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解《资本论》的前提准备

2023-10-06 20:43 作者:随风_梦魇  | 我要投稿

        理解《资本论》的前提准备

核心方法        

历史性        上已提及,不赘述,主要就是将现行主导性的结构当成一个既定事实接受下来,研究它如何维系整体本身的再生产。    

 结构主义        要说明社会生成作用的发生机制,即资本主义,如何在一切社会作用中表现出来,直到构成个人和社会本身(而非复数的人)之间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具体关系,也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拜物教的作用。        

简单来说,即研究资本主义这个结构如何生成关于它自己的意识,如何利用符号化的机制,嵌入进主体性的内在维度,成为一种准自然(quasi-nature),通过人类劳动的不断再生产(意识和无意识的被动投射活动)反射性地把握到它自身的化身:金钱。        用爱情作比喻,就是爱情这个结构,如何生产关于它自己的意识,如何利用符号化的机制,嵌入进主体性的内在维度,成为一种准现实(quasi-reality),通过交往活动的不断再生产(意识和无意识的被动投射活动)反射性地把握到它自身的化身:爱人。        当然这个类比不是说爱人就和金钱拜物教一样是一种虚幻的投射,相反,自然和现实还是有基本的差别的。准自然,仅仅是内嵌在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层面,准现实则是内嵌在观念论本体论的层面。       

拜物教(fetishism)理论        拜物教(恋物癖)简单来说,就是将某种特定事物(宇宙的一部分)投射成为一切奥秘、价值、终极真相的唯一载体。        比如西方有将兔子腿放在门上带来好运的迷信。        有个关于量子物理学家波尔的故事:        波尔住在老家,有朋友拜访他。发现他门上有个兔子腿。就问波尔:“你门上为什么会有兔腿呢?”        波尔说:“因为可以给我带来好运啊。”        朋友:“你不是科学家们,怎么会相信这种荒谬的东西。”        波尔:“因为别人告诉我,就算我不相信它,它也会灵验啊。”        恋物癖的本质不在于“相信”那个东西真的是神秘本质的载体,而在于它能够作为一个符号秩序里的节点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比如,典型的宅男恋物癖,就会喜欢丝袜、原味内裤之类的东西,难道他们不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东西和活生生的女人本身没有关系吗?        当然他们很清醒,但是,男人永远不能够清醒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些物品可以让男人勃起、产生性欲就足够了。       

以下内容摘自夏莹的《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演化路径》。        1756 年在德·布霍斯的《南半球的航海历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fétichisme”这一概念。在这部书中,德·布霍斯如同之前的诸多人类学家一样,主要考察了一些当代的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他构造了 fétichisme( 拜物教) 这一概念,用以指称这些原始部落所信奉的原始宗教。并在此基础上隐蔽地指认了拜物教作为一种宗教是前宗教的落后形态。       

1842 年作为记者的青年马克思研读了翻译成德语的德·布霍斯的《神性物恋的崇拜》( Du culte des dieux fétiches),在撰写《林木盗窃法》时,马克思运用讽刺的手法将那些推崇物质利益的资产阶级称为这个时代的拜物教徒,德·布霍斯等人对原始人“愚昧”的指认( 以拜物教的方式) 恰好是对当代资本家的一种反讽式的描述。       

 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这样的转换将作为原始宗教的拜物教拯救出来,使其变成为对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方法,并在《资本论》的研究中将其发展为一种系统的批判理论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着的人必然都是商品拜物教徒,马克思这样描述这些拜物教徒:“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彼此当作价值发生关系,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只是同种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        从这一表述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物的关系(价值)对人的关系的遮蔽,而是这种遮蔽的真相在人们的实践中早已作为一种社会现实而被接纳了。       ——夏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演化路径》       

 所以拜物教的核心,不在于参与社会交换的人是不是“清醒”、是不是“清楚”的明白,所谓价值,权力,地位,压根就是人杜撰出来的物品属性。拜物教的本质不在于在意识、思想层面遮蔽了某种真相,而是它被我们当做一种“是个人都不会蠢到相信,但是大家都按照它来运行”的社会现实来接纳。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既然所有人都不相信,所有人都是背地里清醒的,那么怎么会有拜物教呢,这个拜物教,按照上面结构主义的说法,在如何设定它的准自然性呢?        答案是:大他者相信。        ——所以拜物教必然会导致大他者匿名的人格化。并且使得代议制政府,具有拟人化的法权结构。每个选民是它离散的神经元,共同形成同一的国家意志。        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把这种即便你清醒地意识到,也依然会起作用的恋物癖幻相结构,称为“客观的表象(objective appearance)”。        即便我们主观上(subjectively)不相信这些虚假的表象,根本不意识到这些虚假的表象,它们客观上,也作为大他者眼中,作为这整个结构应当生成的那个主体意识的内容,而具有稳定的表象。        庸俗的拜物教批判:        资本主义最神奇的一点在于,那些看上去神秘、高级的奢侈品,其实只是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反映罢了。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确实,那些奢侈品只是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反映,而且它们能够获得神秘、高级的虚假维度,但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那些奢侈品真的只是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反映。        真正的拜物教,从来不构建虚假的主体性维度的幻想,它会在让你感到清醒的同时,允诺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大他者,替你维持那个你不需要体验的幻想维度,你只需要去按照秩序,表里不一地去行动就行。        真正反拜物教的马克思主义,则会告诉你,真正要反抗的,是这个允诺了可以清醒地在清醒和幻想之间做出划分的“自以为清醒的幻觉”本身,这个看到了大他者深处幻觉而自己幸免于难的虚假自由感本身。        两个辩证运动和剩余价值        1.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对私有者本身的私有。(资本主义)        一种每个生产者都是他自己的生产资料的主人的社会(私有制社会),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大部分生产者不得不在劳动市场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本身(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而非他们的劳动产品。        2.资本主义的剥削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对剥削者本身的剥削。(社会主义)        一种每个剥削者都是他所剥削劳动者的主人的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大部分剥削者不得不在资本市场里出卖自己的剥削权本身(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而非他们积累的剩余价值。        一种生产模式一旦普遍化,就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说明这一生产模式本身具有内在的缺陷,无法得到既定框架下的修复,而只能推动着生产模式普遍化,将自己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凸显出来。       

 这种在具体生产模式的普遍化运动中不断随着绝对时间的积攒,而逐渐走向生产模式的对立面的,就是马克思所要讨论的,剩余价值本身,即绝对剩余价值。        而在具体生产中,可以通过效率的提高而逐渐缩短劳动时长,被压榨的剩余价值则是具体的相对剩余价值。        

上述定义和官方的自然主义定义不尽相同,而是将剩余价值的概念本身当做一个生产模式发展的核心维度加以把握的结果。

        理解《资本论》的前提准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