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阿波罗光辉下的血与火(四):法荷战争
简介
法荷战争,通常被十分简略地直接称为荷兰战争(法语:Guerre de Ollande;荷兰语:Hollandse Oorlog),爆发于1672年、至1678年结束,是法国与尼德兰共和国之间的一场主要冲突。它还涉及许多其他欧洲国家,包括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英国、瑞典、勃兰登堡-普鲁士和丹麦-挪威王国。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爆发的第一次欧洲主要战争。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672年4月6日至1678年9月17日(总计六年五个月一周零四天)
战争发生地:低地国家,英格兰,阿尔萨斯,莱茵兰,勃兰登堡,西西里,法国,北美,西印度群岛
战争结局:《奈梅亨和约》的签订
法国领土的扩张
反法联盟的建立
领土变更:西班牙将弗朗什-孔泰和西属尼德兰的部分城市割让给法国。法国将沙勒罗瓦归还给西班牙,但是占领了帝国城市弗赖堡和莱茵河畔凯尔。
交战双方:
法兰西王国、英格兰王国(1672~1674)、瑞典王国(1675年投入战争)、明斯特主教区(1672~1673)、科隆选侯国(1672~1673)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英格兰王国(167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洛林王国、丹麦-挪威王国
双方指挥:
路易十四、杜伦尼(战死)、大孔代、卢森堡公爵、莫特马尔公爵、马里内侯爵、绍姆贝格公爵、科尼斯马克
奥兰治的威廉、蒙特库科利、勃兰登堡的弗雷德里克威廉、鲁伊特(战死)、查理四世(病亡)、查理五世、比亚埃莫撒公爵、圣日耳曼公爵
双方兵力:二十五万/不明
双方损失:不明/不明


简介
这场战争始于1672年5月,当时法国入侵荷兰共和国,并几乎占领了尼德兰共和国;这一事件今天在荷兰仍被称为“灾难年”。法军的前进步伐最终被荷兰人主动炸开堤坝所放进来的洪水所阻拦,到7月下旬,在神圣罗马皇帝帝国利奥波德一世、西班牙和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增援下,战争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这一点在1673年8月正式签订的海牙条约中正式确立,洛林于10月加入,而丹麦-挪威则于1674年1月加入条约。
由于金融危机,瑞典同意保持中立,以换取法国的补贴,但1675年,瑞典卷入了与地区对手丹麦和勃兰登堡之间的斯科讷战争。总的来说,瑞典军队加入战争的资金成本使其对法国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

1672年至1674年,英国作为法国的盟友双方一同参与了这一次战争,这一时期被称为第三次英荷战争。和法国签订的这个联盟条约一直都没有得到英国议会的欢迎,加上和荷兰海军对阵时的惨败,导致了1674年2月英国和尼德兰单独媾和的《威斯敏斯特条约》。1677年11月,奥兰治的威廉娶了他的表妹玛丽,也就是英国查理二世的侄女,1678年3月英格兰王国同意与荷兰人结成防御联盟。
1678年9月,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署,法国和盟国之间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在《奈梅亨和约》中,法国需要将他们占领的沙勒罗瓦和马斯特里赫特归还给到西班牙和荷兰共和国。作为交换,它得到了弗朗什孔泰地区以及西属尼德兰的领土,基本上确立了法国如今的北部边界和与瑞士的现代边界的大部分。然而,这位现在被称为“太阳王”的法国国王无穷无尽的野心和他对于欧陆上的绝对霸权的追求,将使得荷兰执政,即奥兰治的威廉继续强硬的反对他。在大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他将进一步的成为新建立的反法联盟中的中坚力量。

战争的起源

作为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战略的一部分,法国在1568年至1648年为了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进行了八十年的独立战争中不遗余力的支持着荷兰共和国。1648年的明斯特和平会议中终于确立了荷兰的独立国家地位,并永久关闭了谢尔特河口,阿姆斯特丹因此而受益,因为它得以压制住了对手安特卫普。维护这一垄断地位是荷兰的首要国策,但是这么一来的话,就与法国在西属尼德兰的战略目标(包括重新开放安特卫普)之间的冲突。

1650年奥兰治的威廉二世去世,导致了第一个无政府时期,政治的权利全都落进了城市贵族或摄政王向手里。这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荷兰和阿姆斯特丹的影响,这两个州是约翰·德·维特的权力基石,从1653年到1672年都是领养老金的。他认为法国的路易十四对确保荷兰的经济实力至关重要,但同时也他也得压制住国内的奥兰治派对手。

尽管法国和荷兰共和国于1662年就缔结了一项军事援助条约,但荷兰对于西属尼德兰地区的野心使得路易十四确信,要实现他的目标就必须要对荷兰共和国采取军事行动了。在1665-1667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中,荷兰人得到的法国支持十分的有限,荷兰越来越倾向于一个弱小的西班牙作为邻国,而不是一个强大的法国。1667年5月,在结束英荷战争的谈判开始后不久,路易发动了遗产战争,迅速占领了西属尼德兰和荷兰的大部分地区和弗朗什-孔泰。
就在这一年的7月份的时候,随着《布雷达条约》的签订,英荷战争终告结束,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荷兰人和英国查理二世就针对法国的扩张战略展开了盟约谈判。英国和男的谈判甚至是得到了西班牙和利奥波德皇帝的支持,他们也对法国的扩张倍感担忧。在第一次提出了英法联盟的建议被路易十四拒绝后,查理旋即在1668年的时候代表着英格兰王国,与荷兰共和国,及瑞典三方联盟。在欧洲各大国的斡旋之下后,路易十四放弃了1668年《亚琛条约》中的许多成果。
虽然布雷达和亚琛的和约的签订被视为荷兰外交上的胜利,但它们也为荷兰带来了重大的危威胁;德维特本人也深知这些,可是他却未能说服他的那些同僚和他站在一起。路易十四检视了一番了1668年1月的分治条约——利奥波德皇帝确认了自己在西属尼德兰地区取得诸多权益,这些事情在亚琛合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确立,尽管他做出了让步,不过不久之后他就不再考虑协议的签订,在路易十四看来,他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够从荷兰共和国那里取得更多的利益。

荷兰人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1665年在洛斯托夫特的惨败【Battle of Lowestoft
】暴露了他们海军和松散的联邦制中央政府的缺陷,而对于梅德韦港进行的成功突袭【Raid on the Medway
】主要是得益于英国财政的疲软。1667年,荷兰海军处于鼎盛时期,但是英国和法国海军的扩军迅速削弱了这一优势。英荷战争主要是在海上进行的,这又掩盖了他们陆军和堡垒的糟糕状况,因为后者在德维特看来是奥兰治亲王的力量,所以就直接被故意忽视了。

为了准备对荷兰的进攻,路易十四开始了在外交战线上布置了一系列的举措,第一个是1670年《多佛秘密条约》,这是英荷两国为了对抗荷兰所构成的联盟。 它其中甚至包含直到1771年才揭晓的秘密条款,其中包括每年向英格兰王国支付23万英镑,以支付其提供给英国6000名士兵的费用。路易十四和明斯特主教区和科隆大选帝侯达成的协议允许法国军队得以绕过列日主教区和西属尼德兰,随后直接向荷兰本土发起进攻(见地图)。准备工作于1672年4月完成,当时瑞典的查理十一世也选择接受了法国的补贴,以作为对普鲁士勃兰登堡占领的波美拉尼亚地区的入侵的回报。


法国为侵略做好准备
这一时期的法国军队与对手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一个统一且极为高薪的司令部,拥有着杜伦尼、大孔代和卢森堡公爵这样的天才将领,以及极其优越的后勤保障。路易十四新提拔起来的战争部长卢福瓦侯爵推行的改革也有助于维持更大规模的野战部队,这些军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可以更快地动员起来。这意味着法国可以在对手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发起进攻,迅速的占领目标后就可以转入战略防御姿态。

1668年保留了沙勒罗瓦和图尔奈这样的边境城镇,使得卢福瓦能够预先安置补给站,从法国边境一直延伸到莱茵兰地区的诺伊斯。在动员的18万人的部队,有12万人的部队负责进攻荷兰共和国,分成了两支主力兵团:一支在杜伦尼的统帅之下驻扎在沙勒罗瓦,另一支由大孔代率领,位于色当附近。在穿过列日主教区之后,他们会在马斯特里赫特附近会合,然后占领克利夫公国,这里是勃兰登堡的腓特烈威廉的属地。最后,由明斯特和科隆出兵,以卢森堡公爵为帅,统领两地的3万德意志雇佣军将从东部进攻。

另一个因素是英国人能否在西属尼德兰和荷兰共和国成功进行登陆,路易十四承诺在战争胜利后割让关键的沿海地区,包括控制安特卫普入海口的瓦尔赫伦岛、卡德赞德和斯勒伊斯。路易十四是否打算遵守这一承诺值得怀疑,但是无论如何,当荷兰人在6月份在索尔贝海战中大获全胜之后,这一计划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法国人在1670年中期打下洛林公国的时候就展示了出他们的新战术,而荷兰人早在1671年2月就得到了关于他们计划的准确信息。大孔代在11月和1672年1月再次证实了这一点,荷兰的摄政王德格罗特称他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之一”。然而,荷兰人对于法国入侵的战争实在是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可用的资金大多投资于舰队,牺牲了他们的陆地防御。大多数荷兰军队驻扎在布雷达、斯海尔托亨博思和马斯特里赫特三个位于南部的要塞;1671年11月,国务委员会报告说,这些堡垒缺乏物资和军饷,许多防御工事几乎无法防御。大多数部队的实有兵力大大低于纸面上应有的兵力;6月12日,一名军官报告说,他所率领的18个步兵连的官方兵力实质上只有4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威廉王子已经成年,他的奥兰治派支持者拒绝批准额外的军费开支,除非他被任命为将军,这一举动遭到德维特的反对。荷兰人意识到英国内部对于英法同盟十分的诟病,因此依赖三重联盟的规定,即如果遭到西班牙或法国的攻击,英国和共和国必须相互支持。
这一假设得到了英国议会的认同,他们于1671年初批准为舰队提供资金,以履行其在联盟下的义务。直到3月23日,真正的危险才变得明显,当时皇家海军根据查理国王的命令,袭击了英吉利海峡中的一支荷兰商船队;这是在1664年发生的类似事件之后发生的
1672年2月,德维特选择妥协,然后任命威廉为上将一年之后。预算才得到了批准,并且正式签署了将军队增加到8万人以上的法令,但集结这些人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与弗雷德里克·威廉会派出3万人增援克利夫公国的谈判也被推迟了,原因是对方需要荷兰让出包括莱茵贝格和韦瑟尔在内的莱茵河畔的要塞。然而当他们在5月6日达成协议时,在法国的支持下,瑞典依旧开始入侵波美拉尼亚,并在1672年都无法和法国人开战。

马斯特里赫特的驻军增加到11000人,希望他们能拖延足够长的时间来巩固东部边境;城市提供了12000名平民民兵,70000名农民被征召到艾瑟尔河沿岸修建土方工程。但是当法国于4月6日宣战,随后英国在4月7日,利用一个被称为“梅林”事件的人为外交事件宣战的时候,这些准备都没有完成。随后,明斯特和科隆也于5月18日参战。

1672年:法军发动进攻

法军突破莱茵河
法军的入侵计划从5月4日正式开始,大孔代的部队色当出发。1672年5月5日,御驾亲征的路易十四抵达沙勒罗瓦,检视了杜伦尼的大军,这是17世纪时期最为壮观的一次军事力量的展示。5月11日,杜伦尼也带着五万人在路易国王的亲自陪同下向北进军。双方部队于5月17日在马斯特里赫特以南的维塞附近会师。国王想要之间围攻要塞,大孔代表示赞成,但随后杜伦尼就设法说服了国王,因为让荷兰人有时间组织部队增援是极为愚蠢的。为了避免直接攻击马斯特里赫特,法国人首先占领了通厄伦、马赛克和法尔肯堡等要塞。
在明斯特和科隆地区的民众的支持下,法国军队开始于莱茵河沿岸前进。从6月1日起,封锁法国莱茵河过境点的各处要塞几乎是同时遭到了法军的围困,并接二连三地被攻占,因为这些堡垒的守卫人员一直到战争爆发前都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法国人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莱茵堡和奥索伊,紧接下来是伯里克,面对三万入侵的法国军队。韦瑟尔可谓是最重要的要塞,但驻扎在此的1200名士兵威胁要杀死指挥官,当地只得于6月5日投降。雷斯的驻军只有四百人,却遭到了一万二千人的法军部队的袭击,这处莱茵河畔最后一个要塞沦陷的日子是6月9日。那时,法国军队的主力已经开始在莱茵河畔埃默里希横渡莱茵河。“伟大的祖国所面临的大灾难让让维特深感震惊”。

虽然陆地上的情况对荷兰人来说已变得十分危急,但海上的战况却对他们有利得多。6月7日,荷兰海军上将米歇尔·德鲁伊特(Michiel de Ruyter)大胆的攻击了在英国南沃尔德海岸补给的英法联合舰队。索尔贝战役是在战术上属于平局,但却是荷兰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因为它阻止了英法企图进行的封锁,这将使大量的荷兰城市居民忍饥挨饿。在这场战斗中,德埃斯特雷斯领导下的法国舰队未能与英国主力部队适当协调行动,最终导致后者只得在荷兰海军上将阿德里安·范·特拉彭·班克特的猛攻下单独作战,这导致了英法两盟国相互猜疑和相互指责。

艾瑟尔河防线的崩溃
6月初,位于阿纳姆的荷兰陆军总司令部为法国对艾瑟尔河防线的进攻做好了准备。荷军方面仅仅只有两万人可以集结起来阻止法军的渡河,一个干涩的春天意味着可以在这条河畔的许多地方涉水。尽管如此,似乎荷兰人已经别无选择了,他们只能够拼尽全力的守住艾瑟尔河防线。
如果敌人一旦越过莱茵河进入巴达维亚的话,荷兰军队就会不得不撤退到西边,以防被法军包围并迅速歼灭。守卫下莱茵河的Schenkenschanz要塞的指挥官立刻放弃了他的阵地。当他带着他的部队到达阿纳姆附近时,荷兰方面立即又派出了一支由陆军元帅保卢斯·维尔茨率领的两千人的部队前去护巴达维亚。到达时,他们在一个农夫指点下,成功找到了法军前锋骑兵部队的渡河地点,双方随后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战斗,但在6月12日的托尔胡斯战役中,荷兰骑兵最终被法国增援部队击溃,在这次战役中,路易亲自在埃尔特堡观战。孔代的手腕不幸中枪。这场战役在法国被誉为一场重大胜利,《渡过莱茵河》这一画作即是以此次行动为主题,而不是早期在埃默里奇的那场。
威廉·亨利将军现在想让荷兰军的主力部队全数向乌得勒支方向撤退。然而在1666年的时候,各省恢复了对所辖当地的军队及民兵的全部控制权。1672年6月,上艾瑟尔省和海尔德省率先开从南方撤出了他们的部队。而法军在这个时候就几乎没有尝试过去切断荷兰军队的逃跑路线。杜伦尼向下莱茵河方向的奈梅亨重新发动了进攻,另外的一部分军队转移到了瓦尔河方向,向位于奈梅根的克诺森要塞进发。但是路易十四的意思是想先围攻艾瑟尔河东侧的多斯堡,于6月21日占领此地。为了让他的兄弟菲利普一世能在几天前率先拿下聚特芬,国王又一次的推迟了追击行动。
在法军的右翼,明斯特和科隆的军队在6月10日和18日先后拿下赫龙洛和布雷德沃特之后,又开始在卢森堡公爵的法国部队的增援下,沿着河流向北推进。艾瑟尔河一线的城镇的市民们均陷入了惊慌失措之中。在这种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之下,迪温特选择了脱离共和国,于6月25日再次加入神圣罗马帝国。随后,上艾瑟尔省整体上向明斯特主教伯恩哈德·冯·加伦投降。冯·加伦的部队于6月21日开始不停的劫掠艾瑟尔河西侧的城镇,如哈特姆、埃尔堡和哈尔德韦克 。在听说的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的路易十四命令卢森堡公爵把他们给从荷兰土地上再次赶出去,因为他想让海尔德领地成为法国的属地。
冯·加伦恼怒地宣布开始向共和国北部挺进,甚至想让卢森堡公爵率领着部队和他一同前往,因为他自己的手上没有浮桥可以用。感觉到被羞辱了一番的卢森堡公爵恼羞成怒,在向国王发去了申请并且得到了许可之后,法军部队开始有意无意的阻止明斯特军和科隆军的会合。

从这个时候开始,那法国和明斯特名义上还是盟友,但是后者其实已经自立门户了。冯·加伦于6月20日开始围攻库福尔登。冯·加伦绰号“炸弹杀手”,他是火炮弹药方面的专家,他发明了第一种实用的燃烧弹。7月1日,他随随便便的发射了几发,这样的炮弹就恐吓得库福尔登的驻军迅速投降了。紧接着他又命令他的军队掠夺了,几乎没有人去防守的弗里斯兰省,并且试图利用在那里俘获的船只来从海上和陆地两头包围荷兰北部最大的城市格罗宁根。这个时候他也可以选择拿下代尔夫宰尔,为英国远征军提前建立滩头阵地。但是这位主教担心信仰新教的英国人会与信阳加尔文宗的格罗宁根人达成共同目标,并预计他的攻城大炮会迫使他们迅速投降,所以他从7月21日开始围攻格罗宁根。

和平谈判
6月14日,威廉带着大约8000人的残余部队,抵达乌得勒支城。但是大批普通市民占领了城门,拒绝他进入城内。在与市议会的会谈中,威廉不得不承认,他无意保卫这座城市,而是会退到荷兰水线后面,这是一系列保护荷兰核心省份的以河流为基础打造的防线。最终,乌得勒支议会选择将大门的钥匙交给法国元帅罗什福侯爵亨利·路易斯·达洛伊尼,以避免掠夺。6月18日,威廉被迫撤退。6月19日,法国人占领了阿姆斯特丹附近的纳登要塞。

现如今的荷兰共和国已经完全处于分裂状态——阿姆斯特丹更为直接——派遣以彼得·德·格鲁特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卢福瓦侯爵处寻求和平条款。向法国国王提供了《通用土地和约》和一千万荷兰盾的报价。与战争的最终结果相比,这些条件对法国非常有利。到1810年之前,他在这片领土上将会得到不等的收益。
通用国土包括布雷达,斯海尔托亨博斯和马斯特里赫特的要塞。他们的财产将确保法国对西属尼德兰进行的征服继续进行,共和国剩下的领土也只不过是法国的卫星国。可是让卢福瓦侯爵比较困惑的是荷兰的议会并没有投降,尽管他依旧认为损失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然后他紧接着就提出了更为苛责的议和条件。荷兰人可以选择献出其南部要塞,允许天主教徒在宗教方面的信仰自由,并且向法国方面支付600万荷兰盾,或者法国和明斯特保留其他们现在占领的那些城市,至于上艾瑟尔,海尔德省和乌得勒支等地的损失,法国会一次性支付一千六百万里弗尔。路易十四非常清楚代表团得到授权以同意这些条款,因此代表团需要返回以获取新的指示,在此期间路易十四没有继续向西挺进。
对于路易十四为什么提出这种决定有几种解释。战争爆发以来,法军在一个月内连续占领了三十多个要塞,这使他们的组织和后勤供应能力已经到了十分紧张的地步,因为所有这些的要塞都必须驻扎兵力和对之进行补给,除非阿姆斯特丹被围困,否则入侵荷兰对法军来说会变得毫无意义。
这座城市是一座十分重要的战略性目标,它拥有着20万的人口,可以随时组建出一支由数千名水手组成的庞大的民团。随着该市最近的扩张,它的防御工事是共和国维护得最好的。城市本来装备的300门火炮,而现在这个数量正在不停地被民兵们增多,他们把阿姆斯特丹海军部的后备军械拖到了城墙上,这样一来的话,阿姆斯特丹就拥有了数千门火炮的军备。该城周围地势低洼,甚至于处在海平面以下,很容易就会被洪水淹没,传统的通过战壕进行攻城不切实际。同时,鲁伊特舰队的武器和弹药可以持续为城市提供补给。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许多法国军方和承包商所用的本票由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银储备支付。他们的损失将意味着欧洲金融体系的崩溃和法国大部分精英阶层的个人破产。
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法国和英国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的微妙。路易曾答应查理国王,让威廉·亨利成为一个荷兰偏安和傀儡政府的君主。路易十四非常希望由法国来牵线搭桥,但很有可能是亲王的叔叔来掌权。路易在他的和平条件中没有提到威廉。法国国王想要惩罚的贵族是传统上亲法派和他反对亲英橘派的天然盟友。他只想吞并荷兰,并希望对奥兰治派的恐惧会导致摄政王将该省直接交给他。
路易甚至是好大喜功的把荣耀放在了比国家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地方。他已经向荷兰人提出了相当严苛的和平条件,依旧想故意羞辱荷兰人——
法国国王要求荷兰必须每年派一个代表团前往法国的王宫请求赦免他们的背信弃义,并举行赞扬法国国王的宽宏大量的一个仪式。对路易来说,如果没有一些大的围攻来提高他的个人荣誉,那么这场战争就会变得不完整了。
但是对于国王来说十分可惜的是,大量的城市基本上在法军到来之后就迅速选择了投降。马斯特里赫特十分侥幸的暂时逃离了国王的视线,因为他把注意力转向了一个更具声望,也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被认为“难以攻克”的斯海尔托亨博思。这座城市本身不仅是一座可怕的堡垒,而且被一条罕见的防御带围绕着。

通常情况下,这座城市周围泥泞的沼泽已经使得围攻此地成为了不可能,但它目前城市内薄弱的守军力量提供了一些能够成功拿下此地的可能性似。7月9日,奈梅亨被法军攻占后,杜伦尼占领了斯海尔托亨博思附近的克里维科堡,控制了该地区的水闸出口,阻止了进一步的洪水泛滥。法军的主力部队这个时候也从荷兰地区撤了出来,主力部队从荷兰战区撤离,在博克斯特尔周围安营扎寨,路易十四则是选择在希斯维克堡住下。

奥兰治派的重新掌权
法国已经入侵到了共和国的中央地区,引起了荷兰的各个城市的普遍恐慌。政府中的大多数议员将城市的混乱和法军入侵时如入无人之境的归咎于上层人员的软弱无能。市议会的成员不是被奥兰治派的人强行取代,或者因为害怕阻挠奥兰治亲王的重新掌权导致自己日后遭到报复,主动退位。在平民中散发的传单和小册子纷纷指责现如今的摄政想要把共和国出卖给法国国王,甚至还有传言说德鲁伊特想要把舰队交给法国人。当法国的和平条款于7月1日公布时,引起了市民的愤怒。结果是加强了人民对于抵抗法国人入侵的信心。7月2日,威廉被任命为泽兰省省督,6月4日被任命为荷兰省省督。新的国务大臣奥兰治的威廉三世也被议会任命为谈判时的全权代表。与此同时,荷兰水线的放出来的洪水已经淹没了大量地区,对法军可能发动的新一轮的进攻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英国国王查理认为,威廉上台之后,十分有利于签订对英国而言能够获取大量利益的和平条约。他派了两位大臣前往了荷兰。他们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以为他们是来拯救自己以脱离法国人的入侵狂潮的。
到了尼乌韦尔布鲁格的荷军军营,他们提议任命威廉为荷兰公国的君主。作为回报,他应该支付1000万荷兰盾作为“赔偿金”,英军可以永久占领布里尔、斯勒伊斯和弗利辛恩。英国将尊重法国和明斯特人对于尼德兰地区的占领。但是让英国人失望的是,威廉选择了断然拒绝。
威廉随后向英国派出来的代表表示,如果他们能够设法使法国人的和平条件退步的话,到了那个时候他才有可能和英国人和谈。他们随后前往希斯维克堡,也就是路易十四处。但根据随后在希斯维克进行的和谈,他们一致认为荷兰方面表现的甚至比法国人更加的强硬,英国和法国承诺永远不会对荷兰进行单独媾和。因为法国只是对布拉班特、林堡和海尔德省提出了领土要求而已。查尔斯试图纠正问题,给威廉写了一封非常温和的信,声称和平的唯一障碍是德维特兄弟在政治上的影响。威廉提出的还盘令查理无法接受,但是前者却依旧在8月15日的时候向民众们发布了一封极具煽动性的公开信月。8月20日,约翰和科内利斯·德·维特兄弟二人被奥兰治派的民兵以私刑处死,维特兄弟二人的死直接就导致形成了奥兰治在政治上一权独大。

由于斯海尔托亨博思的水一直都没有退去的迹象,这使得路易十四越来越变得不耐烦,他直接就在7月26号的时候解除了对此地的围攻,在把4万人留在荷兰后,自己带着1.8万人在一周之内径直穿过了西属尼德兰和荷兰之后,就回到了巴黎。他让12000名荷兰军战俘只支付一小笔赎金后就放走了对方,以避免支付他们的生活费用。这些人基本上重新加入了荷兰国军,等到8月底的时候,荷兰方面可能将兵力重建至5.7万人。

消耗战
当时间来到6月份的时候,河南人似乎已经被击败了六月。阿姆斯特丹股市已经崩盘,他们的国际信贷蒸发殆尽。到了这个时候,勃兰登堡的选帝侯弗雷德里克·威廉也依旧几乎不敢在明斯特的东部边界上闹出什么大动静来。荷兰现如今唯一的忠实盟友依旧在坚持抵抗,也就是西属尼德兰。这里的人十分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荷兰人投降的话,他们也会失败,虽然官方政府表示保持中立,并且被迫允许法军穿越自己的领土,但他们依然公开增兵荷兰人数千人。
荷兰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要抵抗法军的侵略,而且法国的扩张政策也引起了普鲁士-勃兰登堡、利奥波德皇帝和西班牙查理二世国王的忧虑。在8月底,法国骑兵又一次以2.5万人的部队开始入侵德意志地区,而不是上一次的1.8万人。腓特烈·威廉和利奥波德以拉伊蒙多·蒙特库科利为总司令,然后集建了约25,000人的部队;他于1673年1月在科布伦茨横渡莱茵河,但是杜伦尼的到来又迫使他撤退到德意志的北部。
这种步履蹒跚的进攻给法兰西为首的同盟,特别是英国带来了巨大财政问题。明斯特的情况更糟;8月27日,它不得不放弃对格罗宁根的围攻。因为荷兰人可以设法通过北部边缘的水路为城市守军和平民提供补给,但是冯·加伦的军队却只能挨饿,部队这个时候已经损失了大量的战斗力。除此之外,他引以为傲的攻城迫击炮也在和守军的大炮的对垒中遭遇到了惨败,大部分的火炮已经被毁。在1672年年底的时候,荷兰人已经夺回了库福尔登,并解放了德伦特省,这样一来的话,联军方面就只剩下了德伦特、北布拉班特和北奥弗马斯三个省份,它们也是共和国荷兰省区的一部分。法国军队的补给线到了这个时候也显得有些过长了。1672年秋,威廉开始尝试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在穿越过西属尼德兰之后,经马斯特里赫特开始强行军,攻击通过列日的补给线的起点沙勒罗瓦,但是在强大的法军面前,他不得不选择了撤退。
荷兰野战军的缺席为法国重新发动进攻提供了机会。12月27日,一场严重的霜冻过后,卢森堡带着八千人开始穿越水线的冰层,希望能消灭海牙。突然的解冻使他的部队损失过半,但是侥幸的是,他和其他剩下的人一起勉强逃回了法军的防区,但是在回来的路上,恼羞成怒的卢森堡公爵屠杀了博德赫拉芬和兹瓦默丹的平民。这增加了荷兰的当地民众对卢森堡的仇恨。
乌得勒支省是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法国驻扎在此的督察路易斯·罗伯特曾向该省富裕居民勒索大笔款项。法国人采用了一种不寻常的方法:如果贵族难民或阿姆斯特丹商人不定期付款的话,他们的豪华豪宅将被直接烧毁。这使得这位督察成为荷兰反法宣传的热门话题。甚至还出版了一些特别的书来强调他所犯下的暴行,还有荷兰著名画家罗梅恩·德·胡格为了他所犯下的暴行而画下的大量画作。最常见的荷兰教科书《青春之镜》曾专门讲述西班牙的恶行,现在被改写,以反映法国的暴行。


1673年
在19世纪铁路出现之前,货物和物资基本上都是通过水路运输的,这使得赖斯河、桑布雷河和默兹河等河流对贸易和军事行动至关重要。1673年,法国的主要目标就是攻占马斯特里赫特,它控制了默兹河的一个关键入口,该市于6月30日被迫投降。
1673年6月,法国占领克利夫公国,由于资金短缺,勃兰登堡普鲁士只得和法国签订了沃森和约,然后就退出了战争。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荷兰、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在其他德意志邦国的支持下在海牙签订联盟条约,继而成立反法联盟,10月洛林的查理四世也加入了联盟。9月,威廉夺回了纳尔登要塞,而明斯特和科隆则在11月退出了战争;随着战争扩大到莱茵兰地区和西属尼德兰,最后法国军队只得从荷兰共和国撤出,只保留了格雷夫和马斯特里赫特。
在英国的国内,国家和天主教法国之间签订的联盟条约从一开始就不受欢迎,尽管《多佛条约》的真正条款仍然是秘密的,但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起初以为查理进行的这一场战争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可是但当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时候,舆论迅速转向反对,法国人也被指控在索尔贝抛弃了英国人。
当查尔斯的继承人,他的天主教兄弟詹姆斯,被允许嫁给摩德纳的玛丽,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反对与法国结盟的呼声进一步高涨。1673年2月,议会拒绝继续资助战争,除非查尔斯撤回了一项提议的赦免声明,并接受了一项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试验法案。
在8月荷兰海军在特塞尔海战中击败英法舰队,并占领了英国人在纽约市的定居点后,结束战争的压力变得不可阻挡,在国内的压力之下,英国政府只好在1674年2月的威斯敏斯特条约中与共和国达成了和平协议。为了抵消这些损失,瑞典驻瑞典波美拉尼亚的军队开始攻击勃兰登堡普鲁士。1674年12月,由于路易威胁要停止他们的补助,这导致瑞典卷入了1675-1679年的斯科讷战争和随后的瑞典-勃兰登堡战争,由于对于瑞典军队的入侵的恐惧,使得勃兰登堡和一些德意志小邦国以及北部的丹麦紧密的团结了起来。


战争扩大化:1674-1675
1667年,西班牙部队攻占了英格兰王国的莱茵兰地区领地后,在1668年的时候就回到了西属境内。他们还在支持在鲁西荣和西西里岛持续进行的小规模战役,这些战役牵制了大量的西班牙和荷兰的海军资源。

佛兰德斯和弗朗什孔泰地区
1674年春,法军开始入侵西班牙的领土弗朗什-孔泰,这场闪电战仅仅持续了六个星期,整个省都遭到了法军铁蹄的蹂躏,后者最终选择了屈服,而这一次是永久性的。战争的野火随后又烧向了西属尼德兰和荷兰,所以在那里大孔代指挥的法军仍然处于守势。在该地区,由于在数量上超过了法军,奥兰治的威廉领导下的联军野战主力军试图采取主动,入侵法属佛兰德斯,而西班牙人则特别希望夺回沙勒罗瓦。这继而导致爆发了声名狼藉的塞纳弗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孔代成功地阻击了联军,并得以继续围攻奥德纳尔德。然而,在此次战役的骇人听闻的死伤人数证实了路易十四对阵地战的偏好,这从而开启了一个以围攻和机动为主的战争时代……


盟军在佛兰德斯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他们的目标不一致;帝国军想要阻止增援部队到达莱茵兰的图伦,而西班牙人的目标是挽回在西班牙和荷兰的损失。荷兰因内部争端而进一步分裂;强大的阿姆斯特丹商业机构急于在商业利益得到保障后结束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而威廉认为法国是一个必须战胜的长期威胁。1674年10月,离开马斯特里赫特的战争很有可能结束

莱茵兰地区
在1673年至1674年的冬天,杜伦尼手下的部队一直都驻扎在阿尔萨斯和帕拉蒂纳地区;尽管英国在2月的时候退出了战争,但他的那一只人数不到8000人的军队中依旧保留了一些英国的部队,因为查理二世鼓励士兵和军官们继续服役,以维持他对法国的友好印象。其中就包括日后大名鼎鼎的蒙茅斯公爵和马尔伯勒公爵,但许多其他人加入了荷兰方的苏格兰步兵旅,包括约翰格雷厄姆,也就是后来的邓迪子爵。

1674年6月,随着杜伦尼自行率领7000人的部队横渡莱茵河,旋即打响了1674年的战役。杜伦尼希望在洛林的查理与亚历山大·冯·布农维尔的军队会合之前,就可以率先击溃洛林的查理部队。在辛斯海姆战役中,法军成功击溃了由埃涅阿斯·西尔维乌斯·德·卡普拉伯爵元帅指挥的一只帝国部队,但由于时间的延迟,伯农维尔元帅得以在海德堡附近与查理会合;在增援部队到达后,杜伦尼开始渡过内卡河,与此同时,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选择了撤退。
布农维尔向南进军到了帝国城市斯特拉斯堡,这里即成为了他进攻阿尔萨斯的基地,但在此之前,他需要等待弗雷德里克·威廉率领的两万军队的到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杜伦尼进行了一次夜间行军,使他得以出其不意,并于10月4日在昂泽姆的和敌方的交战中大获全胜。按照当时军事的惯例,伯农维尔直到春天才停止作战,但在1674——1675年的冬季战役中,杜伦尼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成功保卫了阿尔萨斯。

1675年的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的部队是由蒙特库科利指挥的,他是联军中唯一被认为能力能和与杜伦尼一决高下的指挥官。蒙特库科利在菲利普斯堡附近横渡莱茵河,将杜伦尼引到北方后,然后自己又带着2.5万人的部队又以加倍的速度连忙返回了南方。几英里方圆之内的食物都被提前收割光了。到7月中旬,两军的食物都快用完了。

见此情形,杜伦尼试图通过对撤退的帝国军的追击来迫使敌方和他进行战斗。然而在1675年7月27日的萨尔茨巴赫战役中,当在侦察敌人的阵地时,杜伦尼不幸被一颗炮弹炸死。在这次没有结果的小规模战斗结束之后,双方军队均于于当晚撤离。杜伦尼的战死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他手下的士气低落的士兵一路撤了回阿尔萨斯,在他们的后面,蒙特库科利率领着急切的德国人马不停蹄的追赶,他们在8月11日的康泽-布吕克战役中惨败法国后卫部队。蒙特库科利越过莱茵河,在斯特拉斯堡无人抵抗,一路向哈根瑙进发。在得知这一噩耗后,路易十四紧急将“大孔代”调任到了此地,大孔代在他的老对手面前丝毫没有落于下风。他向帝国军发起进攻后就迅速的把他们赶出阿尔萨斯,迫使蒙特库科利撤退到了斯特拉斯堡,然后再次渡过了莱茵河。这将是孔代亲王指挥的最后一次战役,因为健康问题,迫使他不得不在1675年12月退休,并由克雷基元帅取代。

西班牙和西西里地区

这条战线上的战事主要限于弗雷德里希·绍姆贝格公爵元帅领导的法国军队与圣热尔曼公爵率领的西班牙军队在鲁西荣发生的小规模冲突。1674年6月,西班牙人在毛雷拉斯取得了一场小胜利,并占领了贝莱加德堡,此地1659年割让给法国,但是1675年又被绍姆贝格再一次的夺回。在西西里岛,在法国人的支持下,墨西拿城在1674年成功地举行了反对西班牙人统治的起义,这迫使圣格曼不得不抽调部分军队前去增援西西里。1675年初,让-巴蒂斯特·德瓦尔贝尔将军率领下的一支法国海军部队成功地为这座城市提供了补给,并且还在当地成功的确立了法国的海军霸主地位。

和平谈判:1676-1678年

在战争的最后几年,双方在人员和金钱上的投入所得到的回报可谓微乎其微。法国在佛兰德斯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沃邦监督建造的一系列要塞所提出的,这一片要塞防御地带在法语中被称为“Ceinture de fer”,即铁腰带。这恰恰与路易十四对城市围攻战的喜好不谋而合一致,杜伦尼的战死和大孔代的退休进一步加强了这一点;他们的过世也标志着17世纪法国最有才华和最具侵略性的两位将军的下场,他们同时也是唯二足够地位和权威来挑战路易十四的人。
1676年9月,法军在前线收复了菲利普斯堡。为了挽回一些损失,神圣罗马帝国在莱茵兰地区集结了一支军队,由洛林的查理统帅,但1678年7月在莱茵菲尔德和根根巴赫的先后战败使得这些希望最终破灭。法国随后占领了凯尔和斯特拉斯堡附近的莱茵河大桥,从而确保了对阿尔萨斯的控制权。西班牙战场上的至于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1677年7月法国在埃斯波拉的胜利使其战略地位未变,但军队的损失使西班牙当权政府面临的危机雪上加霜。

1676年4月,随着有“海神”之称的荷兰海军上将德鲁伊特在奥古斯塔大海战中的伤重而死遇害,法国海军在地中海西部获取了无法撼动的战略优势地位,当时他们的战舰在6月出其不意又地袭击了停泊在巴勒莫的荷兰西班牙两国联合舰队。然而,法国对于西西里岛的反西运动的干预是机会主义的,他们与反西班牙的叛军发生了摩擦,而且由于后勤阶级不善的原因,他们只能在1678年初的时候撤离了墨西拿。
1676年在奈梅亨开始进行和谈,在1677年11月,奥兰治的威廉与英格兰王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玛结了婚,这使得两国之间和谈更是迫在眉睫。1678年3月,英荷两国建立了协防联盟条约,尽管英国军队直到5月底才大量抵达。路易十四则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以图在和谈中抢占更多的优势,他在3月初占领了伊普尔和根特,然后于8月10日与荷兰人签署了和平条约。

圣丹尼斯战役在三天后的8月13日打响,当时荷兰-西班牙联合部队袭击了卢森堡公爵率领下的法国军队。虽然法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这次战役确保了蒙斯依旧在西班牙手中,8月19日,西班牙和法国达成停战协议,随后于9月17日双方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

1678年:奈梅亨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奈梅亨的和平协定中保留了了法国在战争中取得的大部分收益。路易十四成功地在与强大的反法联盟的作战获得了胜利,而且他也为这一次战争的获胜在之后的几年里被获得了“太阳王”的称号。尽管和约中的很多条款对法国有利,但条件却比1672年7月时要差了很多。法国归还了西属尼德兰的沙勒罗瓦、根特和其他城镇,作为交换,西班牙放弃了弗朗什·孔泰、伊普尔、莫伯日、勒卡托康布雷西、瓦朗谢纳、圣奥墨尔和卡塞尔;除了伊普尔之外,所有的这些城市到现在也都是现代法国的一部分。
勃兰登堡在1678年9月的时候完全占领了瑞属波美拉尼亚,法国的盟友瑞典于1679年签订了《圣日耳曼昂莱条约》,但这并没有改善其危险的财政状况。此外,弗雷德里克·威廉对被迫放弃他所认为的属于自己的领土感到极为的愤恨,使勃兰登堡普鲁士变成了一个法国和瑞典双方的死敌。
荷兰人很快的就从1672年那场灾难中恢复过来,以证明他们是北欧地区一股持久而且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可以说,他们最持久的收获是奥兰治的威廉与玛丽的结婚,并成为欧洲最有权势的政治家之一,因此他们拥有有足够的实力去组织反法联盟。它还表明,虽然英国商业和政治阶层的重要部分基于商业理由反对荷兰人,但与法国结盟依旧没有得到底层民众的支持。
在西班牙,战争的失败导致摄政女王,奥地利的玛丽安娜,被她的长期竞争政治对手,亲法国的奥地利小约翰取代。一直到1679年9月他去世后,前者才重新掌权,但在1679年11月,也就是在奥地利小约翰去世之前已经安排了西班牙查理二世与路易的侄女,也就是17岁的奥尔良的玛丽·路易丝结婚。
与松散的敌对同盟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易十四手下拥有一流的将帅队伍、优越的后勤保障和统一的战略;尽管反法联盟各方都拥有着自己的目标和需求,但1672年至1678年的这次战争中已经显示出法国扩张的威胁已经摆到了首要位置,而且法国,尽管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但如果没有盟国的支持,它也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由于路易十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及1683-1684年再一度爆发的留尼旺战争,进一步促进并导致了1688年反法大联盟的成立,这个联盟在1688-1697年的九年战争和1701-1714年的西班牙继承战争中紧密团结在一起,站到了法国的对立面。