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病院 | “停杯投筋不能食”?
◎鲁智勇

2013年第10期《语文学刊》刊有《筷箸称谓演变探究》一文,讲到筷子名称的流变过程,文中这样写道:“隋唐的时候还有‘筋’的说法,李白的诗里就有‘停杯投筋不能食’。”此处的“筋”错了,应为“筯”。
筯,读zhù,即箸,义为筷子。唐韩愈《顺宗实录二》:“宰相杜佑、高郢、珣瑜皆停筯以待。”“停杯投筯不能食”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前四句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说的是,尽管面前尽是美酒佳肴,然而诗人心情烦闷,放下手中的筷子杯子无心享用。现代汉语中,“筯”作为“箸”的异体字,不再作为规范汉字使用。
古时筷子称“箸”,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口语中如今仍保留“箸”的说法。例如在广东清远阳山一带,宴席上主人请客人多吃东西,会热情地说:“夹多一箸嘛。”意思就是让客人多夹一筷子的菜肉。再如香港地区,有歌曲《苦瓜》这样唱道:“共你干杯再举箸,突然间相看莞尔。”
为何后来人们多说“筷子”呢?根据民间说法,可能源于船家的避讳心理。因“箸”与“住”同音,易联想到“停住”,而船家自然不愿意遭遇航运堵住的厄运,故每当吃饭要用到“箸”时,便将其称为“快”,以期船运畅快之利。再者,水运发达的江南地区盛产竹子,而这种餐具多是用竹子制成的,遂成为如今的“筷”。此乃传说,仅供参考。
足可确定的是,上引文字所提及的“停杯投筋不能食”是不对的。“筋”与“筯”字形相近,可能是致误之因。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8期《文章病院》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