和不仅和朱元璋感情极好,为人也相对憨厚,朱元璋称帝后他主动请求回乡养老,因此不在朱元璋诛杀的名单中。
第三个是耿炳文,按说耿炳文的威望这么大,对朱元璋有很大的威胁。当年他立过多次大功,是朱元璋取得胜利的重要将领。而且军权还握在耿炳文手上,可朱元璋最后还是放过了他。
这是因为耿炳文虽威望很高,有功高盖主的倾向,可他为人耿直忠厚,朱元璋多次封赏他都婉拒,这让朱元璋对他很放心。

耿炳文从不仰仗自己的功劳对别人无礼,而是忠心耿耿的把功劳都推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也不是杀人魔,这样忠厚的人自然不会影响他的统治,于是对他网开一面。
第四位是郭英,郭英没被杀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他的妹妹是朱元璋的宠妃,爱屋及乌,所以看他也比较顺眼。
另外是郭英这个人比较低调,在论功行赏时他主动要求到偏远地方任一个闲职,如此谨慎低调,朱元璋自然知道他不会乱来。

二、为什么杀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这件事不能简单归咎于“兔死狗烹”,作为一个帝王,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地位和统治,还需要考虑国家的统治是否能够延续。
就胡惟庸案来说,其根本目的是防止权臣专政,让淮西派继续壮大。朱元璋必须大力打击淮西派的实力,让明朝的统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胡惟庸案调查,审理,判决的过程长达十几年,其中涉及的功臣数量庞大,据统计,单就此案所牵连的官员就达3万人之多。
这起案件的起因是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权,和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权的博弈,这不仅是明朝时期的问题,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千年的难题。

当时胡惟庸在朝廷结党营私,纠集了大量官员和皇权相抗衡,这些大臣几乎都是淮西派,因此很有可能就此做大,最终架空朱元璋。当时朱元璋明确提出要限制相权,甚至废除相权,而胡惟庸则顽强抵抗这一政策,这令朱元璋非常忌惮。
另外,淮西派的逐渐壮大让人很容易想起唐朝年间的陇西贵族集团,如果任由朝廷中的贵族抱团,那么等到他们的权力朱元璋无法限制时,整个朝廷就不是朱家说了算了。
就一个王朝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各个地区的官员都有,这样才能够平衡好各地区的利益,并且在各个地区中得到一种制衡的状态。

如此一来,皇权便可最大效力的对国家施行统治,也能减少各种利益之间的内耗。
如果一个地区的实力过于强大,那么就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不断的扩大影响力,整个国家的统治就被逐渐架空,轻则皇室被说了不算,重则改朝换代。
所以朱元璋用如此狠绝的手段拔除淮西地区的势力,不仅仅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力,同时也是封建王朝统治规律的必然。
而“空印案”和“郭恒案”的目的就更直接了,就是为了反腐。这两起案件都是明朝建立十几年后发生的,此时的天下已经逐渐恢复元气,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财富积累。

此时封建王朝难以根除的贪腐行为自然就出现了,随着官员手里管理的财富持续增加,各种敛财手段就都用上了。
这两起大案主要是为了整顿官场,不得不说朱元璋真的狠绝,他从地方官开始一直上升到尚书一级,统统都被清算,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前所未有。
可惜朱元璋在位时有一定成效,朱元璋一去世,这场整顿的影响力立刻消失。

“蓝玉案”的目的是铲除可能威胁皇太孙的武将势力,因为朱标英年早逝,本来要传给他的皇位只好传给皇太孙朱允炆。
蓝玉一直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一员大将,朱标一死,蓝玉的权力立刻失去了限制。
朱允炆年纪还很小,等到他登基时要怎样面对这个势力极大的武将呢,朱元璋料到这个局面非常危险,所以试图在自己还活着时帮助朱允炆除掉这个隐患。
这种考虑可谓用心良苦,为的是维护建立还不久的王朝,也为了后代的统治能够延续。

总体来说,朱元璋明朝初年的几个大案中,确实杀人如麻,极其狠绝,但不能说完全是兔死狗烹的套路。其中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固,保护统治的延续等等问题,是朱元璋经过长时期考虑后才执行的。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打仗得天下是一回事,得天下后安定天下,稳固统治,这些挑战也非常严峻,朱元璋和其他开国皇帝比起来并不算太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